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3月1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数百份“强制休息令”背后的故事——

“我们不要‘意外’,只要你平安归来”

在一线抗击疫情的医务工作者。(市委组织部 供图)
奉化区2月中旬下发的周末强制轮休通知。
(印晨瑶 黄合 摄)
江北区文教街道开出的强制休息单。
(尉宾娟 黄合 摄)
张悦 制图

    庚子年开春,因为一场疫情,我们看到了病魔带来的痛苦,也收获了守望相助的温暖。在战“疫”一线,总有一群人挺身而出,为共同热爱的家园坚守岗位。

    如何让冲锋一线的“战士”持久作战?在不影响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截至2月底,宁波各地陆续发出数百份“强制休息令”,“强制”要求295名基层一线人员休息,安排三分之一左右的隔离病房医护人员换班轮休。

    不能让英雄流汗又流泪,我们只希望每个“战士”都能平安归来!

    意料之外

    “强制”背后有温情

    “感谢你对疫情防控工作全身心的付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奋战的同时,请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你健康平安,我们更有力量!”2月底,江北区文教街道育才社区党委负责人林开芳意外地收到了街道开出的强制休息单。

    截至当天,林开芳作为社区“领头雁”,已经连续奋战一线30多天没有间断。在此之前,他接到过街道领导让他休息一天的电话,想也没想就直接拒绝了。在他看来,自己是“80后”,又是党委书记,在防疫工作还如此繁重的情况下,自己没有理由先退下。

    那时,林开芳刚刚打完一场“硬仗”。2月中旬,社区里出现一起“15秒感染”的特殊案例,追溯感染原因、排查密切接触者、安抚周边居民……即使闭上眼睛,他满脑子也是各种预案,生怕“清楼”过程中走了“歪路”,漏掉哪怕一个细节,结果可能就是人命关天。

    “压力实在太大了,工作任务也非常重,必须强打精神带领团队逐项落实。只有每天到社区里实地巡查、落地解决,心里才会比较踏实。”即使接到女儿需要打预防针的通知,林开芳也是一拖再拖,延迟了近一个月时间。

    “不少社区负责人就是这样硬扛着,明明连续工作身体亮起了红灯,还是不肯去休息。后来我们干脆就开出强制休息单,让他们务必休息一天,养好精神、继续战斗。”文教街道党工委委员翁亚毅说。

    毕竟,即使有坚定的意志支撑,但没有一个人的身躯是铁打的。

    2月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公布了各条战线因公殉职的人数,不少人是连续作战后突发疾病或者猝死。对于一心埋头干活的医务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志愿者等群体来说,连续作战的辛苦已远远超出了身体的负荷。

    2月21日,奉化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党委书记、局长毛洁红收到来自奉化区委组织部的函,要求其在该周六或周日休整一天,在此期间,合理安排人员接替相应工作。“当时的感觉有点懵,很意外,毕竟一直考虑着防疫的事,休息连想都没想过。”她说。

    早在去年腊月廿七,毛洁红就开始投身战“疫”,她的“战场”不在社区乡镇,而是在一家家生产医疗物资的企业之间。耳温枪、医用口罩、消毒液……面对准备放假的企业,她只能亲自上门,一家一家去做思想动员,一个一个去解决困难。

    企业复工之后,如何恢复产能又成了新问题。复工人员没地方吃饭,帮忙协调送餐;外地员工返岗困难,安排统一派车接送;产业链上下游没打通,一家企业一家企业去协调……“直到晚上10时多才能下班,即使躺在床上,也是整夜担心得睡不着。”毛洁红说。

    来自组织部门的“强制休息令”,一下子为长时间行驶的汽车踩下了刹车。第二天在家休息的毛洁红,才发现自己精神状态很差,整个牙床都浮肿了,可能再过几天,身体就会像拉得过紧的皮筋一样直接“崩”了。

    短暂休整

    劳逸结合更高效

    “最有人情味的强制”“必须休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想再看到殉职的消息了”“我们不要烈士,我们要你们平安归来”……在全国各地陆续发出一份份“强制休息令”的消息后面,跟着网友们一句句暖心的留言。

    那几天,这个话题一度在微博热搜登顶。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新华网等主流媒体纷纷聚焦或发表评论,除了称赞强制休息令“威严中饱含温存”外,还呼吁“不鼓励超负荷运转,建立更科学的轮休制,让冲锋在前的战士劳逸结合,更有战斗力”。

    对此,来自医疗系统的工作人员感触更深。疫情刚开始时,考虑到医疗物资紧张,很多发热门诊或者隔离病房里的医务人员主动选择不喝水、少吃东西,甚至直接穿上尿不湿,就是为了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服务更多的病人。

    直到医疗物资供给和医务人员配备渐渐跟上,各大定点医院里医务人员最长工作时限或者更为合理的轮班制度才逐步得到固化。劳逸结合,可以让更多奋战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在下班后有充足的睡眠,在工作中能集中注意力,不仅保护自身安全,也能够为病人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白衣天使,同样也是血肉之躯,也有父母、有子女,有后顾之忧。这一次,我们人性化的关心关爱做得更早。可以说,医疗队刚刚出发驰援武汉,相应的举措就马上跟进,并且不断加以完善。”来自我市卫健系统的一名工作人员说。

