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茶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1月02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试点陷阱”的表现与纠偏

    盛小伟          

    当下,试点是我们开展工作的重要方法,但在有些地方,“试点”只求其一,容易出现陷阱,姑且称为“试点陷阱”。“试点陷阱”的描述:一是将不明情形,从“将来时”变成“现在时”。试点刚试,政策适用与成效显现还有待观察和等待,便迫不及待地总结提高,着急下成功结论。二是将矛盾情形,从“待定时”变成“确定时”。试点本身就是处于一种“待定阶段”,但有人对试点中出现的问题只报喜不报忧,对外“确定”只展示“光亮”的一面。

    “试点陷阱”的表现:一是忽略试点背后的完整信息。比如减少企业或市民跑腿次数的改革,出发点和效果都很好,但背后有一个非常重要且不能省略的前提,即“提交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二是将试点的“盆景”当“风景”。

    “试点陷阱”的纠偏方法论有很多,比如,改变“自家人”说“自家话”的“套路”。现在有很多试点方案做可行性论证时,往往依据已采用的理念、确定的工作方向和目标取向,召集一批“同宗同派同见解”的朋友,前来站台、发声、造势。再如,改变决策时只能“顺”着说的“套路”。但凡重大改革试点,不但有于法有据的前提,还应在主办方或主导方提交“可行性报告”的同时,由独立第三方提供“不可行性报告”,作为一个可供比较借鉴的参考。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研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