第A9版:茶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2月12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慈溪马堰敦睦堂:

两块匾额见风骨

敦睦堂内挂着“殿中执法”“绿野黄堂”两块匾
徐爱
王阳明写给徐爱的手札

    潘玉毅            

    在慈溪,人们说起马堰村,都习惯称之为“马堰头”,至于其由来,已经鲜有人知。从“马堰头”字面上推断,多半是因为那里曾经有个堰坝,而且堰坝的位置在距离某座山头不远的地方。

    近日笔者偶得机缘,行至马堰村,在与村人的闲聊中证实了这个猜测。大宋年间,有官员放马于河西江与龙泉江交汇处北面的小山之上,那座山由此得了个“马山”的名字,马山所在的自然村,也被称为“马山头”。马山下筑有一堰,名为“马堰”,因其对农事、灌溉作用甚巨,有益于百姓生计,堰名被沿用作村名。1958年,堰坝因遭雷击,损毁大半,后翻修过一次,其坝址至今犹存。

    1

    在马堰,徐姓是一个大姓,境内十八个自然村,徐姓族人占到八成以上。据传,北宋末年,徽、钦二帝为金人所掳,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过不多久,南宋小朝廷全体转移到了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

    杭州离海不远。当时,海寇猖獗,经常骚扰绍兴、宁波等地,使得南宋朝廷有腹背受敌之痛。危难之际,徐家始祖徐琛奉命镇守眉山寨(今慈溪市宗汉街道马家路村庙山顶,旧属余姚),以拒海寇,家眷也随他东渡,先是迁徙至桐池湖,后来定居于马堰村境内。

    眉山寨有了徐琛守海防以后,海寇数次来犯,屡遭挫败,便改从胜山登陆,绕道背后取石堰。贼兵所至,一路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老百姓无处躲藏,哭声震天。徐琛得知快马来报,与众军士商议:“这些海寇以船为家,我们在他们回去的必经之路上设伏,一定可以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大家到时听我号令行事。”计议已定,各去准备。

    黄昏时分,当洗劫了多个村庄的海寇回程时,徐琛身先士卒,与海寇缠战。战得正酣,忽闻连珠炮起,三路伏兵杀出,瞬间让海寇溃不成军。这一战,杀得海寇心惊胆寒,刀光剑影落定,只有寥寥数人逃脱,从此再也不敢犯境。

    事后,徐琛因功晋升都统。终其一生,始终恪尽职守,履行着为官一任、保一方平安的使命。徐琛之后,徐氏族人纷纷效仿,以保家护国为己任,励志图强,成就了马堰村的辉煌历史。

    回溯马堰村过去的历史,与“十八”亦是颇有渊源。相传,除了十八个自然村,马堰还有十八条河槽、十八眼井、十八部碾子、十八顶黄阳伞、十八名大学士,更流传着诸如“父子登科”“祖孙同科”“徐官弄”的典故。用乡人的话说,马堰是个“出官之地”。尤其在明朝,它与“纱帽八百顶”的孙家境齐名。当时盛传一种说法,叫“孙徐两姓,在朝半境”,意思是孙姓和徐姓官员加起来,占了朝廷的半数。从史实来看,“在朝半境”或许有夸张之嫌,但由此可见此地所出官员之多,而且还有不少是身居要职的显官、刚正不阿的好官。

    2

    马堰村合并之前,原有马堰、横山两个行政村。说起马堰,必然离不开横山,说起横山,也一样离不开马堰。“马堰横山”就像“咏春叶问”一样,仿佛是一个固定搭配,人们报名号时常将它们连在一处。马堰地界有横山庙和横山殿,都是为纪念横山太公而立。

    横山太公姓徐名爱,字曰仁,横山是他的号。他是明朝正德三年中的进士,清正勤廉,官至南京工部郎中,而他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是与王阳明之间的关系。

    在民间传说“王阳明找妹夫”里,起初徐爱和王守仁可谓互相看不顺眼。论年纪,王守仁要大徐爱15岁,他弘治十二年中进士时,徐爱才13岁。有一天,王守仁身着官服骑马路过横山看官路,看见徐爱的父亲在种田,便问:“老伯,你一上午共插了几株秧?”徐父讷讷不能成言。吃午饭时,徐父将这事说给儿子听,又是好气又是好笑:“种田人向来讲亩讲分,他却问我插了几株,这问题谁回答得来?”徐爱却说:“父亲,下次他再问你,你就反问他的马跑了多少步。”

