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 沙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笔者待在家中,看了部电视剧《平凡岁月》。女主角张朵朵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是歌舞团的舞蹈演员;男主角李大宝草根出身,是纺织厂的机修工。两人结婚后,发生的几次冲突,都源于两个家庭截然不同的卫生习惯:张家的厨房有三把刀,三块砧板,分别用来切蔬菜、熟食和生肉;而李家是一把刀、一块砧板混用;张家的饭碗是固定使用人的,李家的则是混用的…… 分析张家的情况,可以发现良好的卫生习惯往往与个人素养有关,个人素养则与家庭教育有关,良好的家庭卫生习惯教育又体现了家庭经济条件。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更容易接受一些卫生习惯,更愿意为三把菜刀、三块砧板买单,为健康付出更多的财务成本。如果从公共卫生角度来分析,两家的矛盾,主要是“讲卫生”和“不注意卫生”之间的矛盾。而在当下讨论这个话题,特别有意思。 在阻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各地出台了大量管控措施,封城、封路、封小区,对感染人群实施集中隔离,限制市民减少外出,倡导大家勤洗手、外出戴口罩……诸如此类,其实都是为了控制感染源、阻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其本质是把“卫生习惯”上升到社会管控层面,就是一场公共卫生习惯、公共卫生意识的大普及、大宣传。这采取的是强制手段,其最终效果如何,取决于每个人的执行程度。而执行程度又取决于每个人的健康素养和公共卫生素养。 无论是个人健康习惯还是公共卫生习惯,养成都是不容易的。譬如勤洗手这件事,无数权威医学专家反复在说一个事实,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充满了各种细菌,而勤洗手是阻断细菌传播的最有效办法之一,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和家庭成员的健康。 首先发现勤洗手对人类健康有益的是位奥地利人,名叫塞麦尔维斯,是名外科医生。150多年前,他在奥地利维也纳总医院工作时,发现分娩后的产妇死亡率很高,而且大都死于“产褥热”。现代医学发现,“产褥热”是由于分娩过程中有细菌侵入产道引起的,但当时的医学界没有把细菌感染与产妇的高死亡率联系起来。 1847年,医院名叫科勒什克的教授死亡,死因是他在做解剖手术时割伤手指,患上败血症。塞麦尔维斯发现,科勒什克教授的尸体有许多特征和死亡的产妇非常相似。为了验证推论,塞麦尔维斯要求其中一个病区的所有医生在帮助产妇生产时用漂白水洗手,用氯化钙消毒器械。结果在很短时间内,产妇“产褥热”死亡率从10%下降到1%左右。 塞麦尔维斯为推广勤洗手努力了十几年,但直到去世,它也没有得到普及。现在规范的手术消毒流程是后来的事情。塞麦尔维斯发现勤洗手能降低产妇死亡率,奠定了他在流行病学方面的地位。他最大的贡献就是“阻断细菌”,而要做到“阻断”,必须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在个人无法自觉和理性的前提下,可以通过行政性的措施,迅速普及公共卫生常识,以达到阻断细菌传播的可能性。这种带有行政强制色彩的手段,在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是有必要的,甚至是唯一有效的自救手段。疫情发展初期,说传染率并不高,感染率甚至比不过流感,这种言论是极为可怕的,因为它会降低人们的防范意识,让人觉得采取勤洗手、戴口罩等必要的防护措施是多余的。 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仅让自己受益,也会让公众受益。反之,个人的不良卫生习惯,将给自己和公众带来风险。我们应该反思身边形形色色的卫生陋习。150多年前塞麦尔维斯医生的努力,希望我们别再辜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