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区域纵深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3月18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溪口银龙谷农庄:竹林“掘金”的故事

银龙谷农庄一景。 (余建文 摄)

    

    

    早春三月,湿润的空气孕育新一年的生机。

    银龙谷农庄位于奉化区溪口镇小溪岙村,沿着山道上行,路边桃树开始吐艳,翠绿的竹林被风吹得沙沙作响。

    山路转弯,一泓水塘上方,两栋小楼以及连片的钢架大棚映入眼帘。在溪口这个“中国雷笋之乡”,银龙谷在笋农眼里不同寻常,这里出产优质的砻糠雷笋,也是宁波发展竹林经济的一个重点试验场。

    密密的雷笋林里,农庄主人虞如坤与五六位村民一起正在挖掘雷笋。竹林下面铺满松软的砻糠,笋尖才冒头,老虞一眼能看出大小,一铲下去就能挖个准。受疫情的影响,整个二月份,老虞他们一边防疫,一边每日上山劳作,忙着销售。“再过些日子,砻糠雷笋快结束,接下来大田雷笋将上市,准备做烤笋了。”虞如坤说,这片山谷,是他打造“雷笋王国”的“梦之地”。

    

    记 者 余建文

    通讯员 卓建青 徐华良  

    

    痴心不改,三十余载钻研雷笋

    在溪口,数千农户以竹笋为生,但说起虞如坤,连农林部门人士都跷起大拇指:“他是名副其实的‘雷笋大王’!”

    今年58岁的虞如坤是溪口湖山村人。自打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虞如坤就钻研起了雷笋。溪口种植雷笋有100多年历史,但长久以来,大田雷笋要3月底上市,才卖几毛钱一公斤,农民辛辛苦苦种笋、卖笋,挣不了几个钱。

    怎样让雷笋提早上市,增加收入?1992年,虞如坤独辟蹊径,尝试用大棚种笋,把上市期一下提前了40余天,10亩大棚雷笋收入30多万元。创下“新纪录”之后,他又先后采用稻草、木屑、砻糠等不同覆盖材料,进行增温试验,探索出一套增温早出高产致富的新办法,把雷笋上市期提前至初冬,满足春节市场需求,每公斤鲜笋批发价在40元以上,村民纷纷效仿。

    “好的雷笋,底部没有圈结,肉质洁白,一炒就熟。”30多年在笋地摸爬滚打,虞如坤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能一眼看出竹林生长态势的优劣,根据笋壳色泽深浅,准确判断出雷竹地覆盖层的温度。

    10多年来,通过采用施重肥、铺鸭泥、盖砻糠等方法,冬季雷竹单位面积产值提高近100倍,但过量使用鸭栏肥、猪肥,致使雷竹林的土壤严重碱化。“雷竹适应偏酸性的砂土壤,这种碱化情况不能再持续下去。”虞如坤又在思索新对策。通过多方试验,他找到了用菌菇下脚料替代鸭泥的新办法。

    在雷笋林里,虞如坤扒开上面的砻糠层,露出黑色的底料层。普通的雷笋地砻糠层覆盖厚度需30多厘米,而采用食用菌下脚料后,能减少一半的砻糠用量,土壤碱化问题也解决了,还省钱。“其他地方的雷笋地,一天一亩只能采收50公斤雷笋,而我的林子,最多能采150公斤!”老虞自豪地说。他给笔者算了笔账,采用新方法后,不仅物料、人工成本每亩能省6000元,产量还增加了,一来一去,农户每亩可增收近万元。

    2018年起,虞如坤将这项新技术在合作社推广,并免费向低收入农户提供食用菌下脚料80余吨。农户张宝明高兴地说,去年一年,雷笋地每亩净赚2.5万元,竹林的长势也越来越好了。

    不停“折腾”,打造林下产业链

    10年前,虞如坤联合270多户农户,在小溪岙村牵头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谋划、打造银龙谷雷笋产业示范园。

    溪口有4万亩竹林,很多竹山因无人打理而荒废,虞如坤看着心疼。年近六旬的他如今依旧保持爱“折腾”的性格,一心做长竹笋产业链,做强竹林经济。

    自2012年以来,虞如坤以合作社为依托,在银龙谷里建立奉化区竹笋专业技术协会、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奉化服务站、宁波市林联竹子研究所等服务平台,并先后试验“雷竹低产林改造”“毛竹春笋冬出”“竹笋热泵烘干”等多个科技项目。他在科技部门的支持下,尝试栽培“太空蔬菜”,在竹林里种植石斛,培育金线莲等药材,有成功,也有失败。去年底,他又尝试新项目,在竹林里用覆膜技术种植羊菇菌。“你看,白色的菌丝已抽出来了,到春天就会有产出。”老虞仔细查看着,仿佛在孕育新生命一般。

    为了让溪口更多农民富起来,2011年,虞如坤还带领竹笋大户加入奉化供销社团队。“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后,他被推举为省、市、区、镇四级农合联代表。他还组建了专业的电商团队和采购团队,这两年通过网络平台帮助销售奉化水蜜桃、有机雷笋等特色产品。

    在银龙谷竹笋专业合作社,每户社员都有一张“丰收卡”,每年可通过奉化农商银行贷款5万元至10万元,用于购买农资。这样的信用合作制度实行了5年。虞如坤说:“搭上农合联的平台后,农民不再单打独斗,要利用好农合联的平台发展自己。”老虞还建立有机竹笋慈善扶贫基地,结对帮扶低收入农户292户。

    “银龙谷依山傍水,竹木茂盛,自然条件相当好。我想建设一个多功能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虞如坤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如今,银龙谷里不仅有雷竹研究所,还有现代化的钢架大棚,除了出产雷笋,还试验种植各种新品果蔬。

    前不久,他邀请专业团队,对1300亩的“银龙谷”项目进行了详细规划,分成11个区块,建设中央湿地景观、银溪竹径、丛竹人文观赏园等,让生态竹林升级为农业休闲观光园,实现产业“蝶变”,整个项目投资将近1000万元。

    2019年底,虞如坤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聘为全国第一批100名林草乡土专家。“只有不断学习,掌握新技术,才能当好一名农民”,这是虞如坤30多年在雷笋地悟出的感受。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