    每一个生命都应该被尊重,所谓的“牺牲”不应该被鼓吹。在这场对抗疫情的持久战中,我们同样需要保存体力和精力,才能笑到最后。

    2月26日,同样收到“强制休息令”的北仑区霞浦街道黄鹂社区党委书记贺赛平,将工作手机交给了街道下派的“第一书记”,难得一觉睡到自然醒——虽说这个“懒觉”也只是睡到上午8时,但对于近一个月来天天早上6时之前必须起床的她来说,已经心满意足了。

    正月初二,傍晚6时,正骑着电动自行车给楼道小组长送《再告市民书》的贺赛平,被对面驶来的一辆车子撞倒,摔在了草坪上。考虑到当时疫情的严峻,她也顾不上疼,第二天又一早起来奔赴“战场”。

    接不完的电话,数不清的走访,站不完的门岗……除了白天需要解决居民的各种诉求,晚上贺赛平还得关注各种防疫工作群的信息直到11时多。有的时候,凌晨2时,还得在卡口等着返甬人员,做好信息对接,目送其上车去集中隔离点。

    “第一个14天真的过得太慢。整个社区加上我只有7个人,清一色的女将。再加上当时居民的防疫意识不是特别强,感觉所有的压力都扛在了自己肩上。”等到后来越来越多的机关干部、志愿者来到社区参与联防联控,贺赛平这才发现自己摔伤的右手,哪怕只是拎一个小水壶,都会不住地发抖。

    短暂的休息,并不意味着退缩,而是为了休整之后能以更好的状态投入战斗。

    毛洁红的同事、奉化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许志峰,前几天因为反反复复不停歇地沟通,累到直接失声,喉咙发炎又引起发烧,让众人惊出一身冷汗。即使如此,他也只舍得用两个半天去挂了盐水,然后继续上班。“和企业的难处相比,我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真的不算什么。”许志峰说。

    关心关爱

    正向激励更暖心

    “每个人的身心都不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因此强制轮休非常必要。”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刘华安表示,冲锋在战“疫”第一线,这是党性要求和使命所在;但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从身心健康的角度,这些在一线连续作战的工作人员尤其需要关心关爱。

    从2月2日开始,考虑到一线人员的工作压力,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50%以上的在编人员下沉到镇乡(街道)、村(社区)等一线防控岗位,重心下移,代班顶岗。截至2月底,全市仍有2.6万余名干部在一线值守,让连续作战的基层干部、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有时间喘口气。

    目前,得益于这些来自各级机关的党员干部和各条战线的志愿者,我市各区县(市)也陆续建立了科学轮岗机制。除了医院实施轮班轮岗制度以外,社区、农村也采取了一星期休息一天的排班模式,一些地方在3月初即完成了首批全员轮岗。

    “可以休息的感觉,真的很幸福。休息完回来的第一天,感觉到处是春暖花开的美丽景色,心情特别好,整个人的精气神也不一样了。”贺赛平深有感触地说。

    不仅仅是“强制休息”,早在2月初,宁波就在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增设关心关爱工作组,市县两级累计转拨划拨1500余万元党费用于慰问关爱一线,出台激励关爱基层党员干部和医务人员“10项举措”、援鄂抗疫医疗队关心关爱和服务管理办法等关心关爱文件11个,为冲锋在前的“战士”加油鼓劲。

    其中,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联合发文,从充实防控一线工作力量、做好防控一线健康关爱、开展防控一线考察识别、加强防控一线表彰奖励、注重防控一线人才培养、优化防控一线职称评聘、安排防控一线休假疗养、落实防控一线工作补助、选树防控一线先进典型、突出防控一线轻装减负等角度,推出“暖心十条”措施,关爱“最美逆行者”。

    同时,针对疫情防治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我市实现了对310名援鄂医护人员和市内3187名参与一线防疫救治的医务工作者家属走访慰问全覆盖,同时为5.7万余名一线医务人员办理人身意外险,开通微信心理咨询通道、“12320”24小时心理服务热线,为一线人员提供心理咨询416人次。

    “在现在愈加复杂的宏观环境下,正向的激励可以发挥更好的引领作用。”刘华安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通过顶层设计,地方通过大胆探索,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党员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的激励举措,并不断强化激励保障,为基层党员干部营造了愿意干事、能干成事的良好氛围。

    这几天,看到各地的暖心政策将社工同样纳入其中,林开芳倍感欣慰:“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疫情防控期间,社区更是守护居民健康安全的重要防线,压力山大。但只要组织没有忘记我们,关键时候还能想到我们,我们就知足了。”

    或许,当个体回归到有血有肉的“人”,当坚守岗位的普通人都感受到温暖,当每一份付出都被珍视尊重,那么无论前方是多么艰苦、多么持久的战役,我们都可以众志成城、势如破竹!

    “暖心十条” 为一线人员减少后顾之忧

    2月5日,宁波市推出“暖心十条”措施关爱“最美逆行者”,明确提出要通过一系列关心关爱措施,为一线工作人员减少后顾之忧。

    其中,考虑到一线工作人员的心理负担,宁波通过允容错等方式让基层党员干部可以轻松上阵:为了防止疫情蔓延,勇于担当、果断决策、及时处置,但存在程序瑕疵或出现一定失误的干部,予以容错免责;对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受到不实信访举报的干部,予以及时澄清,消除负面影响,并依纪依法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

    同时,在不影响正常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我市合理安排疫情防控一线人员轮休、调休。对因参加疫情防控未能休假的人员,及时安排补休。市直各单位不得随意、多头向基层单位发通知、要数据、报材料,确保一线工作人员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疫情防控第一线。

    (黄合)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