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3月05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齐心护航,化危为机促发展

2月21日,复工专机抵达宁波栎社国际机场。(蒋曜 摄)
民警对返甬的务工人员做好登记工作(照片已作艺术处理)。(黄孟丹 摄)
农民工返姚。(黄孟丹 摄)

    记者 冯 瑄

    入春天渐暖,山河已鹅黄。

    机器高速运转的生产车间、吊机忙碌作业的港口码头,又见拥堵的高架桥、冒着热气的早点摊……这是2020年春天,城市里再平凡不过的一天。

    它让人想念,也更让人珍惜。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关乎生命,更关系生计。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与疫情作战的另一个战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宁波坚持“两手都要硬、两战都要赢”,努力找到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的最佳平衡点,只争朝夕往前赶,努力把因疫情造成的损失抢回来,奏响了经济复苏的“春之曲”。

    一系列帮扶政策密集出台

    “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

    在疫情防控工作到了最吃紧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同时,统筹做好“六稳”工作。宁波积极贯彻党中央和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

    早在2月5日,宁波就下发通知,为企业在疫情防控期间有序复工进行预热。同步出台“助企18条”,向全市中小企业送出一个60亿元的“大礼包”,涉及社保、金融、财税、外贸、房租等领域。

    紧接着,是“外贸惠企12条”“促进企业复工复产20条”“服务业平稳发展21条”,从临时下浮保险费率、小微企业贷款免3个月利息,到允许企业延期交纳税款、疫情影响参展展位费照补,一系列帮扶政策密集出台,给广大中小企业吃下了“定心丸”。

    “政府要求各金融机构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缓贷,适当下调贷款利率等举措,让我的心里踏实多了。”对于今年银行能否给予信贷支持,浙江智慧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陈勇已经没有了顾虑。

    让“陈勇”们倍受鼓舞的,还有市政府刚刚出台的相关实施细则,134亿元“真金白银”为疫情防控期间的企业减负增效。

    政策“粮草”已备足,人员也要跟得上。

    “24小时,6条热线,每5分钟到10分钟就要接听一个电话”,自2月10日市企业复工工作应急组成立以来,办公室电话声不断。这个在企业复工节骨眼上成立的应急机构下设综合、物流、物资、金融和法律等6个协调服务小组,力求最短时间内为企业纾困解难。

    仅3天时间,中科院武汉病毒所在海曙一家企业订购的臭氧消毒实验装置,就被顺利送到客户手中;慈溪一家水产食品企业价值2000多万元的水产和蔬菜加工品滞销,应急组第一时间与当地政府联系,帮助对接三江、华润等超市,并协调银行上门服务,解决企业资金周转之急……

    截至3月3日晚上8时,该热线共接听、拨打电话4038个,当场解答疑问2882个,协调处理难题996个。

    “随着复工复产工作的有序推进,虽然热线有些‘退烧’,但仍有不少,我们的服务时间还是24小时,直至企业生产恢复如初!”市企业复工工作应急组办公室负责人说。

    疾风知劲草。各地政府部门扎根一线,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

    在鄞州,经信、商务、人社等部门分别成立服务保障专班,下沉企业一线,蹲点指导监督复工,帮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在海曙,一批企业足不出户,通过“一站式”云平台完成复工全部手续……

    77个工作组助企业快速复产

    “终于满负荷运行了”

    “员工都回不来没办法复工”“配套企业不复工,我们产能上不去!”“货运不出去,库存马上就要满了,一旦停机损失不是一般大”……

    有序复工的战鼓已擂响。然而,企业用工难、全产业链复工难、物流运输难却成为“千军万马”向前奔跑的绊脚石。

    瞄准痛点,主动出击,对症下药!

    “老员工回不来,新员工找不到”——瞄准“用人”痛点,宁波成立77个工作组,部门横向联动,市县纵向协同。仅用两个半小时,相关部门就协调好了申洲集团1.7万名返甬员工600辆省际包车事宜;借助人力资源机构专业力量开辟多个对接平台,跨区域部署劳务合作,打通务工人员返程运输难点。

    在政府“搭把手”的同时,各地出“巧招”跨越半个中国接员工回家:余姚,龙头企业组建的“老乡招工团”,累计介绍3000多名老乡到各企业工作;北仑,开设招聘“飞市”,“企业不用跑,政府替你招”……

    包车、包专列、包飞机,截至3月2日,宁波共接回10.27万名务工人员。

    “如果出不了货耽误对方生产线1分钟,按照合同我们要赔偿5万元”“我们的备料仅够使用10天,如果配套跟不上,就只能停工”——针对产业链复工之困,宁波成立9个专业服务指导小组,根据不同需求,通过跨部门跨区域联动、龙头企业带动等,帮助企业快速复产。

    “因配套企业未复工等原因,即使吉利复工仍无法正常生产……”2月13日,因为吉利汽车的一封求助信,市经信、交通等多部门紧急召开协调会,组建临时汽车运输服务群;6个区县(市)成立临时供应链复工复产小组,加快配套企业复工;梳理302家当地零部件配套企业名录,供吉利备选。短短两天时间,宁波156家吉利汽车配套企业中,近七成企业实现复工。

