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四明·笔谭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2月12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来自大洋彼岸的邮件

(外一篇)

    赵淑萍

    这几天她很郁闷。快过年了,婆婆总在耳边唠叨,家里就这么一个孩子,你们却让她去国外留学,圣诞节回来也没住上几天。大过年的,别人家孩子都回来了,孙女却一个人在外面。她的另一层不快是,因为选课的事情,女儿闹情绪,回去后对父母爱理不理,在家庭微信群里,已长时不露面。

    但是,那天,女儿破天荒地邀请她语音聊天。“妈妈!你们那里是不是很危险?如果你们生病了,我可怎么办?”女孩一边说,一边哽咽,最后伤心地哭出声来。“我们很安全,你不要担心。”她说。“让爸爸千万小心!”女孩说。

    她先生是医生,平时很忙,双休日都往医院跑。常常在家里吃饭时,也会有病人、病人家属或者护士打来电话。本来,这个春节,丈夫是决定自驾游的,“往南走,往温暖的地方走。游它三天。”可新冠病毒的消息传来,他果断取消了南方之行。

    很快,形势变得严峻了。丈夫的医院里,已经有同事去支援武汉了。不久,本地也出现了这种肺炎病例。丈夫虽然不是呼吸科、感染科的医生,但是,要坐门诊,风险也不低。女儿的担心不无道理。网络时代,信息快捷,女儿对国内的情况,特别是对自己家乡一带的疫情十分清楚。她每天在微信群里问候,发一些信息过来。

    女儿的表现让她欣慰。但是,那天,她看到女儿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消息:“吃什么野生动物?不作就不会死!武汉人!”她被刺痛了,马上发去微信责问:“怎么能这么说,吃野生动物就那么几个人,你怎能怪罪整个武汉人?”叛逆的女儿回复了一个撇嘴的表情。

    本地的疫情渐渐严重起来。情况很糟,全国每天都有新增病例。甚至,女儿所在的国家,也发现了几例。大家人心惶惶,开始戴口罩,但口罩卖得断档。“我有多难,我要去上课,要坐地铁,但没口罩。”女儿在群里叹苦。她揪心起来。丈夫一再安慰她,说女儿所在的城市还没发现病例,不要太担心。

    三天后,女儿说口罩有了,当地同学送了她两个。女儿还转发了一个邮件,英文写的,是学校写给当地家长的信。她看了,大意是每个人都会生病,但不要孤立中国人和任何与中国有联系的人,尤其是病人。这样会让生病的人为自己生病而感到羞耻,从而隐瞒病情。“我们防的是病毒,不是中国人。”邮件最后说。

    “孩子,我们的敌人是病毒,而不是武汉人。你把上次朋友圈的消息删了吧。”她说。

    “妈妈,我早就删了。现在,我们还帮一位湖北的同学在进行心理疏导呢。一切总会过去的。”女儿在那边发了一个笑脸。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