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理论周刊·学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1月09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坚定信心 奋力攻坚

做好2020年宁波经济工作

资料图

    编者按 2020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的交卷之年。刚刚闭幕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了今年经济工作任务,提出有针对性的举措指向,既立足当前,突出问题导向;又着眼长远,突出目标导向。本期“宁波新论”邀请四位专家,纵论今年宁波经济发展,以更好地学习领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奋力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推动经济合理增长稳步提升

    钱斌华 

    一、坚持辩证思维看待形势发展变化

    经济发展从来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路坦途,大变局中困难与机遇同在、挑战与希望并存。从国际上来看,当前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政治极化、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突出,宏观政策空间更加收窄。

    2019年,全球经济周期性放缓,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布局受到冲击。2020年,全球经济预计仍在低位徘徊。从我国来看,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结构调整阵痛继续显现,高杠杆下的债务可持续性压力增加,地方政府资金缺口压力加大。从宁波来看,稳实体优结构、稳投资扩消费、强科技促创新等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果,但经济下行压力仍在加大。因此,必须坚持辩证思维看待形势发展变化,把外部压力转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强大动力。

    应该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挑战和机遇并存,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变。信息、资金和技术跨境流动更加频繁,5G、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引领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方兴未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浙江省“四大”建设(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的大幕已经拉开,宁波具备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基础,有底气有能力应对挑战、化解风险、战胜困难。只要坚定信心、集中精力,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经济再平衡、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是可以做到有效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的。

    二、完成好今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

    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2020年七项重点任务。其中,第一条就是要稳住微观主体、筑牢发展根基。企业稳了,就业、经济才能稳;企业有活力有竞争力了,经济才会好。要有效打通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堵点”,为广大中小微企业发展解决更多实际困难。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通过“大走访”“大座谈”“大调研”,广泛征集中小微企业的需求,针对性地推进涉企办事便利化改革。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工具,充分发挥涉企大数据的效用,实时甄别、筛选出符合享受优惠条件的企业名单,通过线下依托行政服务中心开设咨询专窗和组建政策宣传队上门辅导等方式,精准帮助企业享受各类优惠政策。根据企业需求,为其定制、提供个性化的涉企服务,确保广大企业及时充分享受各类制度红利。

    产业工程对于壮大我市实体经济具有重要作用。找准提升供给质量和释放内需潜力的结合点,两端发力加快推进我市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制造业是立市之本,要继续推动我市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推进制造业向集群化、智能化、品质化、服务化实现纵深发展。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增强产业协同,弘扬工匠精神,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步伐;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结合,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与“价值链高端”拓展;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与“多样化”升级,不断提高服务业生产率;稳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有效降低企业成本负担。

    创新发展离不开平台和投资。要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探索平台建设新路子,在共筑高质量发展大平台上实现新突破,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要素重新组合。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甬江科创大走廊建设为载体,打造服务全市乃至周边城市的科技研发集聚区,做强产学研创新价值链。要继续发挥投资对我市稳增长、优结构、转动能中的关键作用,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激发民间投资积极性,做好项目谋划落地,努力在优结构增后劲上实现新突破。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高标准完成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任务,谋划实施环保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深化环评审批改革,完善企业治污正向激励机制,加强环境信用差别化管理,从源头上减少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打好低收入百姓增收攻坚战,要稳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精准实施增收扶持措施,高标准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对口协作等工作。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要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政策,及时有效防范化解企业流动性风险、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等各类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风险的底线。

    城乡融合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以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指引,形成“城市总体规划—重要地段—重要区块”三级联动的城乡规划体系,构建“区县(市)—街道—村”三级负责、权责明晰的城乡基础设施投入和运维机制,形成通达城乡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推动形成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民生皆大事,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所指。更好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以及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都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重要的组成部分。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发展的优先目标,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保证充分就业让人民群众各尽所能、人尽其才;要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对就业困难群众要实行托底帮扶;建设管理好各级各类创业孵化平台,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要大力弘扬“知行合一、知难而进、知书达礼、知恩图报”的宁波“四知”精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深入实施健康宁波2030行动,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解决教育、医疗方面优质资源短缺、布局不均等问题,解决好群众的养老、住房、失业、托育等问题,增强社会保障的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作者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处长、副研究员)

    发掘宁波蛰伏的发展潜能

    杨丹萍 许继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善于通过改革破除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激活蛰伏的发展潜能,让各类市场主体在科技创新和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第一线奋勇拼搏”。挖掘蛰伏的发展潜能,是实现宁波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新动能与依据所在。

    一、激活创新潜能,实现产业升级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下的产业变革,爆发点是新技术催生的新产业,影响更大的是源于新技术重塑旧产业带来的生产方式、产业组织模式变革。宁波激活创新潜能,应坚持新产业培育与传统优势产业重塑并重、创新引领与协同发展并驱原则,以创新引领培育新产业,以创新重塑传统产业。

    以创新引领培育新产业,提高科研成果产出能力,除了一直在努力建设的科研院所、科研型高校、企业研发机构以外,更重要的在于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生态系统,以民营企业雄厚的资金实力,对接科技成果转化,以产业园区承接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成果孵化产品,以全国领先的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生态系统,培育一批新产业,为宁波的产业体系注入新鲜血液。

