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2月27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潮涌动横坎头

    

    ■两年来,横坎头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头号大事就是奋力传承“红色基因”,把每个支部建成红色堡垒,以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朝着“全国乡村振兴样板村”目标迈进

    ■如今的横坎头,人人都有“红村人”的自豪感与使命感,乡风乡貌焕然一新。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日子里,全体村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都是红村卫士”

    记者 何峰 余姚市委报道组 谢敏军

    人勤春早!2月底的横坎头,春意盎然。

    虽然在村道的卡口上,党员和志愿者依然一丝不苟地守护着村庄,但放眼田园村庄,早已生机勃发:在连成片的樱桃树下,村民开始剪枝、施肥,为“春天第一果”劳作着;在四明红锋服务社里,工作人员忙着打扫、布展,为开启“乡村产业新引擎”做着准备;在村庄风貌区提升改造建设工地,施工员正为美丽乡村“精雕细琢”……

    锦书春暖,尺牍传情。春天,对这个村庄具有特殊的意义。两年前的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余姚梁弄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勉励他们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乡亲们一道,再接再厉、苦干实干,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

    “两年来,我们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和革命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以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不断壮大特色产业,朝着‘全国乡村振兴样板村’这一目标迈进。”横坎头村党委书记张志灿说。

    奋力传承“红色基因”,党员群众的心贴得更近

    “总书记在回信中勉励我们要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横坎头村党委副书记沈寿相说,“这两年,我们的头号大事就是奋力传承‘红色基因’,建设红色主题公园、组建红色宣讲团、设立红色图书驿站、开播全国首个红色电台,把每个支部建成红色堡垒。”

    触角延伸到末梢,作用体现在前线,横坎头村党委以自然村为网格建立“前哨支部”,并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每一位党员就是“战斗员”。疫情期间,党员邱民波逐户排查走访时,发现有重点地区来访人员。“这个时候,党员不上谁上?”他立刻核实并上报镇政府,并主动承担起隔离户的劝导安抚工作。前几天,一户在外地过春节的家庭准备回村,邱民波早早地等在那户人家门口。一见面,他就嘱咐注意事项。

    党员做示范,党员和群众的心贴得更近。留学德国回村的“90后”党员黄徐洁在村里经营一家“网红”农家乐,疫情暴发后,她主动劝退了100多桌订单。“村里有不少农家乐,党员经营户带头劝退订单,大伙就能跟上。”黄徐洁说。

    每个支部就是一个红色堡垒,每一名党员就是一面飘扬的先锋旗帜。两年来,横坎头村推进“联六包六”党员服务群众制度,每名党员联系6户群众,包干意见收集反馈、矛盾纠纷解决、重大事项传达、违规事项劝阻、结对共建帮扶和惠民政策宣传等6项工作。

    去年7月,党员徐贤堂在日常走访中发现,自己联户的群众有一处无人居住的房子年久失修,面临倒塌的危险。他第一时间找到户主,商讨拆除事宜。“虽然房子不住人,但万一倒了,压到路过的人就麻烦了。”半年来,徐贤堂一次次上门做工作,就在几天前,户主主动拆除了房子。“联户群众就是我的‘责任田’,一定要服务好。”徐贤堂说。

    发力新品种新渠道新业态,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结合自身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两年前的春天,习总书记为横坎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牢记总书记嘱托。两年来,横坎头紧紧抓住红色旅游和绿色农业两个优势产业,发展脚步不断加快。“2019年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74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248元,同比分别增长40.2%和15.9%。”张志灿自豪地说。

    作为“浙东红村”,横坎头村不断厚植“红色文化”内涵。借助“红色资源”带来的人流,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引进“稻田里”“紫溪原舍”等高端民宿。十多年前,张志灿“三顾茅庐”请村民黄彭勋回村开办首家农家乐,如今横坎头“牵手”阳明文旅集团合资成立旅游开发公司。“引入专业力量,实施精细化管理,使得硬件更完善、业态更丰富、服务更专业。”张志灿说,去年,来横坎头的游客超过70万人次。

    依托绿色资源的特色农业也加快升级转型。“除优化樱桃、杨梅、桑果的品种外,横坎头这两年还成功引种日本水稻、藜麦、红美人柑橘、大球盖菇等新品种,延长特色水果采摘期,吸引更多游客观光游览。”沈寿相说。

    当年,种樱桃、开农家乐,党员做给群众看;如今,产业转型升级,依旧是党员带着群众干。“横坎头周围的樱桃林有几千亩。去年,我尝试着在樱桃树下套种大球盖菇,亩均增收万元以上。”党员汪国武是位“土专家”,他总把试种成功的品种推荐给周边农民。“技术成熟后,向乡亲们推广种植大球盖菇,遇到技术问题我随叫随到。”汪国武说。

    一手引进新品种,一手开拓新渠道。横坎头村党委班子敏锐地意识到,特色产业只有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才能飞得“更远”。

    让订单从网络飞来,产品沿着山路出去。去年,樱桃、杨梅搭上“顺丰”快车,拓展了销售半径;实现苏浙沪包邮的梁弄大糕闯荡“大世界”,去年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

    大项目接连落户,老区未来可期。“绿领学院已开班授课,初新营地完成方案设计,初新农庄完成流转土地签约,横坎头田园综合体项目正有序推进。”梁弄镇党委书记蔡亚红说,这些大项目将更好地把横坎头和梁弄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梁弄打造“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全国乡村振兴样板镇、新时代党建样板镇”提供支撑。

    人人争做“最美红村人”,乡风乡貌焕然一新

    文化铸魂!两年来,横坎头实施精神文化提升行动,培育文明乡风。如今的横坎头,人人都有“红村人”的自豪感与使命感。“总书记的回信提振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张志灿说。

    总书记回信后不久,村民任明娅主动关闭经营多年的灯具作坊。“作坊与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只隔了一条马路,废水、噪声都会影响景区环境。游客越来越多,作坊不能给红村‘抹黑’。”关闭作坊,她投资30多万元开起了农家乐。“我们村的村歌里唱道:‘我自豪,我是红村人。’我们都有责任为红村尽一分力。”任明娅说。

    “大家作为红村人,都觉得红村人要有红村人的样子。”曾担任村委会主任的黄水夫说,“乡风好,村庄自然宜居。”

    “2月13日,星期四,雨。这些天,不少热心村民送来了一次性手套等防疫用品,还有泡面、水果等食物,为‘一线战士’的逆行之路增添保障。看着这么好的乡亲,顿时觉得,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记者在翻看横坎头村村干部、文明实践站志愿者周哲豪抗“疫”日记时,读到这样一段话。

    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日子里,全体村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疫情暴发后,横坎头村召开网上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了《横坎头村防控疫情临时村规民约》。村民黄志尧说:“人人作示范,不聚餐、不聚会,管好身边人、身边事。”他不顾年事已高,戴着口罩做村民工作,他动情地说:“在横坎头,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都是红村卫士。”

    “愿山河无恙,你我相安。春暖花开,再约红村。”周哲豪在最新的一篇日记里这样写道,“我们一定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践行总书记的谆谆教诲,苦干实干,在这个春天继续播种希望的种子,奋力把横坎头打造成全国乡村振兴样板村。”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