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社科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1月16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扬优势补短板

提升宁波文化软实力

2019年10月17日至20日,第五届浙江书展暨2019年宁波读书节在宁波举行。(李磊明 摄)

编者按

    在多维复合的市域治理体系中,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维。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需要推动形成与经济硬实力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之江新语》中指明文化软实力的作用——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从经济与文化的关系而言,当前,宁波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呈现着一定的落差;就宁波文化软实力自身而言,也仍然存在亟待补齐的发展短板。下一步需要切实扬优势、补短板,打造更有品位的文化强市,助力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本期刊发的三篇文章,分别从文化与宁波经济发展的关系阐释、宁波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审视以及宁波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路径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以文化软实力提升宁波经济硬实力

    陈建祥 

    文化作为一种非经济因素,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而且比其他因素的影响更具深刻性、根本性和持久性。总体而言,宁波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呈现着比较明显的落差,需要我们在研究宁波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时,多一些文化视角的深入考察。

    一、坚定的核心价值观引领是宁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上层建筑的范畴,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经济发展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本质看是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反映的是国家性质的问题,以此为基本发展前提,要求经济发展也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其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理想和追求,形成了意识形态上的最大共识,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其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经济资源整合。在一个社会中,如果人们的价值观趋同,在交往中就会按照相同的价值标准判断行为的对错,以此为出发点就会降低交易成本,使各种资源得到更有效配置。当前,宁波正在全力推进“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开放型创新经济强市。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具体要求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

    二、良好的城市文化心态是宁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驱动

    每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带有鲜明地域印记的文化特质和文化心态,这种特质和心态又因其悠久的生成发展史,具有历史感、共同性、地域性等显著特征。它不仅深刻影响着市民的价值取向、审美趣味、行为习惯和处事态度等,而且在各个方面深刻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宁波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熔铸了自己独特的城市文化心态。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当下,宁波重商、崇文、诚信、务实等城市文化心态,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面对经济和社会的加速转型,宁波的城市文化心态中也有不相适应的部分。因此,对于宁波的城市文化心态,也应扬长避短,进行创造性改造。在赓续商业文化和务实、诚信等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要结合时代特征,添注新的要素。一是与时俱进融入“务虚”的精神,引导市民摒弃粗放、保守的文化旨趣和文化心态,去追求精致和浪漫,提升城市文化品质。二是进一步倡导开放和创新精神。鼓励主动摆脱传统路径依赖,敢于冒险,勇于创新,采取新的发展方式,运用新的发展手段,探索新的发展领域和路径。

    三、优质的文化资本是宁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

    古典经济学家最早揭示了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三种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和加里·贝克尔突破物质资本的限制,将人力资本引入经济学分析中,解释了传统物质资本不能解释的“索洛剩余”。人力资本的提出使“资本”的内涵扩展为可以带来增值的所有资源。既然以才干、知识、技能和资历等为代表的人力资本可以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解释变量,那么,劳动者的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文化精神也同样能够作为解释变量纳入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中。因此,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最早提出文化资本的概念,认为文化资本有嵌入化的文化资本、客观化的文化资本、体制化的文化资本三种存在形式。

    如今,文化资本被认为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除物质资本(有形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之外的第四类要素投入,成为与其他经济驱动力同等重要以至将影响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关键生产力。但是文化资本不仅积累起来非常慢,而且几乎无法侥幸获得,所以,需要我们推进宁波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宁波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浙东学术文化、海洋文化、商贸文化构成宁波文化发展的内在基因,但这些文化资源并非天然的文化资本,需要通过创意激发和生产转化,才能真正变成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质文化资本,这其中的核心是如何解放文化资源中内含的文化生产力。

    四、繁荣的文化产业是宁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文化产业作为文化领域的实体经济部分,正在不断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循环”中,成为现代经济中最活跃、增长最快、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文化产业作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新引擎,已是当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文化产业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具有创新性、低消耗性、高效性等特征,产业自身属性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文化创意、设计服务和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使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对其他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具有独特的产业价值。

    近年来,宁波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总体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集聚水平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文创产业已成为宁波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十二五”以来,宁波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高于全市GDP年均增速。2018年,按市口径统计,宁波文创产业实现增加值793.7亿元,占全市地区GDP比重达7.4%,文化产业增加值在总量上排名全省第二,文化制造业总量在全省居于首位。当前,宁波市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实现从文化产业自身发展向融入国民经济体系整体发展的转变。

