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开放周刊·大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3月2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提振信心,“穿越”疫情话消费机遇

——危中求机怎么“求”·智库连线③


随着疫情渐退,鼓楼步行街人气快速恢复。(俞永均 摄)

滕帆

任国岩

李华敏

江玉兵

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我市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促进消费。
(梅嘉树 张正伟 摄)

    

    

    

    

    

    

    本期嘉宾

    宁波市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滕 帆

    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会展专家委员会主任 任国岩

    宁波市全域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李华敏

    长城战略咨询宁波研究院院长助理     江玉兵

    

    

    

    疫情渐退,人们“摒牢”日久的消费欲望全面释放,这对于亟待重振信心的商家来说是利好消息。然而经历此次疫情,商家更应求新求变,不枉从火线“穿越”了一回。

    疫情教会了商家什么?窗口重启,消费市场应该如何涅槃重生?近日,记者邀请到四位行业专家,一起探讨后疫情时代如何提振信心、促进消费。

    

    疫情影响短期难消 消费抗压受考验

    

    

    记者:与其他行业相比,消费对疫情的“免疫力”相对较弱。现在疫情渐退,消费窗口重启,如何看待这次疫情对宁波消费市场的影响?

    滕帆:按照重大灾害发展规律,这次疫情对消费的影响是逐步扩散的过程,首当其冲就是线下实体店。随着疫情逐步稳定下来,餐饮和旅游可能会回暖,但会展、购物等人流高度密集行业可能会受到更长时间的冲击。加之近期疫情在世界各地扩散,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等不确定性因素也会影响消费市场。

    任国岩:此次疫情较大程度上抑制了消费行为。市民收缩消费范围,外埠消费几乎为零。对会展业而言,5月底以前的会展活动几乎为零,与会展活动紧密相关的旅游、餐饮、住宿、交通等行业也受到较大影响。二季度,国内疫情将基本得到缓解,但境外疫情预计会达到高峰,因此这段时间的消费增长不能太过乐观。

    李华敏:此次疫情对旅游的打击是巨大的。据不完全统计,春节期间,全市累计关闭2500多家场馆和景区,旅游景区损失3亿元,预计上半年损失15亿元。对旅游业而言,主要冲击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旅游消费信心不足,这种状况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二是旅游消费时间缩短,员工休假时间减少,出外旅游时间也将减少,学生们的双休日休闲经济规模被压缩,对传统的暑期旅游旺季将产生较大冲击;三是旅游消费投入减少。疫情影响下,很多企业员工收入受到影响,可自由支配收入减少,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会发生变化,超前消费减少,旅游消费方面的投入也将减少。

    江玉兵:从商贸流通业看,宁波的实体零售、外出就餐、线下娱乐所受冲击最为严重。一是实体零售。往年的春节档期,一直被视为零售企业黄金销售季节,但因为疫情的冲击,往年人头攒动的购物中心、百货商场、品牌专卖店全数闭门谢客;二是外出就餐。疫情期间,大量餐饮门店陆续歇业,居民纷纷取消聚餐聚会;三是线下娱乐。影院大规模歇业,春节档电影票房惨淡,体育赛事、剧院演出、运动健身、网吧、游乐园等线下娱乐活动也大幅减少。

    

    疫情催生新消费 宁波要抓住“窗口期”

    

    

    记者:危机从来都是两面的,人们常说要危中寻机。对于这次疫情期间涌现出的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在后疫情时代会推动消费市场如何转型?

    李华敏:从本次疫情来看,旅游消费出现了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在旅游业态方面,疫情过后,自然类的观光旅游将率先启动,乡村旅游、研学旅游、度假旅游和自然康养旅游将会迎来较大增长;二是在组织形式方面,团队旅游特别是长线团队旅游的恢复需要一定时间,散客特别是以自驾为主的家庭出游会有较大增长;三是在销售渠道方面,旅游业将会更注重线上项目,游客线上消费的习惯会进一步巩固,旅游企业也将出现跨界发展趋势;四是在消费习惯方面,人们越来越趋向“碎片化购买”“到家消费”。

    任国岩:这次疫情让会展业对自身发展有了新的审视,思考新的发展机遇,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在线会展产业的发展。互联网的高速发展、5G技术的逐步成熟带来了技术上的突破,在线举办会展项目条件已经成熟,各大专业场馆应重视在线虚拟场馆建设和在线会展活动;二是反季节会展活动的举办。受疫情影响,预计往年的会展淡季在今年可能发生改变,七八月份会展项目的数量应该超过往年;三是错时会展活动的举办。疫情防控期间,市民的消费受到外部环境的压抑,下步消费动力会进一步增强,因此要结合夜间经济举办消费类会展项目,促进市民消费。

    江玉兵:此次疫情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倒逼消费模式变革,线上消费、健康消费、“零接触”服务等新型消费模式崛起。宁波要抓住疫情带来的新消费发展机遇,支持直播电商、社交营销、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等数字内容新消费发展,大力发展“网上菜场”“网上超市”“网上餐厅”等消费新业态,鼓励百货超市、购物中心、生鲜店建立微信群、直播、第三方平台等模式拓展线上订货入口,推广直购、分销、拼团等社群营销模式。另一方面,要引导各类资本建设快递、外卖无接触取货点、智能取货柜等新型基础设施,鼓励企业购置智能物流装备,发展无人机送货、无人车载人等新兴供给方式。

