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事关宁波长远发展,必须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广大企业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各级各部门要强化服务保障,汇聚起政企携手共促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加强规划引领。要结合“十四五”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抓紧编制重点领域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专项行动方案,重点在高新区、开发园区、特色小镇布局新兴产业。符合条件的区县(市)、开发园区要依托龙头企业,规划建设一批新兴产业专业特色园,吸引上下游企业和配套服务企业入驻,形成集群发展格局。 推进创业创新。创新实力决定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广大企业要围绕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加强科技攻关和创新研发,努力抢占细分行业领域的制高点。各级各部门要以甬江科创大走廊为主平台,继续下大力引进集聚强校强院强所和创新人才,完善首购首用、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成果转化等支持保护措施,打造一流的创业创新生态。 激发民间投资。新兴产业发展,为民间资本带来了许多投资机遇。要大幅降低民间资本参与新兴产业发展的准入门槛,坚决清除各种不合理的限制,实现投资增长与产业发展的互促共进、外延扩大再生产与内涵扩大再生产的相辅相成。要建立各种合理回报机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新型基础设施领域,参与城市治理、公共安全、市政服务等应用场景建设,确保民间资本进得来、有保障、得回报。 推动强链补链。要把发展新兴产业与建设“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紧密结合起来,围绕重点优势产业,开列清单、逐项对接,开发一大批高附加值的核心产品和关键零部件,打造20条标志性产业链。特别是要针对企业复工复产中暴露的产业链风险,提升本地产业配套供应能力,实现产业安全和发展的双赢。 优化营商环境。要持续深化“三服务”活动,纵深推进“最多跑一次”“最多跑一地”改革,打造更具人性化、更有竞争力的营商环境,让本地企业深耕宁波、让外来企业扎根宁波。要全面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使企业开办、项目审批、政务办理更加便利。要加强“条件管理+事中事后监管”,确保要素自由流动、市场公平公正。 完善产业政策。要逐一制定普惠化、功能性的专项政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定向采购、联合攻关、基金支持、财政贴息等多种途径为新兴产业发展助力。要推动资金链、产业链、创新链联动发展,安排落实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健全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专项贷款投放和利息优惠力度,大力发展各类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特别是对这段时间出台的一系列惠企政策,各级各部门要多管齐下宣传好、落实好、兑现好,确保企业应享尽享。 强化要素保障。要加大人才引进培育力度,有效解决企业缺研发人才、缺技能人才、缺营销人才的问题。各在甬高校要抓紧优化专业设置,持续深化校企合作,培养一大批适用人才、港城工匠。要做好新兴产业相关基础设施、产业平台、重大项目布局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统筹全市土地、能耗、排放等指标,优先保障新兴产业项目建设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