    (作者单位: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

    比较视野下的宁波文化软实力现状审视

    陈珊珊 

    为了更全面、准确地分析宁波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整体现状、主要优势和突出短板,有必要将其置于全国同类城市的比较视野下予以观照。本文搜集比对了各类国内城市文化相关榜单,选取了3份权威性、相关性、数据连贯性较强的榜单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是: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之“文化城市竞争力”榜单、中国传媒大学发布的《中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研究报告》榜单和人民论坛测评中心发布的“城市文化软实力指数”榜单。

    根据3份主要榜单的最新排名显示,宁波的文化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居前列,但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分别排名第12、8、8。根据中国社科院在《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的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和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排名,2018年宁波的上述两项竞争力在286个城市中分别排名第19和第16,高于文化城市竞争力第23的排名。宁波近三年地区生产总值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8。可见,宁波的文化城市竞争力弱于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和城市可持续竞争力,也弱于通过地区生产总值反映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一、宁波文化软实力发展中的比较优势分析

    1、文化资源禀赋厚重。根据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研究报告》(2017),宁波的“文化禀赋要素”得分在5项一级指标中数值最高,在36个中心城市中排名第5,在副省级城市中仅次于杭州和南京,排名第3。宁波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5,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量排名第2,博物馆数量及藏品量亦名列前茅。

    2、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较好。根据人民论坛测评中心“城市文化软实力指数”(2017),宁波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得分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4。10个区县(市)中有7个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鄞州区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并连续10年获得全省公共文化服务综合评估第一名。“十五分钟文化圈”“天天演”“万场电影千场戏”“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等文化品牌享誉全国。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累计获奖数在副省级城市中排行靠前。

    3、文化消费水平较高。2016年,宁波被列入第一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后,相关部门持续发力,全市文化消费呈现增长有效益、提升有亮点、拓展有后劲的良好发展态势。根据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研究报告》(2017),宁波的“文化消费要素”得分在36个中心城市中排名第9,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6。2017年,宁波市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在副省级城市中仅次于南京和广州,位列第3;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居于南京和杭州之后,同列第3位。

    4、居民获得感较强。一是城市文明指数高。2017年,宁波成功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全国获此殊荣的城市仅6座,其中副省级城市两座——宁波和深圳。二是市民的幸福感和文化满意度较高。根据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组织的调查评比,宁波已经十次入选全国十大“年度最具幸福感城市”。人民论坛测评中心“城市文化软实力指数排行榜”(2017)显示,宁波城市文化软实力民众满意度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6。

    二、宁波文化软实力发展中的比较劣势分析

    1、文化产业实力较弱。文化产业一直是宁波城市文化发展的短板,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综合竞争力不强。根据人民论坛测评中心“城市文化软实力指数”(2017),宁波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11,低于均值。二是文化资源转化程度不高。文化禀赋基础较好,但文化生产能力较弱。根据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研究报告》(2017),宁波的“文化生产要素”得分仅17.11,而全国城市平均水平达到26.13。说明宁波历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转换力度仍需加强,文化内容产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三是数字文化产业十分弱小。数字创意产业已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代表着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从产业规模看,宁波与杭州、深圳等城市差距很大。

    2、文化人才储备不足。一是文化从业人员数少。2017年,宁波文化、体育和娱乐从业人员数为2.51万,占总从业人员比重的0.47%,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倒数。在近几年的宁波人才紧缺指数中,设计创意领域综合紧缺指数经常处于“比较紧缺第一层次”。二是文化人才储备量低。根据中国传媒大学的《中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研究报告》(2017)宁波的“文化素质要素”得分3.45,与全国均值31.11相差甚远,主要原因是宁波的高校较少,尤其是国家一流高校少,高校研究生资源更少,与城市文化发展的巨大需求仍然有较大差距。

    3、文化对外开放水平不理想。根据中国传媒大学的《中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研究报告》(2017),宁波的“文化开放要素”得分仅21.94,低于全国36座中心城市均值。“文化交流要素”反映的是城市对外来人口、文化、经济等的包容、开放程度以及城市对外文化贸易状况。该项数据不理想,说明宁波的文化对外开放水平与其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全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的身份地位不相匹配。

    (作者单位: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

    进一步提升 宁波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张 英 

    当前,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宁波应更加注重城市文化软实力构建,扬长避短,不断引领、推动并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确立文化立市的城市发展战略

    近年来,国内一些先发城市纷纷提出文化发展战略。2015年,深圳推出《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和153项重点任务,为新时期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打下了坚实基础;杭州市不断厚植创新活力之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文明之都和东方品质之城特色,着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加快建设全国数字内容产业中心和国际文化创意中心;成都市提出“以文化定未来”,打造“三城三都”(高水平建设世界文创名城、世界旅游名城、世界赛事名城,高标准打造国际美食之都、国际音乐之都、国际会展之都)城市品牌形象,筑牢世界文化名城的城市发展定位。

