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理论周刊·学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1月23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阳明龙场悟道与 格式塔顿悟学习论

    徐晓虹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即完形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1913年至1920年,苛勒任普鲁士科学院人类学研究所主任,他通过做著名的“黑猩猩学习实验”,研究人的学习与知觉问题:把黑猩猩关在一个大笼子里,笼内放有两根竹竿、一根手杖、箱子、绳子等,另有一堆水果放在笼子外,水果摆放在黑猩猩直接用爪子够不到的地方。然后进行现象学式观察,从中发现:起先黑猩猩安静地坐着,看着看着,突然用竹竿或者组合工具,取得笼子外的水果,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苛勒还观察了黑猩猩其他类似的系列实验,如“接竿问题”实验、“叠箱问题”实验,根据这些实验过程与结果,得出“格式塔顿悟学习论”的结论:动物的学习和解决问题,是对刺激情境的突然领悟(顿悟)实现的,并由此推导出人的学习也是如此。

    1508年,在贵阳一个叫“龙场”的地方,一天深夜王阳明忽然恍然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好像寤寐中有人对睡觉的他讲道。悟到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龙场悟道就是一种格式塔顿悟学习。时光回溯到1506年,明武宗正德元年,王阳明37岁,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当驿丞。王阳明一路被追杀,抵达龙场时已是1508年春天。据考证,在这荒凉的不毛之地,王阳明经常生病,用“余姚腔”吟诵唱歌来自我疗愈,排解郁闷。于是,在龙场这既寂静又艰难的时空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所学,半夜里忽然有了顿悟。

    这个龙场悟道的内在过程,就是一种格式塔学习顿悟,是积聚在王阳明身上的各类知识之间关系的迁移与整合。苛勒的学习迁移理论提出,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而要产生迁移必须基于两个条件:一是两种学习之间本身存在一定的关系;二是学习者对这一关系的理解和顿悟,显然后者比前者重要。龙场悟道七年后,对这次富有传奇色彩的顿悟,王阳明回忆陈述,大意说少年的我沉溺于“词章之习”,苦于众说之纷扰,“然于孔子之教,间相出入,而措之日用,往往缺漏无归,依违往返,且信且疑……”苦恼到“茫无可入”,正茫茫然之时,“其后谪官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龙场悟道后,王阳明真正领悟了圣人之学。龙场悟道,在某种意义上说对“老、释、五经、四子”之间的关系的一种认知或基本感受,阳明迁移的实质即是对心学体系建构的顿悟,达到“欣然有会于心,达到放诸四海皆准”般舒服畅快。

    格式塔是Gestalt的德文音译,中文翻译为“完形”,简单地说是打破旧的格式塔而形成新的格式塔。韦特海默认为,学习是人对环境提供的一种完形作用,而创造性思维是在一定条件下尽可能地看到这种“完形”的心理倾向;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龙场悟道之后所形成的阳明心学是一种新的完形,王阳明在龙场这个特殊“心物场”的顿悟,将自己毕生所饱读、所经历、所感知觉察而形成的知识体系,通过学习迁移重新组织,进而创新性思维,融会贯通,打破旧的格式塔完形,形成自己新的心学理论体系,然后“圣人之道,坦如大路”,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等重要理念,构建了体系完整的阳明心学。

    (作者为宁波教育学院研究员)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