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视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2月3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互联网+ 让城乡教育走向“零距离”

东海实验学校的老师与结对学校的老师一道开展课程研讨
江北区举行“城乡携手 同步课堂”工作现场会,宁波市惠贞书院与16公里外的修人学校同步上课
江北区小学生使用IRS遥控器上课
北仑区的一所学校正在进行同步课堂互动环节
江北区外国语艺术学校、宁波上海世界外国语学校携手宁波杭州湾滨海小学、江北区裘市小学和温州市永嘉县枫林镇福和希望小学开展双城五校同步教研活动

    本报记者 蒋炜宁

    通讯员 杨 阳 叶赛君

    互联网+带来的不仅是生活的便捷,更给教育生态带来了变革——一根网线连接城乡,让城乡教育逐步走向“零距离”。

    同看一屏幕 两地学生共享课堂精彩

    “陶渊明的《饮酒》是一首五言诗,我们朗读的时候一般是按照二三结构来停顿的。先请春晓实验学校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诗歌吧。”上月25日上午,东海实验学校808班的第四节语文课和平时相比有些特别。除了本班学生外,在这堂课上,语文老师周旭霞的授课群体还多了40多位来自春晓实验学校的学生们。

    同一位老师授课,同样的上课内容,一堂跨越20多公里的语文课在两所学校同时开启,瞬间拉近了学生们的距离。面对全新的授课方式,学生们兴趣高涨,踊跃发言,通过这块大屏幕,互相表达着各自对课文的理解,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起来。

    这样的远程教学并不是北仑区东海实验学校的首次尝试。为了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根据浙江省教育厅《“互联网+义务教育”1000所中小学校结对帮扶民生实事工作方案》和市、区教育局的要求,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优势,东海实验学校与春晓实验学校、大榭中学两所学校进行“互联网+义务教育”县域内城乡结对。

    “互联网+义务教育”远程同步课堂即校区之间在互联网与技术设备终端的整合下,通过平台实现互联。学校间采用直播模式,开展一对一或一对多远程互动,从而实现声画同步。这种课堂类型的开展对技术要求很高。东海实验学校微格教室内安装了高清摄像机、互动录播主机、话筒等设备,这些是远程同步课堂开展的标配。有了硬件,还需有过硬的软件。该校教务主任王剑平说,对于每一次同步课堂,学校教研组都会在课前与结对学校教研讨论,同步备课,与教学计划无缝对接。此外,在同步课堂结束后,两校教师还通过视频就课堂内容、教学设计等方面开展现场研讨和交流。

    同步课堂不仅让结对学校学生和本校学生达到同一频率——同步上课、同步作业、同步接受辅导,还让两校老师在教学中同频共振。接下来,该校还会围绕教学共研、师生互动、差异互补的思路,丰富结对教学形式和课程,定期和结对学校学生开展视频直播互动教学。

    同步课堂的开展使得偏远地区学校学生和城区学生通过看同一屏幕,一同领略到课堂的精彩。这既实现了两地学生无障碍沟通的上课模式,又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有效提升城乡教师教学整体水平。东海实验学校副校长童红霞如是说。

    “互联网+教育” 到底带来什么?

    北仑东海实验学校的实践仅是宁波“互联网+教育”的一个缩影。“互联网+教育”依托网络,以其独特的开放、共享等优势,克服了地域、时间的阻碍,极大地扩大了优质教育辐射面,是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实实在在的举措。

    那么“互联网+教育”到底带来了什么,又改变了什么?

    前些天,北仑小港中心学校王显珍老师执教的数学课《倍的认识》开启了该校与温州红军小学之间的远程同步课堂的破冰之旅。孩子们很开心,因为这节课与其他学校的同学一起上,互相比赛着,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和创造!王显珍颇有感触地说,信息技术教学的强大她在同步课堂上切身感受到了,也体会到了资源的同步共享,但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在课堂上,她和同事们“遇见”了孩子们所创造出来的别样精彩!

