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惊心动魄》海报 |
戴骏华 最近重温了许多经典影片,其中17年前的电影《惊心动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片由王珈、沈东执导,李幼斌、刘之冰、沈慧芬、涓子等倾情出演。当年仅凭“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海报,就已经积攒了不少人气,次年更是强势摘得多项影坛大奖。 风波眼底,缁尘满袖。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抒发一己之思,还应该为这个时代呐喊。《惊心动魄》再现了2003年春季“非典”时期的难忘经历。军医杨萍临危受命,负重前行,踏上前往抗疫一线的列车。当她得知有一位失踪的疑似病人也在这趟列车上时,挺身而出,在列车工作人员和乘务民警的全力配合下,迅速找到了那位疑似病人,并依规将他送下列车。从背景的铺陈转向故事的讲述,正是对结构的关注。影片适时提示观众,警报似乎已经解除,但出人意料的情节发生了:列车继续前行,杨萍发现不断有乘客出现发烧症状,疫情在车厢内蔓延,伴随着恐惧、紧张、偏执,许多乘客强烈要求下车。杨萍在雨中向大家喊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将乘客悉数劝回。有关部门为了防止疫情扩散,决定行进途中不再停车。 面对疫情的汹涌来势以及医疗物资的匮乏,乘客恐慌、迷茫、无助,影片合理掌控了节奏感及完整度,环环相扣。呼吸科专家梁文勇冒着生命危险,搭乘直升机空降到高速行进的列车上,“天降神兵”抢救病患。在这个惊心动魄的雨夜,全车人携手作战,共同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特殊战争。影片以线性的探索展开叙事,人们的心态历经种种转变,由惊慌失措、无可奈何,到最终鼓起勇气战胜“SARS”,一扫之前的压抑。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言:“只有在终结之时,过去才突然作为一个整体自我呈现,才具有一种鲜亮明澈的完成形式。” “列车上的故事”可谓电影史上经久不衰的主题,如《生命列车》《雪暴·1814》《囧妈》等都是此类题材片。随着科技日新月异,以火车为代表的现代交通工具不断提速,这本身是一件好事,可是人类或其他生物所携带的危险病毒,同样可以在短时间内抵达千里之外,甚至开启环球旅行。《惊心动魄》通过一列“封闭”的火车,形象地刻画了“非典”时期的人物群像:人们与时间赛跑,尽最大可能减少感染,救治病患。影片中传播了不少防疫常识,如“一定要切断传染源”,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阻断人传人,就要让病毒不具备人传人的条件,封闭区域、收治和隔离患者等,用这些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列车滚滚,磨难重重,正如片名那样,全剧充满了惊险与紧张。 每一种电影模式都有特定的制作方式及相应的表演风格。八一电影制片厂立足现实主义创作的三“惊”系列,即代表了一种电影模式。《惊心动魄》与《惊涛骇浪》《惊天动地》一样,谱写了一曲英雄史诗,塑造了以医务工作者、军人、科学家、志愿者、记者为代表的中国力量,生动地诠释了众志成城、百折不挠的中国精神。曼德拉有句名言:“生命的伟大,不在于永不跌倒,而是跌倒后总能再度站起。”影片将大灾大难中涌现的英雄人物、感人故事和人间真情艺术地呈现于观众面前,抚慰受伤的心灵,激励人们勇往直前。 告别绝念之穷冬,迎接多丽之阳春。从来就没有从天而降的“神仙”,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广大医护人员,像剧中的杨萍一样,赶赴抗疫第一线,救死扶伤。人类和病毒的这场战斗,最终决定战局的,仍然是人类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