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合 通讯员 勇祖轩 打不完的电话、测不完的体温、站不完的岗亭、做不完的消杀、道不完的解释…… 在宁波,每一天都有成千上万名这样的基层干部忙碌在农村、社区和企业,俨然“三头六臂”的钢铁战士,努力守住这场阻击战的每一个据点。 日复一日的战“疫”日志里,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咬紧牙关的坚持,以及守护万家灯火的信念。 一楼一户,和细节较劲 1月22日,象山县鹤浦镇南田墩村综合事务员(网格长)张海鸳,赶回家将17个月大的儿子交给14岁的女儿照看,然后一头扎进对返乡人员的排查之中。 腊月廿八,大家都沉浸在即将过年的喜悦之中,没有察觉到一场疫情正悄悄来临。而张海鸳决定对照镇里下发的有重点地区活动轨迹人员名单进行走访。 中午时分,经过挨家挨户地走访,张海鸳发现一名从重点地区返乡的大学生没有出现在上述名单中,便第一时间将消息上报给镇党委。后来,这名人员被确诊为象山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因及早发现、及早隔离,为当地减少交叉感染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在采访中被反复提及。 在作为疫情联防联控第一线的社区、村落,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里,可能就藏着巨大的隐患。 “家庭成员里有没有去过重点地区旅游”“这几天体温有没有异常”“最近有没有感冒咳嗽之类的情况”……每天打数百个电话、行走几万步,是广大基层干部的日常功课。 在这场和时间赛跑的战“疫”中,既要保证信息的精准,又要保证排查的速度,只能牺牲个体休息的时间连轴转。 世纪城是宁波市最大的居住小区之一,约有居民6.5万人,七成以上为市外户籍人员。正月初一,杭州湾新区前湾社区社工全员返岗深入排查,平均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 在江北区甬江街道河西村,村党支部书记林继军直接在村口搭了个10平方米的简易帐篷,一张行军床、一盏台灯、一套桌椅,白天是指挥室,晚上就当卧室,半个多月吃住都在帐篷里。 “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守住我们共同的家园,这是承诺、也是责任。”林继军说。 高压之下,抚慰人心 “我需要做产检,必须老公陪着去医院”“我们小夫妻家里不开火,餐餐都得外出到父母家去吃”“我们银行网点已经开始复工了,不得不出门”…… 2月4日深夜,宁波发布疫情防控“十二条”措施,次日一早,鄞州区福明街道江城社区党支部书记陈建寅的电话,就再也没有停过。 这是一个东部新城核心区块的商业小区,里头300多套单身公寓90%是出租的,不少是附近商圈办公楼里的白领。随着企业的复工复产,基层防疫的压力日益增加。 一个社区8名工作人员,得面对11个出入门岗,就算加上物业力量,人手仍然捉襟见肘。“不仅工作强度大,精神压力也很大,感觉每天就靠一股“仙气”撑着。”陈建寅无奈地笑笑,他一边在社区内巡逻,一边逐一回答解释,尽可能争取居民的理解。 这场比预期更为漫长的战“疫”,消磨的不仅是基层干部的体力和精力,还有普通群众的耐心和信心。质疑、埋怨、吐槽、委屈……有时一辆驶入小区的救护车,就会带来数不清的流言蜚语,以及一整个社区、村落的人心惶惶。 这时候,基层干部就是社群里的那根“定海神针”,及时释疑解惑,及时化解矛盾,及时解决困难。 离家仅2.6公里,十几分钟的路,但镇海区蛟川街道迎周村党总支书记钟炎总担心万一有个急事,10多天来没有回过家。人员排查、道口执勤、物资调配……他带领着这个由“85后”“90后”组成的村班子,一直坚守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 一边忍受着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痛,一边忍受着和幼儿分离的苦楚,北仑区白峰街道峰城社区党支部书记周宁日复一日,投入到防疫宣传、卫生消杀、居民排查等烦琐任务中,并组织50名党员“管家”,一对一帮扶居家隔离人员。 “大家都在负重前行、咬牙坚持,没有一个人选择退出,没有一个人愿意掉队。”周宁说。 一呼百应,众志成城 这几天,随着天气转暖及企业的复工复产,沉寂了近一个月的城市,渐渐多了些生气。 不过,对于北仑区大碶街道周隘陈村党支部书记陈原益来说,肩上的担子反而更沉了。周隘陈村是典型的城中村,周边商铺密集,村里流动人员多,必须要做好返村人员的通行和监管。 “36名党员和村民代表分成3组,24小时不间断轮流值守,严把‘入村’关。”陈原益说,许多防疫一线的基层干部已连续忙碌了20多天,脸上写满了疲倦,但没人叫过苦喊过累。 因为,这是一场众志成城的战“疫”,没有一个人能置身事外。 原先有过抱怨的居民,自动加入社区群防群治的志愿者队伍;曾经不太理解的居家隔离者,主动送来暖宝宝,让辛苦执勤的工作人员暖手;还有越来越多的机关干部、在职党员主动到村社报到,参与到一线防疫之中…… “回首这一路,真的很不容易。如果光靠我们自己是肯定熬不住的,幸亏有大家一起并肩作战。”已是晚上7时,海曙区望春街道清风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雪君还空着肚子在门岗执勤。 因为这次疫情,这名社区书记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一呼百应”:只要社区在微信群里说需要志愿者,不管什么时候,都会有业主报名。 更让她感动的是,原本在冰冷大门背后互不相识的居民,成了相互打气鼓励的好邻居。 “做了近20年社区工作,这一次战‘疫’真的是最辛苦的,天天就跟打仗一样。不过,人再累,心不累就好。”李雪君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