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昊 2019年,承载不平凡的记忆。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春风化雨,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宁波落地生根,更自觉地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东海之滨,四明大地,思想的旗帜高高举起,宣传步伐铿锵有力,文化风景这边独好。 2019年,守正创新的时代强音日渐响亮,汇聚起“六争攻坚、三年攀高”的强大动力,扬帆锦绣四明、幸福甬城的光辉航道。 定锚指向 武装新思想 奋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如何以党的创新理论滋养初心、引领使命? 40余万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在宁波的发行数;26万,是宁波注册“学习强国”的用户数…… “爆款”的背后,学习新思想的热切如春潮般涌动。 近5000场,是宁波开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集中宣讲活动的次数;“蒲公英”“镇理享”“奉邑学堂”“舜江快播”……是全市各地涌现的基层宣讲的亮丽名片。 生动宣讲的背后,新思想如灯塔般照亮精神家园。 一年来,全市宣传思想战线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新思想的旗帜高高飘扬。 精神补钙,以时不我待的状态—— 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以“宁波论坛”、专题学习会等方式,举办30多次集中学习,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持续深化。 市委组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团和由3550余名党员干部、377名基层宣讲骨干组成的55个各级新时代讲习团(所),以及各地特色宣讲队伍深入基层,运用报告会、聊天长廊、村民说事等方式,采取分层分众的形式,开展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宣讲,将党的声音传播到百姓心田。 理论武装,以奋楫争先的姿态—— 从围绕习总书记对宁波工作重要指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宁波发展实践及经验进行重大理论研讨,到举办“中国道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论坛、宁波阳明文化周,从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408项,到开展新一轮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建,理论研究阐释不断出新出彩。 豪情满怀 礼赞新中国 70年峥嵘岁月、栉风沐雨,宁波儿女深情讴歌这盛世正如所愿,欢庆华夏大地沧桑巨变、换了人间——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等专栏,“党报见证辉煌”等系列报道,“牢记嘱托、追梦新时代”“激流甬进70年”等新闻行动……宁波新闻工作者以融合传播、全媒表达记录伟大时代、高唱盛世凯歌。 伴随着“我和我的祖国”的动人旋律,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全面展开,12万幅国旗和庆祝标识点缀甬城,让每个宁波人激荡起砥砺奋进的爱国情怀。 礼赞新中国的昂扬旋律,同频共振的不仅是国家记忆,还有对家乡的深情告白。 “宁波·光影七十年”摄影大赛以及诗歌朗诵网络大赛点击量破亿。找寻宁波丰富“文化内核”的“NB轰红”短视频大赛,吸引2000多部作品参赛,播放量7000多万次。 线上线下,宁波故事格外动人。“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宁波城市品牌列车飞驰在京沪线上;王阳明、张苍水、范钦、董黯化身“宁波小知”讲述“四知四行”城市精神,受到市民的热捧;140余家海内外媒体400多名记者把镜头和采访笔对准了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全年中央、省级主流媒体刊播涉甬报道5600多篇(条)…… 站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宣传战线同样善于化笔为剑、激浊扬清。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不断压紧压实,推动23项问题整改落实。“扫黄打非”深入推进。网络综合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突发事件舆情处置和舆论引导工作稳妥推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文明实践 奋进新时代 石头堆成了“彩石画卷”、残旧围墙“变身”多形栅栏、碍眼的电线柱在竹子的装饰下展现“田园风”……宁海县葛家村在一场艺术试验的“唤醒”下,迎来美丽乡村精彩亮相。 去年12月,换上一身平日并不会穿的格子衬衫,村民葛万永走上中国人民大学的讲台,和台下满座的大学生分享他们用艺术点亮乡村的感悟。 他们脸上自信的神情,映照着宁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由“盆景”向“风景”的华丽转变。 串珠成链的57条农村文明示范线,让宁波的乡村不仅步步是风景,还处处有文明;3个全国试点单位领衔,248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遍布宁波基层,不断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践行“四力”,宣传思想文化系统结对服务429个薄弱农村文化礼堂,让文化礼堂真正成为群众共同的“心灵家园”。 光辉榜样,镌刻国家发展史册。宁波推荐的屠呦呦、顾方舟、包起帆当选“最美奋斗者”,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道德楷模,引领社会前行脚步。全市新获评“中国好人”11人、“浙江好人”27人,4个集体和个人入选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4名学生被评为全国“新时代好少年”,获奖人数均位列全省第一。 在宁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日益牢固,精神文明花朵绽放得更加灿烂。 深入开展“五整顿两提升”行动、“文明宁波”系列行动,区县(市)级以上文明校园创成率100%,“WE”志愿服务平台组织活动超过1.2万次……人们由此收获了一座颜值更优美、气质更优雅的靓丽港城。宁波第十次摘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这一殊荣。 文化筑魂 谱写新华章 “宁波真是一座书香弥漫的城市,一场论坛持续了近3个小时,但是会场中近千人在安静倾听。”这是去年金秋在宁波举办的第五届浙江书展上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的一句感慨。在这场阅读嘉年华中,350多项活动让市内外近200万群众享受了这场文化盛宴。 从“书香宁波”,到“影视宁波”“音乐宁波”“创意宁波”,这组统称为“文化宁波2020”建设计划,吹响了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新的号角。《宁波市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获表决通过,该立法为省内首创;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综合材料绘画作品展、中国新乡村音乐年度盛典、“小金钟”全国琵琶展演、市民文化艺术节成功举办;宁波文创港、宁波音乐港、浙江广电象山影视基地三期等重点项目快速推进。 创新因子跃动的宁波,文化产业持续发力。去年前三季度,全市规上文创产业增加值424.9亿元,同比增长15.3%,跑赢GDP8.8个百分点。第四届中国(宁波)特色文化产业博览会意向成交额17.8亿元,同比增长22%。 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我市文化艺术工作者礼赞新时代,合力兴文化。13部作品入选省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数量位列全省第一。歌剧《呦呦鹿鸣》入选全国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我市率先完成了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认定,基本构建起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社会联盟单位总数达151家;新建农村文化礼堂401家;销毁侵权盗版及非法出版物2.1万多件;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水平显著提高,让城乡百姓共享精神文化盛宴。 冬的沃土之下,孕育着春的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以必胜的信念、昂扬的斗志、坚毅的行动,迈向新的征程,彰显不同凡响的宁波风采,是新时代赋予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重任。 唯有只争朝夕,才能不负韶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