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茶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2月28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敬畏瘟神” 到“驱除疫鬼”

    毕旭玲           

    大型传染病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防控疫病也是传统民俗的一个重要主题。

    神农尝百草背后的艰险

    我国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瘟疫神话是西王母神话和颛顼三子神话。西王母神话最早见于《山海经》,《西山经》说她是“司天之厉及五残”之神,即掌管瘟疫和五刑残杀的神灵。“天之厉”一词表达的是瘟疫暴发是上天降灾的认识。在后来的传说演变中,上古颛顼帝那三个一出生即夭折的儿子,成为对民众不利的鬼神。汉代蔡邕在《独断》中称,其中一个平时在江水间出没的,就是常常降下瘟疫为祸人间的瘟鬼。

    “神农尝百草”是中华医药的发生神话。《淮南子》记载,神农不仅教民播种五谷,并且亲自辨尝百草。据说,当时瘟疫广布,染病之民往往十不存一。在遍尝百草之后,神农终于找到治疗瘟疫的草药,拯救了黎民。寻求治疗瘟疫草药的过程是相当艰辛的。神农曾一天之中遭到70种毒草的毒害,好多次差点死去。相传,神农的身体是透明的,为的就是方便观察植物在肚腹中的反应,由此来帮助判断药性。

    尝百草的神话反映了中华先民探寻对抗瘟疫手段的艰险过程,神农几十次面临丧命的危险代表了在探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牺牲。战胜瘟疫的过程是艰辛的,但最终一定会取得胜利。

    温元帅封神背后的进步

    相对来说,瘟神崇拜在古代长江以南地区的分布更为集中。隋唐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华传统医疗水平得到提升,对疫病的防治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此背景下,出现了不少驱瘟、战瘟神话,涌现出不少抗瘟英雄。颇具代表性的有温元帅神话。

    温元帅是浙江温州人,因对抗瘟鬼而牺牲,死后被封神。相传,温元帅生前是一位秀才。一次,他在温州城外的寺庙中彻夜苦读,无意间听到两个疫鬼商量在井中放毒。天亮之后,为了防止民众误饮井水,他纵身跃入井中,以自己呈现出蓝色的尸身阻止了一场瘟疫的流行。温元帅阻止民众饮用受污染井水的情节,其实是先民对洁净水源在防控瘟疫蔓延过程中重要性的认知。古今中外,不少霍乱之灾就是由受污染的饮用水而引发的。由此可见,中华先民对防控瘟疫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节庆习俗背后的智慧

    在与大型传染病斗争的长期过程中,中华先民积累了不少经验与智慧,集中体现在各类抗疫民俗仪式与行为中。

    在中华先民掌握的控制瘟疫方法中,避疫与药物治疗法是最有效果的。南朝《续齐谐记》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汉人桓景曾拜方士费长房为师。一次,费长房告诉桓景,其家人将在九月初九遭到疫灾,必须在手臂上绑茱萸香囊、饮菊花酒,并登高避祸。按照费长房的建议,桓景一家躲过了疫病,那些留在家中的禽畜则无一幸免。

    这则故事提示了两种战疫民俗:避疫与药物治疗法。登高可以远离疫病,与当下的隔离避疫相似。茱萸是一种至今被用作中药的植物,可以治疗多种疾病;菊花酒由菊花、生地黄、当归、枸杞等酿制而成,有强健体魄的功效。

    此外,一些端午节习俗实际上也是防控疫病的行为。端午节的起源与防控夏季传染病有关,古人为此采取了不少措施,如悬挂菖蒲和艾草。民间通常会将艾草、菖蒲绑成一束,或插或悬于门上。艾草是招福的象征,又是一种药用植物,具有杀灭细菌和病毒的功效。兰汤洗浴也是端午祛秽的重要方法。这里的“兰”并非现在的兰花,而是具有药用价值的菊科佩兰。佩兰具有解暑去湿的功效,煎水沐浴能治疗一些皮肤病。古人还喜欢在端午节饮用雄黄酒、朱砂酒等药酒,并以酒加水喷洒庭院及内室,目的都是为了防毒避害。

    在医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华先民始终没有丧失与疫病斗争的信心,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更没有理由丧失战“疫”的信心!来源:解放日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