    在城市文化发展战略方面,宁波可借鉴深圳、杭州、成都等城市的经验,根据城市定位,重新审视并高度重视“十四五”时期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工作。文化发展战略确定后,要树立“一年干几件实事,坚持数年,必见成效”的信念,坚持每年抓几件打基础、利长远、得民心的实事,以宁波的文化特质为导向,通过城市文化景观等物质载体,传递宁波的文化信息,积累形成宁波的文化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

    二、切实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

    一是优结构。结合高新科技和数字化发展潮流,推动宁波传统文化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从“文化制造”走向“文化智造”;以“文化宁波2020”建设为契机,壮大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新闻信息服务、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等产业类别的发展,提升文化服务业和文化批发零售业在文化产业结构中的占比,扭转文化制造业一家独大的局面;加强历史文化与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推动宁波文化产业的特色化发展。

    二是促融合。以“文化+金融”“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会展”为重点,促进产业实质性融合。以文创银行为核心,建立各类型金融机构资源互补、协同创新的文化金融服务集群,构建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创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以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为方向,加快培育新兴文化业态,推进宁波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构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机制,打造全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样板地、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市、国际性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高起点规划选址建设宁波新国际会议会展中心,谋划申办和举办以港口、海洋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等大型国际化会展活动,努力提高宁波会展业核心竞争力和城市美誉度。

    三、大力提升文化开放水平

    一方面,继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其一,推进品牌化建设。围绕“世遗”“非遗”“海丝”和商帮文化、藏书文化、浙东文化、阳明文化、佛教文化等优势资源,打造一批具有宁波特色的文化交流品牌和叫得响的文化名片,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索菲亚中国文化中心、海外宁波周、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等平台,将这些品牌项目推向国际舞台。其二,实施分类化对待。加强对境外受众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和接受习惯的研究,针对不同地域、历史文化和发展阶段的国家,确定相应的文化交流项目和方式。

    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其一,强化文化贸易的顶层设计。以全市实施“255”外贸双万亿行动为契机,把对外文化贸易列入服务贸易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要任务,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文化贸易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以及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重点领域。其二,优化对外文化贸易结构。继续抓好核心文化产品出口的同时,大力推进文化服务出口,促进贸易结构从重产品到优服务。其三,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集聚区建设。以宁波保税区为主体园区,以宁波进口中心和象保合作区为配套区域,打造宁波保税文化贸易基地。根据全市各地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和特点,做大做强一批文化贸易特色园区。推动北仑区创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

    四、促进城市形象聚焦与传播

    其一,推动城市形象塑造工作“化零为整”。整合城市宣传中的多个不同方面的形象定位,形成一个系统全面的总体定位、总体战略和总体规划。将塑造和提升宁波城市形象列入政府主要议事日程,由市委、市政府领导牵头,组建包括宣传、外事、新闻、文化旅游等部门在内的“宁波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领导小组”,对外宣传树立同一意识,发出同一声音。

    其二,加大城市形象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城市营销向市场思维转变,成立国资主导的宁波形象营销推广中心有限公司,推动城市形象宣传推广机制走向市场化、专业化、精细化。联合长三角地区、长江经济带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城市进行合作营销,加大在各传统媒体及海外新媒体的旅游宣传与推广力度。在城市核心区、门户区、窗口区等重点区域加强城市形象可视化宣传。

    其三,以节庆活动塑造城市品牌。结合宁波建城1200年、王阳明诞辰55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深入挖掘雪窦山弥勒文化、阳明文化、天童寺曹洞宗禅学文化等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举办雪窦山国际弥勒文化节、世界佛教论坛、世界阳明文化大会等节庆活动,提升城市知名度,增进文化认同感。

    五、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培育

    一是加强高端和紧缺人才引进。支持各文化单位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技术聘用、任务聘用、客座邀请、定期服务等各种灵活方式“借脑引智”。建设“文化大师工作室”“艺术家工作室”等柔性引才特色载体,着重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拔尖人才。加快文化创新团队建设,支持和鼓励建立文化产业等各类文化创新团队。对重点文化产业人才、紧缺特殊人才实施“一人一策”。

    二是加强基础文化人才培育。鼓励和支持在甬高校及职业院校创办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学科或专业,支持高校与重点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园区联合建立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培养文化产业发展的急需人才。

    三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全面梳理宁波文化人才发展现状,根据宁波人才发展短板和未来发展预判,制定宁波文化人才发展专项规划。完善文化人才的评定标准及办法,加强文化人才引进和培育的精准度。参照科技及产业,创新文化产业人才引进政策。

    (作者单位: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