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码看更多报道 |
|
玻璃栈道。 |
|
茅洋风景。 |
|
花墙“海乐园”。 |
|
郑家庄村书香文化浓郁。(沈孙晖 摄) |
|
游客在“田乐园”体验水上皮划艇。 |
记者 沈孙晖 象山县委报道组 陈光曙 通讯员 鲍赟赟 陈益坚 图片除署名外由茅洋乡提供 今年前11个月,接待游客破百万人次,旅游收入超亿元,创历史新高;省旅游风情小镇、省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完成验收,省景区乡镇创建稳步推进……象山茅洋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经济薄弱的小乡,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山海水乡·心悦茅洋”,全域旅游“流金淌银”。 茅洋的华丽转身,源自找准了本地可跃“龙门”的那条“活鱼”。该乡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城乡一体化规划、一盘棋运营,坚持全域旅游“一张蓝图”绘到底,探索并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与强村富民惠民生互哺的城乡融合之路。 “茅洋样本”为我市“家底子”较薄的乡镇如何“量体裁衣”,走特色发展、融合之路,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立足生态底色 规划一体化,全域景区化 立足生态资源,找到全域旅游这个发力点,并通过城乡规划一体化、全域景区化建设,形成城乡空间融合提升的新格局。这是茅洋下好的“第一步棋”。 乡党委书记洪海介绍,以前茅洋农业以种植花卉苗木为主,比不上定塘等传统农业乡镇;工业以低小散的铸造模具业为主,与西周等工业强镇相距甚远,“好比一艘船两头靠不了岸,定位很尴尬。” 但细细梳理“家底”,茅洋有“山海田水”的独特格局,乡域内仙岩峭壁、蟹钳深海、管溪清流、白岩茶山等自然资源秀丽脱俗。同时,在全县率先开展“一户多宅”整治和村庄梳理式改造,让该乡一个个美丽乡村雏形初现。 2016年,茅洋依托美丽底色调转“船舵”,在47平方公里的乡域内“螺蛳壳里做道场”,开始发展乡村全域旅游。 城乡一体谋划、布局,构建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该乡通过乡域总体规划、村镇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等“多规合一”,以保留农村特色乡野风味为要求,编制《茅洋乡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确保设计理念更科学、规划布局更合理、生态优势更显著。 同时,通过区块精细筹谋、分村具体打造、点线串联布局,打造以“山、田、海、水”四大乐园为主题的全域旅游标杆——茅洋蟹钳港乡村旅游体验区。 银洋村曾因地处山区、基础设施差,全村70%劳动力外出打工,行将成为“空心村”。没有特色就“无中生有”制造特色,乡、村两级一起动脑筋,用3D画改造农宅外立面,并在村边打造亲子主题游乐的“田乐园”。 大蟒蛇盘旋在墙角,吐着红信虎视眈眈;说谎的匹诺曹将长鼻子伸出窗外,被游玩的小朋友牢牢拽住……一幅幅栩栩如生的3D墙画,将银洋装扮成一个“童话世界”。“没想到我家也能成为游客争相打卡拍照的网红地。”村民周永珠指着自家墙上的一派“秀美风景”说,每到周末,“田乐园”总是人声鼎沸,“3D村”更是刷爆朋友圈。 位于“山乐园”的白岩下村原先只是茅洋全域旅游中的“配角”,该村积极谋划自己的“戏份”,甚至“反配为主”。“我们没有其他地方的文化遗迹,但有丰富的山水资源,村民建议自己创造条件开发旅游。”村党支部书记胡凯介绍,去年和今年初,全村村民两次众筹数百万元,在半山腰相继建起玻璃栈道、山体滑道。如今,走栈道、滑滑道成了“山乐园”的“招牌”。 在乡域“大景区”战略下,各村通过总体风格统一、点上差异建设、植入历史文化元素等,展现一村一品的独特风情,和蟹钳港乡村旅游体验区相映生辉。如利用农民画和缸窑文化融合打造乡界地标景观,以浙派民居和渔村、古村、山村元素设计村口形象,形成村村是阅览的“书”、游乐的景点。 小白岩村主打茶文化、郑家庄村突出书香文化、文山村彰显鱼鲞文化……一个个“秀外慧中”的村庄脱颖而出,全域景区化建设步履铿锵。