    享受政府这一“特殊服务”的还有海天。“能否让江苏4家配套生产企业尽快复工?”市经信、科技等多部门成立专门指导服务组,快速与江苏有关部门对接,并将有关复工申请材料发往企业属地,通过帮办的形式,4家市外配套企业全部复工。“如果配套企业不复工,上海124台医疗设备和海外70个集装箱的特急订单就无法完成,多亏了全市上下跨地域联动协调,解了燃眉之急。”海天塑机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

    宁波各地因“地”施策,为企业抢订单、抢市场赢得“黄金时间”。

    慈溪,对供应链较长的家电、汽车零部件企业实施全产业链协同推进复工,同时将部分企业的开工踏勘权限下放到镇(街道)、园区等,借力“云”服务,加快配套企业复工复产,仅3天时间,公牛103家配套企业实现复工。

    鄞州,成立20多个服务工作班组,一企一策,通过跨区域、跨部门协调,打通企业产业全链条,推进长风风能、建元机械、甬凌机械等配套企业实现链式复工,日月重工产能快速恢复九成以上……

    截至2月底,全市8043家规上工业企业,全面复工;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电力复工率97.2%。

    “货运不出去,生产负荷已经降到最低”——物流运输是不少制造业企业有序复工中遭遇的“通病”。为此,交通等部门合力攻坚,加快打通复工复产“最后一公里”,让企业产品和原材料运得进来、卖得出去。

    前段时间,“一车难求”让货物吞吐量居世界第一的宁波舟山港陷入困境。为打通这一物流“肠梗阻”,宁波多个职能部门联手,优先支持集卡企业提前复工复产;紧盯省内外低风险区域的集卡司机人群,主动派车接回宁波居家隔离,以便其早日返岗作业。

    “只要有货,就能运输!”龙星物流总经理助理王蕾说,仓库主要用来堆放出口企业的货品,日均处理量8000立方米,今年受疫情影响降到2000立方米,最近随着员工到岗率持续提升,企业产能已超过90%。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1日14时,全市1660家集卡企业已复工1233家,复工将近四分之三;集卡车21064辆,复运19086辆,占90.6%;在岗集卡司机11832名。“内外贸运输通道打通了,也让企业从低负荷运行实现满负荷运行!”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行政总监王志祥说。

     政策大礼包确保拎稳“米袋子”“菜篮子”

     “城市又有了烟火气”

    “终于可以在家门口理发、买早点了,城市又有了烟火气,真是久违了!”最近,家住沧海路新天地社区的居民周伟昌如是感慨。

    一场疫情让整个城市放慢了脚步,但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等日常生活的保障供应却“慢不得”。

    “时节不等人,春耕备耕得按季开展。”在镇海九龙湖的宁波飞洪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内,公司负责人叶飞带领10余名工人开始播撒青菜种子。作为我市重要的“菜篮子”,“飞洪”春节期间每天的蔬菜出货量在100吨至120吨之间。部分蔬菜以低于市场价甚至批发价进行销售。

    “对全年稻麦播种面积50亩(含)以上规模生产主体的直接补贴按实际种植面积由100元/亩提高到120元/亩,市、县两级财政按1∶1比例承担”“对列入市级速生叶菜类蔬菜生产储备名单,且实际种植面积在5亩(含)以上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实际种植面积给予每亩800元补助”“市外生猪调运补助从15元/头提高到30元/头”……

    疫情之下,宁波持续发放“三农”政策大礼包,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复工复产,确保百姓拎稳“米袋子”“菜篮子”。

    针对疫情防控期间产销信息不畅通的难点,宁波创建“超级采购群”——

    210余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商超组建采购联系群;1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5家大型超市开展网上对接;分两批推出15家农产品直供基地和91家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点对点配送,打通农社对接渠道;上线“甬农鲜”公益性网络平台,组织120多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网上直销,农社直供……仅仅一周时间,宁波产品销售额过亿元。

    为了进一步促进供需双方有效对接,我市前后公布了两批共26家餐饮保供重点企业,通过媒体搭建的“你开工,我送饭”平台,累计送餐40多万份。

    鄞州万达、江北万达(83家企业)率先恢复营业;天一广场(部分商户)、鄞州印象城紧随其后……一个多星期前,随着宁波生活服务业恢复营业负面清单的发布,沿街商铺、餐馆、宾馆、理发店、家政公司、外卖、快递、便利店等服务业企业陆续恢复正常营业。

    值得一提的是,在保驾护航宁波复工复产进程中,金融保险业成为最有力的“引擎”。一周内,各大银行紧急筹措总规模100亿元的小微贷款资金解企业燃眉之急;出台全国首个保险专项政策,惠及上万家企业;截至3月4日,全市各大银行累计为732家企业成功放贷112笔,金额达77595.39万元……

    在战“疫”的下半场,随着经济的快速复苏,宁波城市的烟火气开始升腾,生产生活秩序次第恢复生机。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