    以创新重塑传统产业,重点在于围绕优势产业集群,完善产业创新系统和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区。完善产业创新系统需要从创新内容、创新主体、创新联系、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几个方面着手推进。就创新内容而言,应遵循“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思路,梳理主要产业集群的创新需求,重点推进产业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就创新主体而言,要重点培育、提升龙头企业的创新能力,着力培育集群公共机构。就创新联系而言,集群内部的创新联系是集群创新网络的基础,要通过集群公共机构建立集群内部企业、独立研发机构之间的联系;集群与外部创新联系的重点,是积极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探索“海外孵化+市内落地”等创新模式。要积极推进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实现重点产业集群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全覆盖。智能制造是当前最具影响力的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制造业领域。宁波应以制造强市为基础,以应用引领为原则。着力推进企业的智能化改造,以宁波制造业应用智能制造的需求来吸引、集聚智能制造领域的科技资源,率先建成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服务体系,重点是推进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产业园等智能制造创新平台建设,构建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集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二、激活市场潜能,实现商聚港城

    经过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已经形成并且正在快速扩大中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新优势和新潜能。拥有世界第一大港的宁波,除了开拓国内市场这一激活方式外,更重要的是利用港口优势,扩大进口建设全国重要的进口消费品集散中心、配送中心和交易中心。以世界大港的优势集聚全球优质商品,再由此运输至全国各地,展销给国内消费者,建成国内重要的进口商品交易、集散中心,就能实现港通天下、商聚宁波的再繁荣。

    要着力优化口岸环境。以打造一流枢纽型口岸为目标,以建设国家物流枢纽为契机,推进海港、空港、陆港、信息港“四港”联动,提高口岸枢纽功能;以国际化、法治化和公正化为标杆,着力推进贸易便利化,全力全面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

    要继续优化进口商品结构。在继续做大能源、矿产等大宗商品和汽车整车进口集散的基础上,着力扩大优质日用消费品和优质设备进口,打造全国重要能源及大宗商品贸易中心、中高端装备进口中心和消费品进口集散中心。

    要努力集聚进口商主体。积极实施全球贸易商集聚计划,吸引全球龙头型国际贸易企业到宁波设立采购中心、分拨中心、营销中心,培育龙头型消费品进口企业,加大对进口代理商、渠道商等的支持力度,引进培育跨境电商进口领域独角兽企业,壮大涉外创客、跨区域创业等新型进口贸易主体。

    要继续推进贸易平台建设。积极参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依托梅山、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和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17+1经贸合作示范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贸易平台,建设一批专业特色进口商品市场,全力打造进口商品“世界超市”。

    要积极创新贸易方式。发挥跨境电商的领先优势,建成我国重要的跨境电商供应链创新中心,力争在跨境电商贸易额、保税进口仓期限、跨境电商巨头集聚规模及运营模式创新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拓展海外直邮、海外品牌的直供渠道,支持设立进口商品体验中心,创建网上进口商品的销售平台,加强进口分销体系建设。

    (作者为宁波大学商学院、宁波市区域经济研究基地教授)

    优化宁波经济治理方式

    吴伟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实现2020年预期目标,确保经济稳中求进,必须从系统论出发优化经济治理方式,加强全局观念,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2018年宁波跨入了GDP万亿俱乐部,在一万亿的新起点上,要确保2020年宁波经济稳中求进,必须深刻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从系统论出发优化宁波经济治理方式,尤其是要增强市级统筹能力,发挥政策合力,用顶层设计深化改革创新。

    一、从系统论优化经济治理方式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

    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的方法论表明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而系统论的观点则深化了辩证法关于整体与部分的观点,在不同的阶段应有所侧重。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起步阶段,宁波赋予区县(市)更多财权,有效地调动了其发展经济的积极性,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所辖县市均入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GDP从1978年的20.17亿元增长到了2018年的10746万亿元;同时,经济发展也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这一时期更需要加强全局观念,增强市级统筹能力,以便在多重目标中寻求最优方案。

    二、错综复杂发展环境要求从系统论优化经济治理方式

    当前中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具体到宁波,还面临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环境和资源要素约束加剧、市级统筹能力仍待增强、新旧动能仍处于转换的关键期、“六稳”工作需持续推进、“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城市竞争日趋白热化等情况,更需要加强全局观念,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发挥“整体”作用,增强统筹能力,要在统筹多重目标中实现动态平衡。

    三、加强市域经济的全局谋划需要有与之匹配的统筹能力

    要在多重目标下实现宁波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站在全局角度对复杂形势进行研判,进而顶层设计经济改革与经济政策,协调好经济规模、结构与效率。当前,宁波迫切需要站在全局角度谋划推进“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沪甬合作区、甬舟一体化、内外交通体系、“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甬江科创大走廊等工作,要高质量推进或完成这些工作,必须具有与之匹配的市级统筹能力,需要发挥经济治理中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四、聚焦多重目标发挥各级各方合力需要有与之匹配的协调能力

    以往鼓励“单兵突进”式的发展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但是也带来一些弊端,比如市级财权偏小、政出多门且一些政策缺乏全局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比较突出等,缺乏统筹往往也造成企业布局“低散乱”、招商恶性竞争、土地资源使用效率偏低等问题。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必须严守,尤其是宁波土地、能耗等要素资源已接近上限,原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破旧立新,从系统论出发优化经济治理方式,协调各方力量,聚焦多重目标寻找最优方案。

    五、从系统论出发优化宁波经济治理方式的工作方向

    要合理确定多重目标,目标应具有系统性、前瞻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尤其是在谋划“十四五”规划时。要优化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划分,加快形成稳定的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要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改进领导经济工作的方式方法,应具有自我革命的精神,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打破部门“藩篱”,破除信息“孤岛”,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形成政策合力,且政策应具有弹性和延续性。

    (作者为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