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欢欢喜喜过大年·年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1月2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年味浓

游客在许家山迎小年(孙吉晶 摄)
游客在许家山合影 (孙吉晶 摄)
九龙湖年味发布会上外国友人竖起大拇指
(汤越 何峰 摄)
东海村村民展示“鼠年全家福”
(陈章升 高雪燕 摄)
老樟树民宿里小朋友在点餽
(黄程 摄)
东海村的“老鼠糖球”制作技艺展示
(陈章升 高雪燕 摄)
九龙湖年味发布会的美食摊位
(汤越 何峰 摄)
老樟树民宿里做餽现场(黄程 摄)

    编者按:春节的脚步渐渐近了,年的味道越来越浓了。

    春节来临之前的四明乡村,笑声阵阵传入耳,美味佳肴上餐桌。

    在人气爆棚的年俗活动中,人们体验乡愁回忆过往;在诱人的各色美食中,犒劳自己一年的辛劳;在熙熙攘攘的年市中,为家人购买中意的年货……

    大红灯笼挂起来,喜庆锣鼓敲起来。年,是短暂的停顿,欢庆丰收;年,更是全新的开始,为乡村振兴新征程擂响战鼓。

    慈溪东海村: 新老村民“新年大联欢”

    记 者 陈章升

    慈溪市委报道组 张天叶

    通讯员 黄天远        

    春节临近,慈溪市附海镇东海村年味渐浓,洋溢着喜庆的气氛。村民们在家中腌咸肉、晒鳗鲞之余,纷纷在大门上贴“福”字、挂春联,喜迎新春佳节的到来。“今天,我们村好戏连台,上午有广场志愿服务活动、‘年俗大派对’;下午新老村民将在‘村晚’舞台上一展才艺,新评选出的‘最美东海人’也将正式亮相。”上周日一大早,村干部王燕聪见到笔者,客串了一回“报幕员”。

    当天上午,在东海村文化礼堂户外广场举行的年俗活动人气颇旺。现场,蒸南瓜饼、炒花生香气四溢,“老鼠糖球”“钳花团”等传统糕点集中亮相,让村民们感受到“舌尖上的年味”。“今年是鼠年,吃块‘老鼠糖球’,讨个新年好彩头。”在糕点制作区,村民岑雪珍向笔者介绍,“你看,师傅将拉好的麦芽糖往松花粉上一滚,再一扯,一个小老鼠模样的糖球就出现在他手上。每个糖球都带着一条拉扯出来的糖丝,就像老鼠尾巴。”

    糕点师傅亮绝活,东海村的志愿者们也推出许多便民服务项目。在广场一侧,3名来自向玲志愿服务站的小伙摆放好理发工具后,开始了义剪活动。“这些年,村里的党员和志愿者帮我们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我们也要以志愿服务回馈第二故乡!”江西籍志愿者邱福亭告诉笔者,每月5日、20日他们都会到文化礼堂为老人们义务理发。“这次活动我们也要展示一下手艺,让大家神清气爽过春节。”

    义剪活动刚结束,志愿者们又投入到“村晚”筹备工作中。下午1点,东海村第七届“村晚”暨“最美东海人”表彰典礼在村文化礼堂户外广场拉开帷幕,近千名新老村民齐聚一堂,欣赏精彩文艺节目,聆听“最美东海人”温暖故事。“今年‘村晚’别开生面,尤其是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为我们请来越剧表演艺术家吴亚琴,她唱的《穆桂英挂帅》真棒!”村民陈玉仙说,在东海人心中,文化礼堂是一间民有所乐的乡村“会客厅”。这两天,村里活动多,大家一有空就会来这里“领市面”。

    以文化礼堂为情感纽带,新老村民共建共享“精神家园”。自2013年文化礼堂投用以来,东海村每年都会举办“村晚”,表彰村里的“慈善之星”,树立了文明向善的好乡风。“我们还组建了‘吾耆乐576’护老志愿服务队和向玲‘微孝助餐’养老志愿服务队。”村党总支书记朱威迪说,今年春节前,志愿者们将开展上门理发、心灵慰藉等公益活动,慰问村里孤寡老人,向他们送上新春祝福。

    宁海许家山: 石头古村“闹小年”

