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滕头乐园 |
|
达人村花海 |
|
象山新乡贤之家 |
|
朝阳村“花田果事”田园综合体 |
|
天胜农牧 |
近年来,我市围绕高质量打造乡村振兴“宁波样板”总体目标,坚定不移走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深化“百千工程”。 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主抓手。我市坚持“产村人”融合、“内外魂”并重、“居业游”共进的理念,高水平推进美丽乡村创建。 乡村振兴,产业为要。我市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把美丽资源不断转化为美丽经济,休闲旅游、运动健康、文化创意等新业态在农村层出不穷。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拉长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产业振兴大潮动能澎湃。 农业生产绿色高效,新型业态蓬勃兴起,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放眼四明大地,一幅富裕、文明、宜居的现代化新农村图景正徐徐展开。 迈入新时代,我市将一以贯之抓好美丽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谱写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产业发展新篇章。 ■从“一点美”到“全域美” 乡村绘就新画卷 进入江北洪塘鞍山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充满古韵的墙门,整洁的道路旁,河水微波荡漾,成排的百年樟树下不时有白鹭掠过。“我们村地理位置好,村庄景色美,一到双休日,城里人都喜欢来村里走走、看看、尝尝农家菜。”一位农家餐馆老板欣喜地说,最忙的时候一天要翻桌好几次。 依托美丽乡村建设,鞍山村通过艺术手段建村、建景、建房,打造民居特色风貌,村容村貌大变样。 鞍山村是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围绕“生态宜居”,我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分类创建行动,从县、乡镇、村庄、风景线等不同层面协同发力,全面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从“一点美”迈向“全域美”、从“一时美”迈向“持久美”、 从“生态美”迈向“发展美”的跃迁,形成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系统提升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全市已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4个、特色精品村122个;市级示范乡镇42个、示范村140个、合格村1222个、风景线46条。 持续深化高质量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组织开展农村品质提升行动,扎实推进农村环境保洁、农村污水厕所垃圾“三大革命”、安居宜居美居工程和美丽乡村分类创建。通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集中攻坚和扩面提升行动,村庄治污基本实现全覆盖;有2000多个村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8300座农村公厕完成改造提升,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9.57%。10月下旬以来,一批又一批游客涌入宁海力洋海头村这个3A级景区村庄。吸引他们的,除了成片的菊花,还有整洁的环境、古朴的石板路……谁能想到,几年前海头村又穷又脏,鸡粪、牛粪遍地,垃圾成堆,臭气熏天,除了穿村而过的省道,村内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2015年以来,海头村先后实施道路、自来水、生活污水、3A级景区建设等项目,投入超过2000万元。村民过上了舒适的生活。 “城市心、田园梦”。我市深入推进“城郊十园”美丽乡村综合体建设,到目前为止,8个园区基本建成并开园。江北畈里塘达人村通过整治村庄、提升环境、发展产业,成为网红景区。前三季度,江北“田园北郊”美丽乡村综合体接待游客达70万人次。 ■高效生态融合 乡村产业欣欣向荣 近年来,我市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坚持以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为抓手,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全力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据农业农村部最新测评,我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综合评价得分为82.08分,率先进入由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向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迈进阶段。 坚持高效生态融合发展方向,我市厚植乡村产业发展新优势。秉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专”的思路,着力打造一批彰显宁波特色、体现乡村价值、饱含乡土气息的现代乡村产业,扎实推进绿色都市农业集群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粮食、生猪等主要农产品生产保持稳定,化肥、农药施用量实现连续6年减量,整市成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新兴产业方兴未艾。一批加工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呈现出“农业+”多业态的融合发展态势,乡村休闲旅游业、新型服务业和信息产业异军突起。余姚临山镇成立味香园葡萄专业合作社,统一技术标准、农资供应,出产的精益葡萄售价比市场价高出一倍;慈溪坎墩大学生农创园里,由知识“武装”的新型职业农民引进新品种、应用新技术,亩均产出比普通农户高30%以上;海曙天胜四不用农场,融体验式旅游、养生美食于一体,跻身我国六大区域现代生态农业模式……打造新平台、培育新主体、探索新模式,效益农业的路子越走越宽。 我市科学布局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9个、特色农业强镇20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57个,培育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10条,农产品加工率达68.7%。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已培育A级景区村庄435个、农家乐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250多家,连续多年实现20%以上增幅。 走进余姚临山现代农业园区,田成方块、沟渠纵横、道路相连。红通通的高粱弯着腰,处处弥漫着丰收的喜悦。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还是寸草不生的沿海滩涂。临山镇政府在沿海滩涂着力搭建现代农业园区这一“大平台”,利用园区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乃至全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一步加快城乡融合步伐。如今滩涂已经变成绿洲。一家家现代农业企业落户园区,更带动了周边农业农村发展。 ■多措并举 强村富民实现新提升 坚持兴业富民导向,突出精准帮扶重点,多措并举推动农民收入和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持续稳步增长。 我市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工程,全面落实进一步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意见,不断增强农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全面实施精准消薄。到去年年底,全市集体经济收入超100万元的村经济合作社达1743个,占总数的61.8%。同时坚决打好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攻坚战,目前全市所有建制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均已达到30万元,经营性收入已达到5万元,提前完成省下达的“消薄”任务。 深入实施农民持股计划,不断提高财产性收入增长水平,到去年年底,全市股东分红总额31.2亿元,人均分红744元,农村居民实现可支配收入3363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79:1。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232元,居全省第二位,同比增长9.1%。其中,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0878元,同比增长14.1%,高于全省平均0.7个百分点。 ■深化改革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农业农村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断深化,农林牧渔行政审批流程更加优化,全部实现“网上办”“掌上办”“零跑腿”。乡村治理体系改革成效明显,象山县“村民说事”、宁海县“农村小微权力清单”入选首批20个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全国试点顺利通过中期评估,相关做法得到农业农村部领导充分肯定。 我市统筹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合联“三位一体”改革等系列重大改革。率先出台《关于推进闲置农房激活利用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落实宅基地的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通过“三权分置”确权颁证赋予“共享人”新建权、改建权、转让权、经营自主权、经营收益权和融资抵押担保权等权益,打通闲置农房和宅基地激活利用通道,促进农村新业态发展。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和闲置农房激活利用工作有序推进,目前已盘活闲置农房6万多间,吸引投资15.6亿元。 市农办、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紧紧围绕高质量打造乡村振兴“宁波样板”这一总体目标,牢牢把握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产业振兴两大重点任务,牢记重托,担当使命,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完善政策体系;二是挖掘乡村价值,加快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三是拓展农业功能,高质量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四是加强牵头协调,积极推动“四个优先”落到实处,书写乡村振兴“宁波样板”的亮丽答卷。 记者 孙吉晶 通讯员 李冰 图片由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