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3月04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真实的新闻欺骗人

——“信息疫情”危害之一

    张 弓 

    “信息疫情”这个词组,是世界卫生组织创造的。在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海量信息中,有些信息是真实的,有些信息非常离谱。面对如此信息轰炸,人们难辨真假,因而产生一系列心理和行为反应。世卫组织在2月11日召开的专题讨论新冠肺炎疫情的会议上,把这一现象描述为“信息疫情”(2月28日《解放日报》)。

    以笔者的感觉,“信息疫情”确实存在,它的危害之一,就是不真实的新闻几乎随处可见。

    某省电台特别报道《疫情中的爱》说:人民医院护士周虹离开多年卧床的植物人丈夫,奔赴一线,而丈夫好像知道妻子在做着一件伟大的事情,只要有人提起周虹,就会露出笑容。

    某著名报纸在报道一个感人的疫情故事时说了一个细节,出生不到20天的双胞胎孩子稚气地问:妈妈干嘛去了?

    植物人露出笑容,一般是不可能的。但如果能交代“新闻来源”,比如最近病情有好转,曾表现出类似表情,那是另外一回事。没有事实依据,就是编造。出生20天的孩子会提问,如果记者亲耳听到,也得交代清楚“新闻来源”,不然就是说谎。这种低级错误的新闻能发出来,不知道记者是怎么采写的,把关人又干什么去了。

    “抢”出来的假新闻也不少。正在计划中、正在调研中、还在协商中,就当新闻报。有视频说,蒙古国总统向中国捐赠的3万只羊,正在赶往二连浩特口岸的路上。过了几天,二连浩特市网信办核实,3万只羊运抵中国的事,两国有关部门还在商洽中。这说明“正在赶往”及配图都是假的。

    ……

    这种造假的新闻充斥舆论场,不仅对缺乏基本新闻知识的网民产生误导,给抗疫工作带来干扰,对媒体本身也是伤害。假新闻可以胡编乱造,真正的新闻就无人信了。媒体缺乏公信力,其他功能的发挥就无从谈起。

    不得不说,缺乏真实性问题,“正面报道”更容易出现。批评性报道,因为它有个天然的监督人——被批评者。批评如果有出入,他们必定找上门来,批评者不认错、纠正,还会被投诉甚至起诉。颂扬性报道,即使夸大了,甚至无中生有了,被报道者一般不会找媒体麻烦。所以,防控新闻失实,“正面报道”同样不能被忽视。“正面报道”失实了,被报道者不会找你麻烦,但读者看得清楚,最终的结果是,“正面报道”产生“负面效果”。

    不得不说,新闻缺乏真实性,自媒体表现得尤为突出。新闻是一项专业工作。大家常说,专业的事情让专业的人去做。可是,互联网时代,把很多无新闻从业经历又未经专业培训的网民,推上了编发新闻第一线。自己采,自己编,自己把关……新闻编发的严谨程序,甚至一个人就搞定了。因为疫情严重,大家都宅在家里,可是有些公众号却能“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每天能发出吸引眼球的“新闻”来。新闻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跑”(采访)出来的。不采访当事人,不去现场调查核实,仅凭网上那些真假混杂的信息写新闻,不出错那是偶然的。

    在重大疫情面前,受众急于了解中央的号令、专家的主张、疫区的情形,有的媒介却胡说八道,把猜想当新闻,把传闻当事实,把东摘西抄当原创,弄得受众不知听谁的。抗疫部门本该把全部心力投入于抢救生命之中,却还要分出精力来处理这些事。

    一般来说,正面报道失实,是因为工作不细、业务不精。但也不尽然。有一些媒介以谋利为唯一目标,捏造事实,移花接木,只要有利可图,什么都敢说。听一位在国外讲学的教授说,现在还有受雇于境外机构的专业“低级红”从业者,这就更要当心了。

    新闻的生命是真实。不真实即无新闻。这次抗疫,不仅考验政府治理能力,也考验着媒介的综合素质。激烈的疫情提醒我们,加强媒体管理,提升从业者包括社会责任感在内的全面素养,提高新闻舆论的有效性,已成当务之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