    “互联网+教育”远程同步课堂的开展,为孩子们的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思维的碰撞和学习竞争中,孩子们能更好地吸收课堂知识,促进他们成长。

    今年北仑区内有12所学校尝试进行结对试点,主要采用城乡同步课堂、远程专递课堂、教师网络研修三种模式。同个区域内,两校或三校同上一堂课,一对一、一对二、一对三城乡携手同步课堂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截至今年10月底,北仑区结对学校同步课堂累计开课236节,参与师生21717人次,远程专递课堂开课12节,参与师生526人次,教师网络研修129次,参与教师1707人次,涉及语文、数学、音乐、书法等科目。

    除了同步课堂外,该区还积极探索多时段的在线课堂教学模式。今年以来,北仑区将区名优骨干教师在线课堂列入“数字北仑”建设十大惠民服务项目,未来三年内北仑区名师在线课堂基础课程将向北仑学籍学生免费开放。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学生在假期的“补课热”,名优骨干教师课堂在寒暑假期间也完全对外开放,为北仑学子和结对学校学生提供假期的“网上老师”。

    今年2月起,江北区17所学校远距离互动教学全面启动,既有小学也有初中,覆盖该区所有农村和随迁子女学校。修人学校是最早的试点学校之一,3年前和惠贞书院结对,试点阅读同步课教学。2017年该校毕业学生监测数据显示,语文学业平均分从远低于区平均分,走向与区平均分持平;2018年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分数超过区平均分数,同时学生学习力、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信心同步提升。

    奉化共有12所学校参与“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项目,每3年为1轮,一般结对帮扶时间不少于2轮。目前,已开展线上线下活动20余次,涉及学科12个,参与师生超过900人次。

    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162所学校顺利结对“互联网+义务教育”帮扶。“互联网+教育”新模式在我市偏远地区已成为新常态,为教育资源薄弱的农村地区带去了新希望。

    不出校门 老师们能同步研讨进修

    海曙区广济中心小学201班与15公里外的横街镇中心小学202班组成了一个班级。桌面上摆放了姓名牌,孩子们通过屏幕可以看见对方。该区教坛新秀、广济中心小学何帅娜老师担任主讲,该区教坛新秀、横街镇中心小学的谢燕儿老师辅助教学。

    课堂上,何老师不仅关注本校孩子的状态,更时不时地通过屏幕,和横街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互动,引导孩子们把知识的“珍珠”串成链。在另一端的直播教室里,谢老师陪伴着学生一起聆听,协同教学。两校教师配合默契。

    尽管处于不同空间,课堂氛围却很好,大家在你追我赶中互相启发。

    公开课的背后,凝聚了两校教师的心血。课前,两位老师进行了多次教学研讨,让课程设置符合两校区孩子的共同需求,两班学生还共享前测单、学习单。“在我看来,同步课堂也是信息基础背景下教研活动的新趋势,老师们不出校门就能面对面研讨。”何老师表示,两校的老师边实践边反思,不断总结、提高。

    海曙区内9所优质城区中小学校结对帮扶11所乡村学校,包括区内5所、市内3所、省内3所。今年,海曙区将投入500余万元用于同步课堂平台建设,覆盖108所中小学校、乡镇中心幼儿园、部分民办学校,保证每一对城乡结对学校实现互联互通。

    在鄞州实验中学和瞻岐镇中学的“互联网+”结对帮扶中,鄞州实验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李优治提出,教师网络研修是帮扶的重点之一,两校教师将共同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这次合作将会是学校年轻教师发展的契机,我相信,我们的老师会快速成长。”瞻岐镇中学校长任才宏说。

    据了解,鄞州区共有18所学校被列入试点范围。接下来,将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建立“城乡携手、同步课堂”新型教学帮扶机制和管理标准。

    据悉,“互联网+义务教育”1000所中小学校结对帮扶民生实事被列入2019年全省教育发展业绩考核重点指标。“‘远距离同步互动教学’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打破时空界限,师生异地开展同步学习、互动探讨,真正实现空间、情感同步无障碍学习,从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宁波市学校装备管理与电化教育中心主任夏宏祥介绍,接下去,将逐步构建起远距离互动教学联盟,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

新闻多一点

    “互联网+义务教育” 跨省送课送培训

    今年9月,鄞州实验中学和千里之外的延边和龙七中两所学校的学生们一起上了一堂课。这是该区首次以直播形式实现跨省“云”同步帮扶教学。

    课堂上,鄞州实验中学杨丹老师从模仿剧中木偶动作导入,通过对舞剧《葛蓓莉娅》主题音乐的欣赏与分析,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音乐、人物、动作、故事情节之间的关系。在“云”同步下,和龙七中的学生被杨老师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带动起来,积极与鄞州实验中学的学生互动探讨,两地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效果极佳。

    其实,早在两年前,该区“互联网+义务教育”帮扶结对教学已走出宁波,成功对接衢州市衢江区云溪小学、高家小学、第四小学3所乡村学校,有效带动当地农村学校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的跨越式提升。

