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2月18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一阁志愿者风采展示

郑枫:2012年2月加入天一阁博物馆志愿者团队,7年间总服务时长1100余个小时,2018年荣获宁波市“金星级旅游志愿者”称号,只要游客需要,我会一直坚持服务,直到自己走不动的那一天。
吴斌:所有的一切都是对志愿者最好的回报,也是对这座城市最好的肯定和回馈,我想这就是我们志愿者存在的意义。
郑志梅:文博志愿服务,真的已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让我在学无止境的前行中,保持良好的状态和身心健康,切身感知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回想儿时,家住天一阁旁月湖畔的偃月街上,这里是我玩耍的好去处,更成为我人生中的一个梦幻回忆。当我听说天一阁招募志愿者时,毫不犹豫报名参加了。”年近七十成为志愿者,郑枫与天一阁的缘分得以延续,她说这也是老有所为的一次尝试,能更多地实现人生的价值,为传播天一阁的书香文化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为了做好讲解员工作,郑枫细细阅读与天一阁相关的各种资料,一遍遍复述发生在天一阁里的各种故事,抓住一切机会向天一阁的专职讲解员学习。她尽心尽力的服务,获得无数游客的喜爱与赞许。

    在天一阁志愿服务时,郑枫曾经看到一名游客因相机没电无法照相流露出极其遗憾的眼神,也曾在梅雨天看到一名穿短裙的女士被蚊子咬得不停地跺脚,那一幕幕一直在心头萦绕,从此微单相机和风油精成为她每次去天一阁的必需品。为没带相机或电池不够用的游客拍照留念,回家后再将整理好的照片通过网络发送给游客;为被蚊子咬的游客提供风油精止痒……郑枫也因此拥有了许多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网友,逢年过节还能收到他们发来的电子贺卡。

    在为游客讲解服务时,郑枫一直坚持宁可多花点时间也不遗漏一个展厅:“游客大老远来到天一阁并不容易,作为东道主,我应该尽可能全方位地向客人展示天一阁的藏书文化,展示宁波人敞开胸怀喜迎天下客的姿态。”每次向游客告别,郑枫总会欢迎他们带着亲朋好友再来天一阁,“重温宁波的风土人情和书香气息,我愿意再为他们当导游。”

    18年前,吴斌从浙西小城到北京求学,4年后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来到宁波,十多年来亲身体会了宁波人的慈善义举,亲眼见证了随处可见的志愿者们默默的付出,在工作和家庭稍稍稳定的时候,他开始留意适合自己的志愿者岗位。

    从小就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吴斌,不管是求学还是工作,每到一地总会千方百计地抽出时间去探访古迹,亲身感受每一座城市的历史厚度。“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天一阁是宁波的文化地标,我总觉得自己和天一阁有缘分,家里和单位离天一阁仅数百米,孩子的学校更是紧挨着天一阁,我也数不清多少次出入过天一阁,每有朋友来宁波,总推荐去天一阁。”

    2017年底,天一阁博物馆第一次向社会招募志愿者,吴斌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报了名。经过面试和讲解考核,终于成为天一阁博物馆志愿者团队的一员。

    “作为一名志愿者,外人总以为我们不求回报、付出很多。但时间越久,我越觉得,相对我们付出的这点时间和精力,得到的回报远远不止这些。”吴斌说,团队里的前辈经验丰富,对新加入的志愿者倾囊相授、鼓励有加,他们中的很多人坚持每周到天一阁志愿讲解,有时连续工作五六个小时,这种奉献精神始终在激励他。

    在天一阁博物馆做志愿者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吴斌举了很多例子:白发苍苍的耄耋老者因为在天一阁找到家谱而老泪纵横;从上海甚至海外拿着民国老照片而来的访客,诉说祖上与天一阁的渊源;老宁波人穿过天一阁的每一条巷子,兴奋得像个孩子寻找儿时的生活印迹;总有游客主动为志愿者打伞、递水,嘱咐保护嗓子、注意休息,要求互留联系方式,邀请去他们的家乡看看;甚至有游客拖家带口第二年再来天一阁预约他们的讲解……

    天一阁的园林高树、石亭卧牛是郑志梅儿时记忆中美好的一份珍藏,后来有了隔河而居的地利,她又经常带女儿享受阁内的书卷气息。2012年5月在老年大学学习期间,郑志梅成为天一阁博物馆的首批志愿者。

    “多少次引领游客走过园中小径、各个展厅,那历经风雨的古阁,跨越朝代的碑刻,那池中锦鲤,蔽日樟木,天一阁的角角落落变得越来越熟悉,越来越亲近。”在志愿服务中,郑志梅喜欢雨天在廊下逐字细辨碑刻和楹联,凝晖堂中与年轻人一起朗读《兰亭序》,“云在入妙”匾额下风格多样的书画展,更喜欢长者、学者游览中的即兴补充而欣然获益。

    郑志梅认为,志愿者的付出是一种奉献,同时也是得到者,“我的愉悦,我的提升,我因帮助他人而让自己走进天下的机缘,是接受服务的人们给了我这种可能”。

    她曾记得服务德国职教学校的师生,由于中、英、德文的转译而讲解时间延长许多,师生们始终专注听讲,临别时相赠一页校园书签,留下真诚的尊重和谢意。还有范姓一家老少数人,从厦门、香港等地相约沪上,再转道来天一阁追寻历史,晚辈为长辈推着轮椅,观览细微情深意切,倍感同宗的虔敬。长留记忆的还有一位聋哑女孩在同学陪伴下前来天一阁,用她灵动的双眼“听”解说,郑志梅也领略了读取唇语的神奇……

    感慨自己不再年轻,郑志梅一直保持好学状态,发现弥补自己的疏漏短缺,关注与天一阁有关的各种书籍资料,在南轩和状元厅学剪纸、做香袋、听讲座、体验雕版印刷,学养得以充实,表述也在沟通交流中保持畅达。

    “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在西大门的楹联处讲完最后一个故事,这里常常是郑志梅告别来客的地方,也往往是她直接感受服务价值之处,“我们互致谢意,互道珍重,关爱之情长久留在温馨记忆中。”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