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行走基层·乡村发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1月0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市场需求、绿色生态为导向,转变一味追求高产的发展目标,优化水稻品种结构和种植模式——

地产稻米走上优质之路

“最好吃稻米”专场品鉴和推介活动现场
大米系列产品
甬优水稻

    记者 孙吉晶 通讯员 蒋琪 文/摄 

    上月中旬,由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粮食物资局)共同主办的宁波市“最好吃稻米”专场品鉴和推介活动在海曙南塘老街举行。二十余只电饭煲现场烹制,吸引百位市民踊跃参与,排队依次品尝,并当场投票,从11个样品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好吃的3个稻米品种。

    诚如一位市民所言,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饭吃得少了,但对稻米的品质要求更高了。“最好吃稻米”评选,让更多的市民熟悉了地产大米品牌。

    ■连续两年评选“十大好稻米”

    据介绍,参与宁波“最好吃稻米”品鉴和推介的11个稻米样品中,其中10个是2019年度“甬优杯”宁波十大好稻米金奖产品。

    上月初,宁波好稻米评选活动拉开帷幕,全市共有52个稻米样品参评。经农业农村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和宁波市粮油质量检验监测中心对样品质量等级、重金属残留等指标检测,并经专家、大众评审对样品外观品质、食味口感等进行评定,最终产生了海曙顺裕粮机专业合作社“广德湖”牌大米等十大好稻米金奖产品和宁波市奉化麦浪农场“甬山”牌大米等十大好稻米优质奖产品。

    这是我市第二年评选“十大好稻米”。

    为推进粮食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我市稻米生产向优质化、生态化、规模化、品牌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2018年,我市首次评选出“甬优杯”十大好稻米。参与评选的45个稻米样品由全市39家生产主体选送,品种有甬优15、甬优1540、嘉丰优2号等24个。

    民以食为天。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人们对大米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评选好稻米的目的在于加快推广优质稻米生产的步伐,培育优质品牌。”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陆惠斌表示,我市的稻米生产不再唯产量论,而是更多地考虑质量把控、收购储存、产后加工和市民欢迎度等多个因素。

    据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宁波市“最好吃稻米”专场品鉴,除了本地产10个金奖稻米外,他们还特地安排了一个东北稻米品种“同台竞技”。从市民投票结果来看,地产稻米无论是品质,还是口味,都可以和东北大米媲美。

    慈溪市观海卫观月水稻种植场种植的沪软1212得票数最高,获得宁波“最好吃稻米”金奖。观月水稻种植场基地面积有500余亩,选择在无公害生态稻区种植。“通过实施绿色环保的栽培技术和科学的稻谷干燥、加工技术,确保稻米品质优良。”种植场负责人周世祥告诉笔者,稻米颗粒均匀、饱满透明,蒸煮出来的米饭晶莹油亮,口感柔润筋糯富有弹性,米质主要检测指标达到国家一等食用粳稻品质标准。

    业内人士认为,本地优质大米的口感不比普通东北大米差,在口感、米质、外观等方面已具有竞争优势。

    ■瞄准市场需求,打造粮食生产全产业链

    宁波地处东海之滨,自然灾害频繁。但在农技人员和种植户共同努力下,通过良田、良机、良种、良法综合配套应用,这几年,我市粮食屡创高产。粮食、早稻和单季晚稻单产连续三年创新高。去年,尽管连续遭受“利奇马”和“米娜”台风影响,全市粮食亩产仍达到394公斤、晚稻亩产达到516公斤,仅比上年减产6%和8%,实现了灾害之年少减产。

    在屡创高产的同时,大米品种不断得以丰富,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优质品种。高产与优质相得益彰。尤其是我市自主研发的甬优系列品种,在科研人员持续攻关下,量质齐飞。2019年度宁波十大好稻米金奖产品和宁波十大好稻米优质奖产品中,甬优系列品种各占据四席。

    水稻是我市重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当前,大米仍是我市城乡居民的主粮,但消费者更青睐安全优质的绿色大米。而随着高端消费群体数量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市场前景广阔。陆惠斌表示,顺应新形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我市打造粮食生产全产业链大有可为。

    有了好的种子,还得有良法配套。我市把全市的种子、栽培、植保、土肥、农机等部门的技术骨干组织起来,成立了水稻产业创新与服务团队,开展超级稻栽培技术协作攻关,并取得重大进展。“我们对超级稻的研究,就像创作精品,如哪一天播种、插秧、施肥、灌水、放水,都根据当时的气候变化严格操作。”一位农技人员形象地说。

