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佳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贾探春兴利除旧弊”是非常精彩的章节,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一个未谙世事的丫头,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偌大的荣国府治理得严整肃静、内外服帖,引人深思。 探春是贾府大总管王熙凤生病管不了事情后被推到前台来的。上任之初,探春并不被看好,首先是出身不高,她是贾政和赵姨娘生的。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是嫡贵庶贱,出身即决定命运。同一个父亲,嫡出的贾宝玉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庶出的贾环——探春一母同胞的弟弟,连丫头都敢欺负他。此外,她的母亲赵姨娘说话行事不太走脑子,喜欢挑拨是非,在贾府口碑不好,常常让探春处境尴尬,脸上无光。同时,她还很年轻,十六七岁的黄毛丫头,没有管理经验。而她平时为人处世“平和恬淡”“言语安静”,没有王熙凤的泼辣劲,似乎很难服众。但谁都没想到,这个性情和顺的丫头一朝上任,就跟换了个人似的,雷厉风行,大刀阔斧,让人瞠目。探春之所以能在贾府成功推动改革,原因是多方面的。 当时兴利除弊成了有识之士的共识,探春顺势而为,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贾家到探春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了,俗话说,“富不过三代”,经历了几代人的挥霍,不仅把祖宗的功德挥霍干净了,把家产也败得差不多了。秦可卿临死之前托梦王熙凤:“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要她“于荣时筹划将来衰时的事业”。作为大总管的王熙凤,对家底更清楚,她常说的一句话是“进项越来越少,花银子的地方越来越多”,甚至还出现了拖欠丫头份例银子的情况。王熙凤一直在想方设法节省开支,但说得多,做得少。探春开源节流的系列改革举措,是王熙凤一直想做却没敢做的。为此,王熙凤专门告诫她的丫鬟平儿,如果探春驳了她的意见、改了她的制度,都不要紧,要维护探春的脸面。 作为贾府的实际权力掌握者王夫人,对探春也是赞赏有加,不但把千斤重担交给她,还给配了两个好帮手,一个是李纨,一个是薛宝钗,这一着可谓深谋远虑,用心良苦。探春虽然外表柔弱,但实际上是三人中的主心骨,既有文化,又有见识,杀伐决断,巾帼不让须眉。李纨是一个“尚德不尚才”的人,历来“厚道多恩无罚”。探春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必然触动很多人的利益,会引发各种矛盾冲突,李纨可以发挥“和事佬”的作用,避免矛盾激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薛宝钗识大体、顾大局,考虑问题全面,她可以匡补缺失,发挥参谋、智囊作用,让改革推进更加顺利。所以这是一个完美的改革型领导班子。 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探春使用的策略十分得当。商鞅“移木立信”树立了自己的威信,最后得以在秦国实施“变法”。探春也深谙此道。上任后第一件事遇到她亲舅舅去世,主事的人请示要送多少礼,探春问她惯例是怎样。不料,这个管事的欺负她新官上任,便“套路”她说,你定多少就是多少。探春没有“上套”,查明情况后按最低的标准给舅舅家送礼。探春顶住了来自亲妈的压力时,王熙凤派人传话,说不必按照常例处理,尺度可以自己掌握,多给点也行。探春不但不领情,还责怪王熙凤只知道做好人,不坚持原则,毫不客气地驳回了王熙凤的意见。这几个回合的斗争中,上上下下的眼睛都盯着她,只要她稍微心软一下,后果就不堪设想。好在探春头脑清醒,坚持按规办事,不徇私情,成功树立了自己的威信。 之后,很多工作的推进就势如破竹了。她果断取消了贾环和贾兰重复拿的上学补助。贾环是她的亲弟弟,贾兰是李纨的儿子,都是她们这个“改革领导小组”成员的至亲。随后,她又取消了给小姐们统一采购配送化妆品的制度,因为她自己身处其中,十分了解这里的弊端。这两项都是“刀刃向内”的改革,涉及的利益更深,涉及的面更广,但这两项“新政”在推进中几乎没遇到阻力。可以推断,探春还做了大量的清除弊端的工作。 尝到甜头后,探春决定将改革再推进一步。之前的举措如果算“节流”的话,她这次是想方设法“开源”。他们居住的大观园面积庞大,打扫卫生、疏浚河塘等“物业维护”要花大量的人力、财力。与此同时,园子里种的数不清的花果、水稻、水草等任其烂在树上、田里,白白浪费了。探春看到了其中的弊端,将大观园中的竹林、稻田、菜地、花圃等划片分区“承包”给老妈子,在满足大观园中几个小姐少爷的日常基本需求后,其他收益归承包人所有。这项举措调动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大观园被打理得井井有条。此外,探春还要求这些人把收成的一部分拿出来给同在大观园工作却没能得到承包权的工友们。在分配制度上,既考虑了多劳多得,也兼顾了公平合理。所以,这项改革体现了探春等人改革制度设计的系统性、完整性,结果自然是“阖府上下交口称赞”。 从整部《红楼梦》中可以看到,贾府上下大多数人是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贪图享乐、醉生梦死的,根本不管“大厦将倾”。少部分人冷眼旁观,看到了问题所在,却消极避世,没有采取任何办法。只有探春既看到了问题所在,又勇于采取实际行动挽救危局。虽然作用有限,也算红楼挽歌中的一段“小阳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家族败亡的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