    记 者 孙吉晶

    宁海县委报道组 徐铭怿

    通讯员 张晨怡        

    水晶汤包、爆米花香气扑鼻,春联、“福”字等“文化年货”散发着墨香,捣麻糍、做番薯面年味十足……1月17日是农历腊月廿三。在宁海茶院乡许家山石头古村,来自上海、宁波等地的游客相聚一起,开心迎“小年”。热情好客的村民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为游客展现古村的独特魅力。

    “头一次见到这么多的石头建筑,整齐排列,非常有感觉。年味游戏也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来自上海的游客张挥挥表示,等到春天花开时节,准备约上朋友再来一次,住一晚,体验乡村的美景。

    许家山是宁波市内现有建筑群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屋古村,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山粉羹、阿婆饼、百草鸡、石磨豆腐……在许民村文化礼堂内,地方传统美食“农嫁十二碗”让游客大快朵颐。这是许家山村民办婚娶、祝寿、迎春等宴请的专用宴席。“豆腐和青菜都很新鲜,番薯面尤其好吃,面质柔嫩,晶莹剔透。”游客邓一萍赞不绝口。返程前,她特地来到农户家中,购买了1.5公斤番薯面。

    除了美食和年货,现场还有书法家们书写春联和“福”字,并赠送给游客。宁海书法家顾振耀在喜庆的大红纸上奋笔疾书、挥毫泼墨,吸引游客驻足围观,不少人还与书法家合影留念。

    今年也是许家山村第一次举办庆“小年”活动。茶院乡相关负责人表示,挖掘传统民俗,开发旅游产业,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

    近年来,茶院乡不断挖掘旅游资源,依托许家山原始风貌,打造许家山石头文化节、“原石古村”红色部落等特色品牌,一批民宿、休闲度假酒店、房车营地等项目相继落地。笔者看到,在许家山村,总投资1.6亿元的3家民宿酒店——安茉心宿光年、房车露营基地、开元颐居·乡叙已开始试营业。“许家山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捷,拥有传统历史文化,具有整村打造休闲度假、观光、运动、民俗文化景区和形成高端度假民宿产业的潜力。”安茉民宿负责人周宏表示,试营业期间,不少游客前来体验。

    许民村党支部书记叶全奖说,旅游产业带动村民就业,增加集体收入。村民人均收入从2007年的不足1700元到现在的3.3万余元,增加了20倍。

    镇海九龙湖:年味年俗“醉”游人

    记 者 何 峰

    通讯员 梅佳燕 唐培毅    

    年味氤氲,年俗悠悠,村民和游客一起写春联、剪窗花、做灯笼、绘年画、做金团……春节将至,大街小巷洋溢着过年的气息,1月18日上午,2020年九龙湖镇乡村年味发布会在九龙湖镇九龙湖村文化广场举行。

    年的味道,是年货的美味。

    吃遍山珍海味,不如九龙湖乡村美味。在年味发布会现场,九龙湖鱼头、九龙第一鲜、雪菜冬笋,红美人柑橘、草莓、水果番茄,蓝莓酒、七彩馒头、神仙烧鸡等一道道“透骨新鲜”的年味相继发布。

    “九龙湖是个好地方,有山有水。我小的时候,家里过年招待客人,九龙湖鱼头和雪菜冬笋是缺不了的两道特色菜。”村民胡老伯告诉笔者。

    一方美食,承载一方风土人情。不管时代如何变迁,那一份温情始终与家同在。现场负责掌勺的厨师钱军说,“年味就是陪伴,很开心能用这样的方式跟村民和游客聚在一起,迎接春节的到来。”

    乡村美食,已经成为九龙湖的“金名片”。近年来,九龙湖镇坚持旅游兴镇战略,做大做强民宿农家乐产业、高山蔬菜产业、花卉盆景产业和运动休闲产业。九龙湖农家乐的美食佳肴已经声名在外,横溪村的龙居、龙悦农家乐还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

    龙悦农家乐的陈月波在现场为大家制作金团。在九龙湖,过年吃金团是“传统项目”,春节期间,一家人聚在一起,老人们会拿出金团,小孩子迫不及待地接在手里,满手是黄粉,咬上一口,嘴唇上粘了黄色的粉。陈月波说,“做金团是跟婆婆学的,因为自己喜欢做点心,没想到现在成了一门手艺,受到九龙湖人和游客的喜欢。”

