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1月21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虽处一隅 蔚然大家

——《王信厚剧作选》序

    罗怀臻            

    宁波甬剧研究传习中心主持出版《王信厚剧作选》,邀我作序,我欣然应允。一来我曾为宁波甬剧创作过《典妻》剧本;二来甬籍剧作家王信厚是我多年深交的好友,认识王锦文、接触甬剧也是因他而结下的缘。

    信厚兄年长于我,我们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上海戏剧学院进修班学习时的同学。信厚兄进修结业返回宁波后不久,即担任了甬剧团团长,而我则从江苏淮阴(今淮安)迁居至上海工作。上海、宁波一衣带水,信厚兄时常邀请我去宁波看甬剧,有时去了就住他家,与他的夫人、女儿相处甚欢,如同亲人。那些年,宁波甬剧团常到上海演出,每次我都去观赏,顺便也与信厚兄交流各自的创作。记得看过的甬剧,信厚兄编剧的就有好几部,如《邻舍隔壁》《罗科长下岗》《风雨一家人》及后来的《风雨祠堂》《呆大烧香》等。

    王信厚剧作的特点之一是作品多为现实题材,多反映城市生活。他的戏剧创作,始终能紧跟时代步伐,紧贴时代脉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接地气”“通人心”“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他的戏剧,绝无忸怩作态,绝不无病呻吟,一切出自胸臆,发自真情。如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反映改革开放初期呼吁重视知识分子作用、改善知识分子待遇的甬剧《秀才的婚事》,就曾在第二届中国戏剧节上获得好评。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表现党员干部在国有企业转型中发挥模范作用的甬剧《罗科长下岗》,入选了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戏曲现代戏调演,赢得普遍好评。参加中国戏剧节演出的《宁波大哥》更是引起业界与社会的普遍热议,赢得一片赞誉。从他创作于改革开放初期的越剧《母子奇遇》、甬剧《马虎厂长》《邻舍隔壁》《风雨一家人》到最近创作的甬剧《江厦街》,都是通过小人物写出大情怀,由小视角写出大变革。即使像反映稍远年代生活的《风雨祠堂》,也倾注了作者对当下社会中“金钱扭曲人性”现象的批判。可以说信厚兄的现代戏创作与改革开放同步,与人的感情观念共鸣,从生活的一隅记录着宁波,并通过记录宁波世情民心,鲜活地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

    王信厚剧作的另一特点是他对剧本戏剧性的重视。戏剧文学剧本,首先要有戏剧性,而这往往是现实题材创作最容易缺失的,也是当下现代戏最薄弱的环节。信厚兄熟悉舞台,熟悉观众,善于以编织巧妙的故事来吸引观众。如甬剧《罗科长下岗》写的是一个曾于6年前拘捕过一名罪犯的警察,6年后成了那名曾经的囚犯管理下的企业党支部书记,警囚重逢,位置颠倒,既表现了党员干部如何在新的经济环境里继续发挥作用,又描写了党外身份企业家在地位变化后如何不断完善自己,二人在新形势新环境下碰撞出强烈的戏剧性。甬剧《邻舍隔壁》则通过一个院里两户人家的感情纠葛,表现基层干部秀兰在与个体户邻居的特殊关系中,不计个人恩怨、助人为乐的胸怀。

    王信厚剧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擅长以喜剧的形式来表现生活。作为宁波籍剧作家,他的创作并不局限于写甬剧,他创作的滑稽戏《一错再错》《马马虎虎》《喜怒哀乐》等,曾被杭州、苏州、上海等地的滑稽剧团搬上舞台。按说甬剧擅长敷演家庭伦理题材的苦戏、悲剧,但是信厚兄却将喜剧的手法和喜剧的趣味引入甬剧,并且成为唯一擅长创作喜剧风格作品的甬剧作家。喜中有悲,悲中有喜,且在悲喜剧兼容的现实题材作品中融入非现实主义创作的寓言、象征与反讽,进而通过成功的创作丰富了甬剧乃至戏曲剧本创作的编剧技法,不啻是他对当代戏曲喜剧创作的探索实验和独特贡献。他根据瑞士剧作家迪伦马特名剧《老妇还乡》改编创作的甬剧《风雨祠堂》,将上述理念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以幽默夸张的手法揭示幽深隐蔽的人性,寓深刻的真实于佯装荒谬的嬉笑怒骂之中。通过甬剧《风雨祠堂》将外国名剧中国化、地域化和戏曲化、甬剧化,他的改编,既收到了良好的剧场效果,也收获了有益的编剧经验。

    屈指算来,信厚兄在戏剧创作领域已经辛勤耕耘了数十年,创作了大大小小各类剧本数十部,收入《王信厚剧作选》的14部剧作仅是他作品的一部分。冰山一角,不掩峥嵘;虽处一隅,蔚然大家。

    (作者系著名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