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普法宣传活动。(范奕齐 摄) |
本报讯(记者黄金 通讯员张舜勇 范奕齐)《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已经两个多月,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发生了哪些新变化?最近,参与垃圾分类短视频大赛的市民纷纷分享真实的感受,见证点滴惊喜与变化。 自从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北仑区黄鹂幼儿园的时纯熙小朋友发现了一些身边的趣事儿:小区里新增了4个“成员”——红色、绿色、蓝色、黑色垃圾桶。“可别小瞧了它们哦,若你的垃圾放错了地方,会让你交罚金哦!下班时间,爷爷奶奶叔叔阿姨都到小区门口打卡,把厨余垃圾送给门卫室阿姨称重。听说就像我们的学币一样,谁家垃圾分类做得好,得到的积分就越多,到时可以兑换礼品的。” 幼儿园里趣事儿就更多了。“老师让爸爸妈妈用环保材料给我们做各色各样的衣服,举行了一场有趣的时装秀!有纸箱做成的机器人服装,有垃圾袋做成的裙子……”时纯熙小朋友说。 在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这种变化来得更早也更大。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们大概是最早实施垃圾分类的一群人。医院里有医疗垃圾、有害垃圾、利器盒……很早就与普通垃圾分类弃置的。”一名医生说,自从《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后,院领导很重视,经常到各科室不定期突击检查垃圾桶,“现在我们已经做到分类容器配置规范、分类收集渠道规范、保洁人员作业规范、宣传告知准确规范啦”。 宁波作为率先践行垃圾分类的城市,各个机关单位、学校、社区、企业等无一不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普及,营造了“人人知晓,个个参与”的浓厚氛围。车站广告牌、滚动大屏幕都在倡导源头减量、光盘行动,自觉控减垃圾产量。 江北区育才实验学校老师李茵说:“我们学校在2012年办学之初,就提出了校园‘零垃圾’的概念,从源头抓起,教孩子们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指导孩子们合理处理产生的垃圾。校园‘零垃圾’不仅节约资源,更提升了全体师生的生活质量。” 现在宁波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学校的“零垃圾”活动无疑是对此最好的延伸。“相信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持续开展,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园会变得更加美丽、整洁。”李茵说。 在身体力行的同时,更多的人开始带动他人一起参与垃圾分类,一个个志愿者美丽的身影争相为垃圾分类代言。 镇海区骆驼中学教师孙佳怡说:“垃圾分类全民在行动,我校的‘小蚂蚁’志愿者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各班的垃圾分类专管员、垃圾分类房里的党员志愿者、‘绿色当铺’的学生志愿者、旧物改造工作室里的旧物改造志愿者、街道两旁的驼铃志愿者……我们坚信,对于环保,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垃圾分类,我们就是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在不断延伸,让垃圾分类的意识更加深入人心,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 垃圾放到对的地方就是资源!北仑职业高级中学学生夏敏琳微最近在垃圾分类回收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了这句话的意义。“以前,我们总是把垃圾一股脑儿地丢到垃圾站就好了,现在,大家都会自觉地把垃圾分一分类别,然后再扔进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因为这样一个小小的变化,很多东西就从垃圾变成了资源,我觉得我们正在做一件极有意义的事。” 不知不觉中,她发现不仅小区里、马路上的垃圾少了,环境好了,而且自己在购物时也会开始考虑是否真的有需要购买。“也许,垃圾分类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引导我们改变生活中的一些习惯与理念,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