    在活动现场,游客早就被青团和金团的香味诱惑得不行,他们在摊位前排起长长的队伍。一口咬下去,享受的是食物的美味,记住的是乡愁的味道。

    年的味道,是年俗的记忆。

    年俗里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在年味发布会现场,大家争先恐后地参与到写春联、剪窗花、绘年画等年俗体验活动中。虽然天气寒冷,但大伙热情高涨。“记不清有多少年没剪过窗花了,但拿起剪刀,感觉手艺还在。剪个漂亮点的窗花,送给孙子,过一个老底子的春节。”一位游客对剪窗花老师说。而边上的写春联摊位前,几位外国友人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模有样地用毛笔写起了“福”字。

    九龙湖镇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举行这样的活动,就是想让广大群众感受年味、记住年味,同时进一步扩大九龙湖乡村旅游文化影响力,不断推动传统饮食文化传承创新和提升地域特色文化的知名度。

    搡餽、炒花生、磨豆浆 传统年俗带你找回“年味”

    记 者 黄程

    通讯员 王溪 周旦     

    “搡餽做年糕,一年更比一年高。”在宁波人的过年习俗里,餽和年糕总是少不了的,春节将近,位于江北洪塘街道的老樟树民宿里,女主人王少华张罗着,用最传统的民俗让市民回味最淳朴的年味。

    “来!搡餽喽!”一声吆喝,“老樟树”里的老老少少都围了过来,只见搡餽师傅把蒸熟的一大桶糯米饭倒入干净的石臼中,手握一个大木槌,木槌蘸水后,一下一下往石臼里捶打。搡餽师傅旁边还有一个搭档,搭档在木槌悬空的瞬间,用沾过水的手伸入石臼中,快速翻动糯米团,免得饭团黏住木槌和石臼。一旁的市民看着这样默契的配合连连赞叹。王少华指着石臼说:“你们别看这个石臼现在已经有个豁口了,它可是我家传家的,小时候我们就用这个石臼搡餽做年糕了。”

    搡餽师傅节奏越来越快,几分钟时间,一颗颗分明的米粒被打成了一团。在将一大团餽从石臼拿出到盆子之前,笔者看到,师傅在盆子里擦上了一层蜡,“这是蜂蜜蜡,”师傅说,“除了盆子里,手上也要涂,晾餽的席子上也得涂,这样才不会黏住。”

    在将餽从一大团分割为小块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师傅的手法很特别。“做餽不能直接抓,越抓越黏,一定要拿住一团,然后从手的虎口位置挤出一小团。”师傅熟练地教着许多第一次做餽的年轻人。不一会儿,席子上摆满了白香软糯的餽,小孩子用筷子在每个餽上点上红点,寓意来年红红火火。

    除了搡餽,用煤炉炒花生瓜子、用石磨磨豆浆……这一系列体验都让大家感受到浓浓的年味。“虽然小时候都吃过,但还是第一次看到制作过程,又能参与其中,感觉蛮有意思。”刚从德国慕尼黑放假回国的王思哲告诉笔者,在国外呆了一段时间,吃腻了洋快餐,更怀念家乡的味道。

    在活动现场,70多岁的缪阿姨颇有感触,“现在真是难得能看到这场景了,东西大多在超市里买了,哪像以前都是自己做的。”缪阿姨说,以前快过年的时候都忙得不行,几户人家一起做年糕、搡餽、捣麻糍,“那时候这些东西要做上一天一夜,每户人家还要准备炒货,炒花生、瓜子、蚕豆,还有年糕片,光这些炒货就要炒一下午,那时候过年真是热闹。”

    一整个下午,“老樟树”里欢声笑语,好不热闹。在王少华看来,经营民宿离不开民俗文化,“每年的新春我们都会写春联、剪窗花,今年我们特意请来专业的搡餽师傅,让大家一起来体验搡餽。这也不失为一种民俗文化的传承延续。”王少华想做的还不只这些,“我们想挖掘更多的传统文化,让它们得以重现,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宁波的特色文化。”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