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晓敏在隔离病房工作。(严龙 陈静娜 摄) |
记 者 陈 敏 通讯员 鲁苏霞 昨日上午,市第一医院隔离病房送走了最后一名患者。“初战告捷!”连续工作50天后,院长陈晓敏第一次长长地松了口气。作为新冠肺炎治疗团队带头人,这50天来,陈晓敏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甚至彻夜不眠。 跑在病毒前面,抢得时间就是赢得战机 1月15日,陈晓敏参加完上级防控工作会议,带领班子迅速部署,连夜实施发热门诊、隔离病房改造,组织全员培训,推出九大指导意见、17项防控工作具体举措。1月19日战“疫”打响时,严密的阻击防线已在市一院筑就。 1月20日深夜,陈晓敏接到电话:发热门诊来了一对发热的夫妻,其中丈夫参加过在杭州举行的公司年会,此次会后约20名与会人员发烧。陈晓敏心中一凛: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3时30分,他主持召开了该院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第一次集中会诊,判定患者符合疑似病例定义,马上隔离、采样送检。 21日22时,省疾控中心复核结果阳性。23时,市第一医院上报了该院第一例确诊病例。 无症状感染者,一个也不能放过 “如果不是陈院长坚持,这位患者肯定被‘放’过了。”市一院预防保健科科长余肖颦说的这位患者就是该院首例确诊患者的妻子施某。 尽管核酸检测呈阴性,但陈晓敏坚决不同意“放”她回家,并大胆“质疑”了核酸检测这一“确诊金标准”。此后该患者反复检查核酸,直到第5次才显示“弱阳性”。 “陈院长一直强调,重大传染病的早期流行病学史非常重要。”余肖颦说,只要流行病学史里有一丝关联,哪怕核酸检测阴性,陈晓敏也绝不放过。 1月30日,陈晓敏主持每日例行的专家组会诊。当主管医生汇报患者戴某情况时,陈晓敏突然提醒:她和昨日确诊的陈某是否有关联?专家组再次追溯了两人流行病学史,果不其然,发现了一个不易觉察的关联:10天前,两个人参加了同一场祈福活动。 这个关联点释放出强烈信号:这是一个重大关键点,及早干预将会对全市疫情防控带来重大影响。 疫情防控早期,在诊断标准上陈晓敏也有自己的判断:核酸检测不应是唯一“金标准”,肺部CT检查必须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基于这个理念,无流行病学史、无症状感染者吕某被第一时间“锁定”。 1月22日,吕某因其他疾病做了上腹部增强磁共振,结果发现其肺段里“多发片状毛玻璃影”。 没有流行病学史、没有症状、核酸检测阴性,吕某极不情愿做CT。陈晓敏想方设法说服患者来院做了第二次核酸检测,结果阳性。 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 “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2月2日,市第一医院接指令收治确诊患者时,陈晓敏给自己立下军令状。 得知国内有医院开展氯喹治疗新冠病毒的临床试验,陈晓敏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完成伦理审查和有关备案,2月10日正式将氯喹用于新冠肺炎临床治疗。作为心脏病学的资深专家,陈晓敏又敏锐地作出氯喹合用两联抗病毒药存在心脏损害风险的判断,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电检查等干预。该院氯喹的使用及实施心脏风险干预的时间均走在了国家卫健委诊疗方案之前。 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刘某体内病毒异常顽固,陈晓敏坚持中西医结合、早期心理支持,并先后四次调整方案。在他的努力下,35天后,患者核酸检测终于转阴。 既要保证患者安全,更要保证医务人员安全。第一例患者确诊的同时,陈晓敏盯住一个问题:院内是否存在密切接触者? 他连夜调看监控,还原患者就诊路线,一个个环节追踪,锁定密切接触者。此后,每名患者确诊时,密切接触者追溯、搜索、筛查会立即启动,先后主动搜索密切接触者83名。 只有医务人员安全,患者才会安全。疫情一开始,陈晓敏就指导采购部门全球撒网、跨境采购,并精准科学使用防护物资,力保一线防护需要;第一时间出台该院史上最严职业防护规则和追责体系,将自我防护作为政治责任。 “宁可‘十防九空’,也要同时保证患者与医务人员安全。”陈晓敏说。 重大突发传染病就是医学科研攻关的重大机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疫情一开始,陈晓敏就组建了多个跨学科联合研究团队,集中力量实施攻坚。 在他的带领下,该院钱国清为第一作者的《91例浙江省的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在Medrxiv发表,并被牛津大学出版社旗下期刊录用。这是李兰娟院士团队之后我省第二篇与新冠肺炎相关的研究文章,是我市新冠肺炎医学研究的首次“发声”。 与此同时,该院关于新冠肺炎的药物治疗研究、中医药辩证、心理研究等多个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为我市新冠肺炎科研攻关抢占了重要先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