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仁 如何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破解企业复工难?如何持续提升各行业复工率、达产率?这是当下各地普遍面临的一个现实考验。作为制造业和外贸大市的宁波,通过集中力量打好产业链复工“组合拳”,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宁波方案”。据央视、人民网、《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截至2月19日,宁波共有30164家工业企业复工。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复工7282家,占90.5%。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目前这一数据还在继续攀升之中。大批甬企在“路况”相对复杂的环境下,为何能快速实现“上路、换挡、加油、提速”?我看,关键就在于一个“动”字。 “龙头”带动。行业龙头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对同行业具有极强的示范带动效应,它们的订单先接起来,机器、设备、员工先动起来,往往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这次,我市的吉利、万华、中金石化、均胜电子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就很好地发挥了复工“主力军”作用。如,作为国内最大的针织服装生产企业,申洲集团从1月底就开始复工准备,安排700余辆大巴赴外地接员工,2月10日就有1.4万名员工复工上岗;慈溪刚上市的公牛集团,采用整体打包向主管部门报备的形式,推动当地10多家提供配套产品的中小企业集中复工;鄞州的日月重工则通过规范管理模式,带动长风风能、建元机械、甬凌机械等10余家配套企业实现复工,成为该区第一条“全链”复工样板。龙头企业以它们特有的担当,扛起了复工“第一梯队”的重任,为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协同复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下联动。作为我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宁波块状经济特征明显。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的分工协作越来越紧密,产品、市场的精细化、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之间相互依存度也越来越强,即便是行业龙头企业,如果没有上下游企业为之配套,也难“包打天下”,也会举步维艰。特别是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大企业能够“腾挪”“回旋”的空间更是受到一定限制。正因如此,产业上下游联动才显得越发重要。 这次,我市推进产业链复工,一大批中小企业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它们不等不靠,与整个行业“同呼吸、共命运”,千方百计解决防疫物资缺、资金压力大、物流运输难等问题,突破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复工难题,与那些大块头的龙头企业主动对接,及时打通那些出现“梗阻”的血脉,让经济、产业发展的“肌体”恢复活力。产业链能够复工,那些为龙头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同样功不可没。 政企互动。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有序推动复工复产,使物流、人流、商流有序流动起来,畅通经济社会循环,政府这只“手”的作用不可或缺。我市在推进产业链复工过程中,处处可见政企良性互动的实例。比如,依据“因时制宜”原则,市级层面建立企业复工应急组,设置求助电话,开辟“部门作业、市区联动、责任到人”的破解难题绿色通道,按照“企业需求对接不过夜”的要求,督促各地加强复工服务指导,助力企业抢时间、抢订单、抢市场;坚持“精准帮扶”导向,市委、市政府及时制订出台促进企业复工复产20条意见,从金融支持、要素保障、为企业减负等方面全力稳企业稳经济稳发展;立足主动靠前帮办,建立市级部门与工业、商贸、物流等500家重点企业的联系服务制度,实施一对一上门精准帮扶,为企业排忧解难。在打通人流、物流方面,交通、经信、公安交警等多部门急事急办,组建专门团队和工作群,帮助企业实现外地员工包车、紧急物料运送等服务;“宁波欢迎你”高铁专列,将一批批各地紧缺的工人从外地接回,等等。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我们必须看到,眼下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实现企业复工复产的关键时刻,各地各部门不能有丝毫的懈怠,要拿出更大的决心和行动,应对、化解各种困难和挑战,推动更多的产业链全面“动”起来、“活”起来,为经济社会尽快恢复常态注入更多的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