    “本次跨省互联网‘云’教学是鄞州区深化‘互联网+义务教育’帮扶结对教学联盟建设的又一次重大尝试。”鄞州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互联网+义务教育”帮扶结对教学联盟将加强对口帮扶工作,不断强化鄞州教学经验向教育薄弱地区的辐射作用。

    同样,今年北仑区也分别为汪清县第四小学及平阳县红军小学安装了互动课堂设备,使结对学校能更加便捷地共享优质资源。同时,该区还计划将多时段的在线课堂教学向图们、汪清等结对地区的学校学生免费开放。

    不久前,在宁海县知恩中学的牵线搭桥下,宁海县跃龙街道商会、宁海县理想计算机有限公司共同出资50万元,在贵州省晴隆民族中学建立了远程互动教室。西部学校从而能够跨越时空制约,共享东部地区优质的教育资源。

    “互联网+义务教育”远程直播培训一直是我市对口帮扶的重要形式。今年秋季开学前,宁波对口帮扶送教再升级——根据受援地的订单式需求,宁波为其定制了面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长)的培训课程表。由5名宁波名师主讲,通过远程在线直播的形式,把课程送到了千里之外的贵州省黔西南州、吉林省延边州、重庆市万州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浙江省丽水市五地的3.4万名教师面前,让他们在“家门口”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培训。老师们认真听课,还不时拿出手机拍下重要课件内容,准备课后再反复观看和学习,一些无法到现场学习的教师在手机上收看课程。老师们听课后普遍表示“干货”满满,收获良多。

    (蒋炜宁 杨阳 叶赛君) 

相关链接

    北仑教育“互联网+” 让“关键小事”零次跑

    北仑区教育系统顺应教育现代化建设潮流,利用互联网探索教育惠民改革新路径,让学籍业务、教育缴费等这些“关键小事”零次跑。

    小史是北仑职高的毕业生,前几天,他成功地在星巴克北仑人民医院店应聘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但是单位需要他提供一份初中的学籍证明。按照过去的经验,小史应该先去学校教导处查找自己毕业的相关资料,再跑一趟区教育局相关科室,才能把这个学籍证明办出来,一切顺利的话,前前后后也需要大半天时间。然而入职手续办理的限期就在眼前,小史非常着急。

    但是这回,小史只是打了个电话,这个学籍证明就顺利办好了。他先是拨打了区行政中心的教育局业务咨询电话,向工作人员说明了自己的情况和需求后,工作人员立即在电话中指导小史办理起电子学籍证明业务。下载“浙里办”App——打开部门导航中的北仑区教育局——选中自己需要办理的业务——填写自己的有关资料……不到3分钟,一份正规的学籍证明就“新鲜出炉”了!

    小史在电话里对指导他办理业务的老师说,本来打电话,是担心流程很复杂,想先咨询一下,没想到教育局直接在电话里就把我的问题解决了,虽然早就知道政府的“最多跑一次”改革,但是这回,可算是“跑零次”了。

    据悉,北仑区教育局积极开展多项业务的“网上办”,目前已经有学历证明、教师资格认定、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等43个事项和15个联办事项实现了全移动端办理,让家长、学生和老师在许多过去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的事项上实现“跑一次”甚至“跑零次”。

    除了业务“网上办”,还有一些“关键小事儿”也可以在网上完成啦!

    教育缴费网上办。9月份起,北仑区教育局拓展教育缴费渠道,全区公办学校(幼儿园)、北仑电大等学校学费及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推荐费、成人高考报名考务费、自考报名考务费、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费等非税收费已全面接入浙江政务服务网统一公共支付平台,可通过扫码支付的方式实现网上缴费。

    家校沟通零距离。据不完全统计,北仑区39所中小学共有21830名学生家长在使用校讯通,以每人次每月10元计,北仑学生家长每年要花费250万元。自今年9月1日起,全区47所中小学将逐步取消校讯通,同时全面使用完全免费的智慧教育平台(校讯通合同尚未到期的学校学生家长可以自由选择使用校讯通或智慧平台)。目前,全区47所中小学已先行一步,全部开通智慧教育平台。智慧教育平台是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载体的北仑智慧教育云平台,融合家校联系、教育缴费、班级管理等功能,切实为学生家长带来实惠和方便。

    (记者 蒋炜宁 通讯员 杨阳)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