    在两届宁波“十大好稻米”评选中,江北宁浩家庭农场选送的“留车桥”晚粳米连续摘得金奖。宁浩家庭农场是我市确定的生态修复点之一。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以有机肥代替化肥,防病治虫采用性诱剂、太阳能灯等绿色防控办法。农场负责人毛智浩说,生态种植比常规栽培亩产量有所减少,但大米的价格卖得高。宁浩家庭农场为自家生产的生态大米注册了留车桥商标,走上了大米品牌营销之路。

    以市场为导向、绿色发展为前提,我市农业农村部门转变一味追求高产的发展目标,进一步优化水稻品种结构,大力推广甬优1540、甬优15、嘉丰优2号、南粳9108、南粳46和嘉禾218等米质优、产量稳的水稻品种和栽培技术。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前提下,鼓励规模经营主体种植优质稻米品种,提高地产稻米的市场占有率。去年,全市共建设市级优质稻米示范基地20个,市财政对每个达到示范要求的基地给予2万元补助。这项措施得到种粮大户积极响应,优质稻米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甬优15、甬优1540等优质稻种子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

    近年来,全市农业部门把水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性诱技术作为全市农业十大主推技术积极加以推广,切实发挥其在粮食安全生产中的作用。据统计,2019年全市推广应用非化学防治100万亩次以上。

    我市还大力开展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采取理化诱控、生态调控、生物防治,到2019年,全市已建设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12个,面积1.2万亩以上,并对周边形成了有效辐射,面积达10万亩。

    2019年,我市整合土肥、栽培等力量,结合农机与农艺措施,示范推广配方施肥、机械深施、缓控释肥应用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施肥技术,探索形成稻麦配方肥+秸秆还田、水稻缓控释肥+侧深施肥等多项可复制、可推广的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全市建成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基地10个,落实完成单季稻化肥减量增效技术试验示范5个,引试各类高效新型肥料12种,取得了良好的减肥增产效果和示范带动效应。全市还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330万亩次,主要农作物技术覆盖率90%以上,减少不合理施用化肥1000吨以上,为提升耕地质量、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优联动”, 构建高质量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不可否认,近几年我市粮食产销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自然灾害频发、生产成本增加、资源性约束增强等问题日益凸显,种粮效益越来越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另一方面,我市生产的粮食受市场欢迎度还不是很高,本地粮食加工经营企业难以打响地方粮食品牌,粮食有效供给有待提高。

    立足市情粮情,我市积极应对。2018年,市发改(粮食)部门在全省率先启动地产粮食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五优联动”试点,全力打造优质粮食产业链,推动粮食产业质量变革,为构建高质量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象山是开展“五优联动”时间最早、范围最大、产业联结度最高和影响面最广的地区。该县发改(粮食)部门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质优价为主要抓手,建立优质粮食订单基地,提升大米加工水平,同时大力拓展“互联网+粮食”、邮政快递、“放心粮油”示范店等线上线下营销渠道,打造优质大米供应链。试点规模从2000亩增加到5000亩,两年分别收购“甬优17”“甬优15”水稻800吨和1500吨,达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市民消费需求得以满足的预期目标,且市场得到进一步开拓。

    此外,镇海、鄞州、海曙、慈溪等地相继开展“五优联动”试点,均取得了预期成效。

记者手记

    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实现“优粮优价”

    据调查,受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下调、自然灾害以及种子、化肥、农药、劳动力等成本增加多重因素影响,去年我市一些种粮农户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挫伤了农户种粮的积极性。

    近年来,我市把稻米优质化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来抓,但部分农户对优质稻的种植心有顾虑。优质稻的亩产水平较普通稻低,而优质稻和普通稻的价差并不是很大。亩均效益增长不明显,使得种普通稻求稳成为种粮大户的普遍心态。

    此外,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在收购过程中,没有对优质稻实行单独收购政策,体现不出“优粮优价”。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而产业是否兴旺关键还是看产业有没有效益。要想促进粮食产业兴旺,就要稳定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确保种粮农民利益。

    在保持粮食价格稳定、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前提下,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引导农民种植优质粮,对农民种植优质粮实行政策性保护,拉开优质粮与普通粮的价格差距,通过价格杠杆的作用,引导农民多种优质粮,种好优质粮,提高国产大米的市场竞争力。

    (孙吉晶)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