“各村百花齐放,才能成就全乡的春色满园。”乡党委副书记韩天山介绍,目前茅洋有省A级景区村9个,其中AAA级景区村5个,总量居全县第一,茅洋全域旅游的“村时代”已经到来。 立足村情乡情 引入专业团队一盘棋运营 在城乡融合中发展乡村旅游,一体化运营是关键。目前,很多乡镇的景区、民宿等往往各自为政,无法发挥“1+1>2”的功效。对此,茅洋成立象山县蟹钳港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聘请专业团队操盘,从乡和村的实际出发,全域一盘棋市场化运作乡村旅游。 花墙村是著名的民宿集聚村,目前全村101户人家中有53户开办农家客栈。如何避免陷入“三个和尚没水喝”的低水平竞争?旅游公司为全村解决了“成长的烦恼”。 “对外统一宣传、统一价格,对内统一结账、统一服务。”旅游公司副总经理周慧哲道出了个中“秘诀”:每家客栈的内饰、外观等统一基本标准,接待礼仪、用餐搭配、日常管理等服务统一培训;各家客栈简介、编号、联系方式等制成一本图册,在各类推介会上统一宣传;旅游公司引进新客源后,按编号依次分配给各家客栈,并统一价格。 “一年四季没有淡季。周末和节假日家家客栈爆满,一房难求。非周末时,有旅游公司为我们引入新客人,拉平淡旺季的客流差。”花墙村村委会主任顾国建告诉笔者,11月是传统旅游淡季,但全村客栈非周末的平均入住率达40%。 同时,旅游公司深度融入各村的景点运营,形成了“村主内,公司主外”的模式。“以白岩下村的玻璃栈道为例,从建造伊始我们一直和村里紧密对接。”周慧哲介绍,村里只需做好游客接待、景区日常管理、设备维护等“分内事”,公司则为他们做好每年门票定价、市场投放、渠道对接等市场引流事宜。在双方良性互动下,玻璃栈道自去年6月9日运营以来,旅游收入已有850万元左右,成为全县收益最快的旅游项目;山体滑道开放仅两个多月,营收已达50万元。 在旅游公司全域统筹下,茅洋的柑橘、茶叶、鱼鲞、苔条等特色农产品不再“藏在深闺无人识”。银洋村村民励维元种了2亩多柑橘,以前每年东奔西跑还卖不了1万元。“旅游公司通过农事体验引来客人,每位游客采摘加外带1.5公斤柑橘收费15元。今年我的柑橘一下卖完了,收入6万多元。”老励笑称,如今他只管种,根本不愁销路。 立足全乡实际“精耕细作”,大做“旅游+”融合文章,更让茅洋实现了从单纯经营景点到打造全域旅游产品体系的转变。“我们把乡域及周边的风景、人文、农业、海洋、影视等资源进行深度整合串联,开发乡村亲子体验游、研学教育游、户外团建游、红色文化游四大主题产品,并形成‘四季四游’旅游线路,把‘周末经济’做成‘每日经济’,把‘旺季热’做成‘四季热’。”公司总经理刘建江介绍,今年8月中国无人机竞速公开赛(茅洋站)暨茅洋乡首届乡村旅游体验周举行,“旅游+体育”风生水起,7天吸引游客7万人次,旅游收入369万元。 开发“山海水乡·心悦茅洋”系列文创产品和“茅洋拾派”手作系列农产品,作为伴手礼,扩大茅洋知名度;在上海、苏州、无锡、南通等城市开设旅游直通车和象山旅游专线,并开通宁波首条乡村旅游直通专线……茅洋全域旅游运营这盘棋越下越大。 立足强村富民 产业发展提升群众获得感 全域旅游让茅洋村民在城乡融合中从“老一产”向“新六产”转型,在就地转产转业、多种经营中,他们的身份多了好几条“斜杠”:农民/股东/民宿老板……多元化身份让村民“荷包”鼓了起来。而村集体经济也享受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芝麻开花节节高。 50岁的白岩下村村民邱永平此前20年人生轨迹,在农村奔波做大厨和菜场卖海鲜干货的“两点一线”中画出。村里众筹建玻璃栈道、滑道时,他拿出8000元入了一股,“今年春节,每户村民股东共拿到1.4万元‘红包’,听说年底每户将再次分到8000元,不但入股本金回来了,还有这么多收益分红。” 家乡全域旅游势头旺,老邱心动了。他卖了城区房子,加上自己积蓄,回村投资380万元打造全县首家宋风精品民宿“朴舍”。 如今的老邱已画出另一条人生轨迹:敞开乡村家门,迎接八方旅客。“朴舍”自今年6月1日试营业以来,不到半年净利润已有近30万元。老邱说,伴随着城乡融合,他的民宿梦起航了。 对于住在蟹钳港畔的花墙村村民而言,城乡融合就是越来越多城里人来此享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放松愉悦。“杭州、上海、宁波等城市的回头客特别多,每年来一两趟。下个月末就迎来鼠年春节,我家45个床位早被抢订一空。”“海半碗”客栈老板顾挺说。