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立彬 当前疫情状况正在改善,各地政府一方面采用多种措施减少企业短期损失、维持企业存活,另一方面也采取措施抓紧时间复工复产。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疫情使得人与人接触的成本提高,使得很多依赖人员接触才能实现的经济活动受到很大影响,而为了缓解这种短期冲击,政府和企业采取了各种措施,一些措施如果可以在疫情结束之后“常态化”,将改善长期经济增长效率。 一、网络空间集聚替代地理空间集聚,节约稀缺的土地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由于疫情提高了人与人接触的成本,因此需要“地理空间集聚”的一些经济活动,如旅游、餐饮、影院电影、线下娱乐以及部分超市服务受到的冲击首当其冲,为缓解这种巨大冲击并降低损失,相关企业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线下服务线上化,“网络空间集聚”替代部分“地理空间集聚”。比如电影《囧妈》从线下影院放映转为线上网站放映,获得6亿人民币以上的收入;一些线下娱乐场所探索开展“云蹦迪”业务;此外,在线医疗、在线办公、在线教育也迎来发展机遇。 短期看,这些做法是为了应对疫情冲击,但是也从另一侧面使人们发现其实很多活动,线上解决起来可能效率不低甚至更高。 长期看,如果在疫情结束之后,这种“网络空间集聚”替代“地理空间集聚”的现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维持,就可以从本质上节约土地资源,降低成本;在某些情况下还使得原本支付给土地的“租金”报酬转化为支付给劳动力的“工资”报酬,这对于增加就业机会,增加普通劳动者报酬是有重要意义的。 二、政府为帮助企业复工复产,服务效率的提升,有可能转为长期营商环境的改善 此次疫情突如其来,导致很多企业经营成本一下提高到“非常规水平”,比如不少企业面临员工无法顺利到位、物流不够通畅等很多具体问题。若要使经济发展不至于受到太大的影响,就必然需要降低营商成本。比如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地出台了一些改善营商环境的具体做法。比如,北京、上海细化了惠企政策。刚装修好的餐饮店面临开业,按以前的规定,还需要市场监管部门进行“现场核查”。而根据现在的措施,企业通过互联网提交了视频,很快完成了审核。 此次疫情带来的“外生冲击”相当于一个“准自然实验”,验证我们在企业的常规经营成本急剧上升的时候,营商环境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迎接挑战,也验证各级政府部门能够多么迅速地改善营商环境。 一些改善营商环境的具体做法如果可以在疫情结束之后长期保留并拓展到更多领域,就可能成为一个长期的利好因素,提高经济社会运行的长期效率。 三、疫情使人们体会到逆全球化的成本,有可能长期利好全球化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已超过28%,接近美、日、德三国的总和,数百种工业品产量居全球首位。中国也是120多个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处于全球供应链网络的中心。疫情造成中国工厂复工延迟,开始导致全球价值链运转放缓甚至在某些领域停止,全球价值链运转受到较大影响,很多国家也从中意识到全球价值链对于中国的依赖。 理论上预测,为了缓解疫情对全球化的影响,各国政府会想办法降低贸易成本,这种现象已经开始出现。比如中国政府已经采取多种措施免除或降低进出口货物港口建设费、货物港务费、港口设施保安费等货物贸易成本,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网站也于3月5日显示对27家美国企业总计100多项进口中国的医疗相关产品进行了关税豁免。 此次疫情使人们意识到,全世界对于逆全球化的成本承受能力是有一个临界点的,疫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看作是对这种临界点的压力测试。如果此次疫情能够让人们意识到逆全球化的成本,采取措施缓解逆全球化的影响,并将疫情过程中采取的针对性措施维持下去,甚至采取力度更大的措施来推进全球化,那也算是疫情的短期之危转为长期之机了。 (作者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贸易基地资深研究员) (摘编自《北京日报》理论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