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宁医院老年病区的医生们正在查房。(陈敏 李湘兰 摄) |
遗忘综合征往往不被人们察觉和重视,以为只是老年人记忆力衰退的正常表现,但实际上自然的记忆力减退,俗称健忘,和老年性痴呆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日常生活能力:健忘的人虽然记忆力不太好,但像刷牙洗脸、买菜做饭这样的日常生活通常没问题,但是老年性痴呆患者由于脑功能损伤严重,很多时候无法处理日常生活或工作。 沟通交流能力:健忘的人虽然可能会报不出新朋友的名字,但是并不会干扰到他们的正常社交,老年性痴呆患者则对社交活动有很强的恐惧感,出现社交退缩的情况。 对远期事件的记忆:健忘和老年性痴呆都有着非常明显的近期记忆丧失,但是健忘并不会明显遗忘很久以前发生过的事情,而老年性痴呆患者会将一些早前发生的事情完全忘记。 情绪或行为改变: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情绪可以变得极不稳定,他们会变得极为敏感多疑或非常恐惧,或越来越暴躁、固执,有的可出现被盗妄想、被迫害妄想等,而一般的健忘症患者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陈敏 整理) 精神疾病成老年人安度晚年的“拦路虎” 记者 陈敏 通讯员 李湘兰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人类的平均寿命较上个世纪明显增加,人群中老年人的比例越来越高。 然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记者从市康宁医院老年门诊了解到,这几年,前往该院就诊的老年性痴呆、老年性抑郁患者一年比一年增多,老年性精神疾病已经成为众多老年朋友安度晚年的“拦路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亟待引起人们重视。 斯文教授频频骚扰保姆 原来是患了老年性痴呆 陈教授今年63岁,性格温和,知书达理。可是较长一段时间以来,陈教授变得让家人越来越不认识了,先是记忆力和听力明显下降,脾气变得日益暴躁,甚至一不高兴就在家里摔杯子、盆子。后来,他总怀疑保姆拿了家里的东西,但经过家属的调查,发现其实是陈教授自己把东西遗忘在了某个角落。更让家人受不了的是,一向温文尔雅的陈教授居然频频骚扰家里的保姆。家里人对于陈教授的变化感到不可思议,便听从朋友的建议,带其到康宁医院就诊。该院老年精神科主任朱文波为陈教授进行了细致检查,诊断为老年性痴呆。 今年84岁的张老太年轻时是街道妇联主任,很是精明能干。大概从4年前开始,张老太的记忆力明显减退,发展到后来,去儿子家的她居然迷路了。从2年前开始,张老太老觉得家里的东西被人偷走了。最近几个月,老太太的症状越发让人难以接受,她怀疑长年卧病在床的老伴与保姆有不正当关系,为此,一到晚上,她就端把椅子坐在老伴床前,彻夜不眠地盯着他。张老太的行为将家里搞得鸡犬不宁,儿子将她送到康宁医院就诊,医生一检查,张老太同样患了老年性痴呆。对于张老太的情况,该院老年八病区副主任医师张应忠感到很是可惜。他说,假如家人能早点将老人家送来医院,早点进行干预,张老太的病情不会发展得这么快、这么严重。 张应忠医生告诉记者,在老年精神科门诊,像陈教授、张老太这样的患者很多。张医生进一步解释,人到老年,身心都在发生变化,大事干不了、小事不用干,每天只能在“吃、睡、坐”的轮回中周而复始。再加上子女离家工作、自己又多病多痛,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70岁的陈老太经常会感到突如其来的紧张、害怕、恐惧,随之而来的是心慌、胸闷、气促、眼前发黑,走不了几步路,就要在地上蹲一会儿。这几年,家人陪着她辗转到宁波、上海各大医院诊治,心脏B超、脑电图、肠镜、胃镜……各种检查结果均显示正常。最终,在医生的建议下,陈老太由家人陪着到康宁医院老年精神科就诊,一番检查、评估,原来陈老太的症状属于惊恐发作或焦虑发作。 张应忠无奈地说,像陈老太这样伴有躯体不适的焦虑障碍或抑郁障碍患者,在门诊中经常能碰到,他们往往拿着很多病历资料和检查结果,反复多次在各个综合性医院就诊,常因躯体不适的各种症状而被误诊为其他疾病。 社会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 老人成精神疾病易患人群 记者从宁波各大医院采访了解到,这几年,我市老年精神疾病患者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2019年8月,我市启动了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在11个试点社区(村)开展了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共调查了4426名老年人,获得有效问卷3953份。结果表明:5.46%的受访者有轻度抑郁症状,0.53%有中度抑郁症状,0.43%有重度抑郁症状;2.40%有轻度焦虑症状,0.35%有中度焦虑症状,0.23%有重度焦虑症状;16.22%可能存在认知障碍。 市康宁医院于1998年开设老年病房,当时的30张床位总是住不满,如今床位已有200多张,却经常难以满足患者的住院需求。 老年人已成为精神疾病易患人群。对此,张应忠医生分析认为,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社会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共有151.3万名,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5.1%,高出全国7.2个百分点,高出全省2.7个百分点。而早在2017年底,我市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6.2%。按照国际通用标准,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超过7%,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超过15%,视为进入超老龄化社会。