    滕帆:在金融消费层面,疫情使市民的风险意识持续增强,宁波应以疫情为试金石,适时推出保障范围更广、承保流程更优、费率厘定更合理的专属型普惠人身保险。同时,疫情使市民重新评估其家庭经济状况,对财务投资更为慎重,消费金融机构应主动适应这一趋势,为家庭提供合理科学的理财顾问。疫情还为宁波企业敲响了警钟,各类金融机构应考虑将疫情等社会动态风险纳入保障责任,弥补企业因此而造成的营业中断、合同违约等经济损失。

    

    提振消费信心 各方拧成一股绳

    

    

    

    记者:最近,我市推出大力度促消费行动,以此提振市场整体信心。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的大局下,消费促进应该如何科学施策、有序推进?

    任国岩:会展业位于服务业产业链前端,既是消费的重要领域,也是刺激和拉动其他服务业消费的平台。建议加大消费类会展项目的举办力度,目前市级层面已确定20个会展重点项目,各区县(市)也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增加相关的展览、节庆、演艺活动等。将会展活动与旅游、餐饮、购物、休闲、娱乐有机融合,形成产业联动效应,重视会展活动的策划与营销,通过提升会展项目的质量、会展服务的质量,从而扩大展客商数量、优化展客商结构。此外,宁波需高度重视外埠客商和游客对宁波流量经济的影响,结合促消费十项行动,提高消费吸引力、延长消费链条,尽可能补齐外埠消费能力短板。

    江玉兵:当前,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作为,出台托底政策,帮扶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企业渡过难关。一是对酒店、商贸、餐饮等企业,建议让其享受暂免或减免增值税;二是对受疫情影响较严重的中小微企业,鼓励金融机构对疫情期间到期的贷款允许展期和续贷,提供更加优惠的低息贷款;三是鼓励大型百货、购物中心或者国有企业的业主对商户进行减租或免租,政府也可以通过发放补贴券、允许企业缓缴社保、给予社保减免等形式进行优惠补贴;四是在做好防控前提下,鼓励机关干部和企事业单位职工带头到商贸、餐饮、景区等场所消费,让市民尽快恢复消费信心。

    李华敏:游客安全信心是疫情过后重振旅游业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首先要通过免费保险、个人安全保障和信息透明三种举措,重振游客安全信心,并鼓励各地探索全域旅游目的地综合保险,在安全预警、安全设备、安全警卫、场所消毒等方面提供更全面服务。第二,充分发挥资金杠杆效用,按照“财政补一点、企业让一点、游客拿一点”的方针,有序推出旅游消费券。第三,加强媒体宣传引导工作,提振游客信心,同时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防止疫情过后出现市场秩序混乱的现象。第四,鼓励旅游企业提供多元化产品,积极迎接疫情过后的旅游消费反弹。

    

    促消费—— “慢不得”更“急不得”

    

    

    

    记者 张正伟

    

    近日,我市启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扩大消费”攻坚战。上周末,全市提信心促消费十项行动启动;前天,宁波十大产业联盟“千企万品”百亿云促销也拉开大幕。

    商贸、餐饮、旅游业是受疫情影响较早、复工复产较晚的行业,提振消费信心,促进常态回归非常重要,因为它一头连着广大居民的生活,一头连着生产端、流通端。不过,对于前期被“暂停”了近两个月的商贸、餐饮、旅游行业来说,全面复工复产一定要尊重规律,“慢不得”,更“急不得”。

    “慢不得”的道理很容易懂,这里只说一点“抢先机”的提醒。当前,媒体上关于全国各地提振消费的消息比比皆是,领导亲自下馆子的有之,向公务员发放消费券的有之。这样做的科学性、可借鉴性暂且不说,至少提醒我们,促消费这项工作不能停留在“抓机遇”的层面,还要有“抢先机”的危机感。比如说会展,实体会展暂时不能办了,但线上可以想办法“办”,要不然等别人先行一步,客商资源就跑了,另寻他家了;旅游也是如此,上半年出境游估计“泡汤”,所有城市在抢国内客源,我们的旅行社如果还不动手,那就只能“喝汤”了。

    但是,作为覆盖面很广的生活服务业,商贸、餐饮、旅游业的复工复产又万万“急不得”。首先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消费是全开放、人对人的,在当前疫情防控仍然不能松劲的情况下,积极开展各类促进消费活动,不能放松各项防控措施,要全力以赴维护好消费环境,在严格执行各项防控措施的基础上,创造让人可以放心消费、大胆消费的城市环境。其次,回补消费不能变成“猛补”消费,要给新消费完善、提升的时间。此次疫情极大地重塑了消费习惯、消费模式与消费生态,在后疫情时代,我们要给予新消费“喘息”的机会、成长的空间。如果又是一波“似曾相识”的老套促销方式,不但新消费会被“大水漫灌”式促销活动所淹没,就连传统消费也会白交学费,错过经历此番疫情“洗礼”,争取转型升级的机会。

    

    本期采写

    记者 张正伟

    孙佳丽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