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晨凯 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这几天媒体报道的“扎堆”新闻可以说层出不穷:北京香山景区踏春游客扎堆,导致大堵车;上海Costco超市排起长队,停车场转几圈才能找到空位;四川广元市民扎堆喝坝坝茶,人山人海十分“壮观”;江西赣州有网友拍摄到集市画面,人流摩肩接踵…… 这些现象体现的其实是一种“心理拐点”。疫情发展的拐点尚未到来,但一些人的“心理拐点”似乎迫不及待了:一些人在家憋太久了,眼见“春光大好”,不由得“心里长草”;一些企业看着其他工厂开动了机器,不管自己是否符合条件,也觉得应该马上“复工复产”;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一些地方的防控工作出现了松动。 当下能不能“扎堆”?当然不能。扎堆之时还未到,这应是个人、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共识。2月2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判断是“全国疫情发展拐点尚未到来”。既然拐点未到,就意味着风险犹存,复工复产导致人员流动加快,“扎堆”这种高风险的行为就应制止。其实,就算疫情发展拐点到了,也应再绷绷再忍忍,因为判断疫情发展拐点需要非常科学严谨的态度,如果一段时间里病例数据“由涨转降”或“涨幅缩减”,就认定拐点已到,放松懈怠,很可能局势又会“拐回去”。权威媒体和专家也一再提醒公众,人类对新冠病毒的了解和把控还非常有限,它可能狡兔三窟,也可能卷土重来,也可能正默默等待人群“扎堆”这个复苏时机。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实现“双赢”不是件简单的事,既需要政府和企业精细化设计、确保运作有序和执行到位,也需要每一个人提高警惕。大家的“心理拐点”拐慢点,“双赢”局面就会快一些到来。比如有新闻说,一家超市表示“虽然有‘扎堆’现象,但提前量了体温,也要求大家戴了口罩”,篱笆似乎扎得很紧,但记者在现场发现,有些顾客进店后就把口罩拿掉或者露出鼻子,并没有工作人员上前管理。多迎客减少损失的心理可以理解,但这不意味着管理上的松懈。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一旦人群中有个还未出现症状的感染者,后果不堪设想。 行百里者半九十,有时候慢就是快。就个人而言,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不妨继续强化隔离意识不松懈,在防控的路上坚持跑完“最后一公里”;复工复产企业应加强管理,确保疫情防控措施落实落细,毕竟“双赢”的最直接获益者就是企业,避免“扎堆”就是为“双赢”打基础;政府相关部门则应守土有责,严查严防,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