根据测算,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3.21%患有老年性精神疾病,据此,宁波的老年性精神疾病患者已经超过5万人。 其二,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大家庭模式被以核心家庭为主的多样化的小家庭模式所取代,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群体日益庞大,老年人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多。 其三,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意识在提高。张应忠医生说,几年前,前来医院就诊的多是重型精神疾病患者,但现在来门诊看病的,相当部分是轻度抑郁、轻度焦虑患者。 从采访看,宁波老年精神疾病排在前几位的是老年性痴呆、老年性抑郁、精神分裂症和睡眠障碍。近几年,老年性痴呆、老年性抑郁患者越来越多。 跟以前相比,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正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对于老年人的精神疾病,患者家属仍然存在相当多的误区。张应忠医生告诉记者,他接诊的病人中,有相当部分已有多年病史,这些患者之前曾在多家综合性医院辗转求诊,实在没办法了,家属才会想到将患者送到精神科就诊。遗憾的是,由于耽搁时间过长,这些患者已失去了最好的治疗时机。 关爱老人心理健康 需要你我共同参与 桌面游戏、墙面游戏、电脑游戏……在海曙区鼓楼街道秀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三五成群,在志愿者的引导和帮助下开心地玩着各类益智游戏。 在社区设立老年益智科普馆,让老年人或已有早期认知功能减退的老人有针对性地参与益智游戏,借助游戏、音乐、运动、艺术等多种方式,延缓老人的认知功能减退进程。这是我市启动失智老人关爱项目以来,专门针对社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人推出的创新服务模式。 每个人都会老,老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这几年,我市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2013年,宁波市失智老人关爱项目正式启动,引进中国台湾地区经验,探索建立宁波失智老人关爱模式。除了设立老年益智科普馆,我市还通过开设“记忆门诊”,不断创新干预康复手段、推出创新服务模式。此外,项目组还开设了失智老人照护专区,目前已收住失智老人151人次。慈溪市新浦镇卫生院、镇海区澥浦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探索将失智症诊疗与家庭医生服务相结合。 去年11月,宁波市启动第二轮项目工作,市卫健委牵头联合11个部门发文共同推进,并将失智老人关爱工作纳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全市还将统一搭建失智老人走失找寻平台,通过信息共享,发动全市资源找寻走失的失智老人。 为让老年人拥有一个健康的晚年,2019年,我市专门出台了《宁波市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实施方案》。按照方案,我市将根据老年人心理健康评估结果,分类实施心理健康促进和干预,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社区活动、全面提升社会支持、随访管理和转诊推荐等4项策略,指导和帮助老年人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开展必要的干预和转诊推荐。全市计划第一批遴选40名有意愿接受规范干预的老年人,根据其心理健康状况和需求,实施有计划、个性化的心理健康促进和干预,并做好档案记录,对其干预过程及效果进行跟踪管理。 按照方案,我市将组建“三支队伍”:老年人心理健康评估员队伍,原则上每80名评估对象配备1名评估员;老年人心理干预人员队伍,由精神科医生、神经内科医生、全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等组成,对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促进和干预服务;老年人心理关爱志愿者队伍,由具备一定心理健康知识和服务技能的社会组织或个人、社会工作者、低龄健康老年人等组成。 在政府部门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同时,我市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志愿者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关爱失智老人“阿拉伴”活动自2016年3月启动以来,累计组织各种志愿服务数千次,参加活动的志愿者超过1万人次,惠及近千个失智症家庭。 采访中,有业内人士建议将老年抑郁症的筛查、防治、精神关爱纳入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服务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一是将老年抑郁症的早期筛查纳入退休人员体检内容;二是建立养老机构、社区医疗机构和精神专科机构的转介机制,发现罹患抑郁症的老年人及时转介到精神专科医院,做到早诊早治;三是针对养老机构医疗服务保障人员和家庭医生开展全员培训,掌握老年抑郁症的筛查能力,并针对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和社工开展精神关爱技能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