据悉,该村开办农家客栈的村民平均年收入30万元,其中“海半碗”等两三家客栈因房间多、服务周到,年收入逾80万元。 在茅洋实施“全域旅游+集体经济”发展计划中,几个经济薄弱村迅速“摘帽”:溪东村集体通过烧烤乐园招商承租,年增收20万元;银洋村集体推出农事劳作等亲子活动,年增收38万元;白岩下村凭借玻璃栈道营收分成和景区服务点发包两张“王牌”,村集体已增收70万元。 数据显示,去年茅洋各村旅游相关产业集体经济收入总额近200万元,占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总收入70%以上,其中白岩下等4个重点旅游村年集体收入都在50万元以上。 “产业发展的目的是造福于民,不断提升城乡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张冬青介绍,随着全域旅游发展,全乡养老、医疗、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也不断推进,城乡融合之路越走越宽。 来到溪东村,村口的幸福湖公园风景秀丽,村民散步聊天,悠然自得;旁边灯光球场设有网球、篮球、羽毛球场地,是村民健身的好去处;村畔212路城乡公交车半小时至一小时一班,直达丹城…… “我们村各项设施不比城里差,环境更优美。”83岁的石孝华坐在村居家养老公寓门口晒太阳。这里有5幢公寓,住了25户老年人。“村里花了20多万元装修公寓、添置家具。低保户免费入住,家里有房者每人每月象征性交100元。片区医生定期上门为我们检查身体。”老石住得很舒心。 溪东村是茅洋城乡融合的美丽缩影。依托旅游发展,全乡已吸纳1500名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乡村旅游产业;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集镇区停车位、农村公厕、3A级旅游公厕等建设,以及旅游服务中心和田乐园两条道路提升改造稳步推进,高速公路高架桥下空间建成公共门球场;乡卫生院加入县中医院医健集团,推行全专融合门诊服务,契约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人数达2106人…… 随着三门湾大桥及接线工程通车,茅洋交通区位优势显著提升,与长三角地区对接更紧密,实现了更大的“城乡融合”。“我们将以面向世界、国内一流的港湾特色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全力打造现代化景区化富美茅洋。”洪海说。 选题策划:何英杰 记者手记 在城乡融合中,从自身实际出发,发展全域旅游,茅洋乡实现了从落后到振兴的“逆袭”。 “逆袭”的背后,关键词不是“全域旅游”,而是“因地制宜”。在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号角下,很多乡镇在谋求产业振兴。但如果不考虑当地实际,盲目跟风、照搬复制,其结果可能是“南橘北枳”。正如有专家所言,“没有当地特色的产业不是投资少、见效快,而是投资大、见效慢、死得快”。 茅洋理清了家底、选准了产业、找对了出路:立足“三面环山、一面通海”的资源,做好与当地自然条件相符的全域旅游规划;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通过一体化市场运营,把城乡资源全盘统筹、“握指成拳”;在旅游发展中推进强村富民,在强村富民中深化城乡融合,形成良性互动。 因此,乡镇在发展产业推进城乡融合时,实地走访要更深入一些、精准调研要更细化一些、科学论证要更扎实一些。找准标杆对比学习,认清自己的优势,才能扬长避短。(沈孙晖) 乡镇名片 茅洋乡地处象山半岛中南部,三面环山,一面通海,整个地形成T字状。乡域面积47平方公里,现辖21个建制村,人口1.5万人。 全乡共有农家客栈106家、精品民宿13家,其中“银宿”1家,共有床位2176张,建成银洋田乐园、花墙海乐园、白岩下仙岩风景区山乐园等一批旅游项目。去年,全乡游客接待量85.61万人次,旅游收入9936万元。 近年来,茅洋相继获得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省文明乡镇、市首批乡村全域旅游示范区等荣誉,蟹钳港景区获评国家AAA级景区。 (沈孙晖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