    下午,王守仁从他处返回时,又看到徐父,问他下午插了几株秧。徐父回道:“下午你的马又跑了多少步呢?”王守仁很是惊诧,细问之下,得知此番对答为徐爱所教,就想见一见徐爱本人。当他找到徐爱时,徐爱正穿着一件绿背心在田里捉泥鳅,王守仁取笑道:“小小青蛙穿绿袍。”徐爱看了一眼他身上的官袍,毫不示弱地怼道:“烤熟老虾马上跑。”二人不欢而散。

    中国有句老话,叫作“不打不相识”。就是这样一次不怎么愉快的交谈经历,却促成了徐爱和王守仁的相识相知,后来徐爱还成了王守仁的妹夫,尽得“心学”真传。两人的交情也在现实的种种磨砺中变得愈发牢固。

    正德年间,宦官刘瑾擅政,以“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名动天下的“三贤相”联手都未能将其扳倒,刘、谢二人归隐,戴铣、薄彦徽等言官被捕。王阳明上疏论救,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还在牢里关了大半年。出狱后,他被贬到贵州龙场驿当驿丞。当时很多人慑于刘瑾的淫威,听说王守仁的名字,避之唯恐不及,独有徐爱不畏不惧,执弟子礼,拜入王守仁门下,足见他的品性和风骨。

    王阳明曾对人宣称:“我有曰仁,如孔子之有颜渊。”这句话大概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曰仁懂我;其二,我的学术有赖于曰仁传播。事实也确实如此,徐爱跟着王守仁学习“良知之说”,并参与编辑《传习录》,为阳明学说的普及作出了极大贡献。王阳明固然有很好的学问,龙场悟道留下的传奇色彩历时五百年不见朽腐,但由于“心学”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于当时的人们而言是陌生的,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不高。史称徐爱“为疏通辨析,畅其指要”,通过自己的注疏在读者与阳明学说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可惜他英年早逝,病故那年虚岁也才32岁。

    徐爱的离开给了王守仁沉重打击,常常为之痛哭。某日,他给众弟子讲完课,想起这段新的内容不曾说与徐爱听过,就带着弟子跑到徐爱的坟头“酌酒告之”。在《明史》中读到这段时,笔者心里满是感动和敬意,为徐爱,也为王阳明。

    3

    要说徐氏先祖中最具代表性、最有知名度、为老百姓交口称赞的,除了徐爱,徐应登无疑也是其中一位,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明人十二像》中就有他的画像。

    徐应登之所以被人敬重,与一件事情有关。明朝万历年间,神宗皇帝朱翊钧在太庙里祭祖的时候,立在一旁的太监没有遵照祖制在他下跪时撩起龙袍——这无疑于理不合,其他大臣也都看在眼里,却一个个假装没看见。只有徐应登,在仪式结束后,上前一脚把那个行为失范的太监踹了个趔趄。

    在场的文武大臣都被他的举动吓了一跳。神宗皇帝蹙紧眉头,呵斥道:“徐应登,你要殿中执法吗?”徐应登也不辩驳,只是唯唯。在一旁的太后对皇帝说,徐应登这样的行为正是其忠于君王的表现,不仅不该罚,还应该重赏。神宗皇帝虽不算英明神武,但也不是昏聩无能,听了太后之言,当场授徐应登“殿中执法”匾额一块,以彰其德。

    这块匾额如今被挂在马堰徐氏宗祠——敦睦堂里,同时被挂起的还有一块“绿野黄堂”。“殿中执法”的故事让人肃然起敬,无论谁说起,都会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而“绿野黄堂”四字所呈现的自在洒脱,则让人羡慕且佩服。“绿野黄堂”与徐存义有关,相传是他辞官归隐时皇帝所钦赐。“昔日黄堂今绿野,居然出处古人风。”当众人挖空心思朝着高处攀缘的时候,徐存义却选择急流勇退、归隐田园,向世人展现了读书人的另一种风范。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