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王晓峰 通讯员 王西泽 徐剑娜 老人频频走失,一直是一个伤感的社会话题。尤其是在疫情发生后,社会救助力量更多地转向防控时,这一问题显得更为“棘手”。因为老人走失警情往往会有其他伴生警情,比如摔倒受伤,甚至身陷险地随时会有生命危险。 据市公安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年初以来我市老人走失警情多发。其中,1月份报警数为483起,2月份报警数为248起。3月1日至18日报警数已超过2月份,达到了270起。 老人徒步18公里探望女儿时迷路 3月12日中午11时30分左右,在鄞州白鹤派出所附近,有一位老人在路口徘徊,神情恍惚。所内民警发现异常后,立即将老人带回所里,为她测量体温并核对“健康码”,都没有问题,民警怀疑可能是老人迷路了。经仔细询问,果然,这位68岁的老人住在江北慈城,女儿住在黄鹂新村,本来说好过年时相聚,但受疫情影响,她已经好久没看到女儿了,就想来串一下门。她凌晨3时多从家里出发,徒步18公里来到黄鹂新村附近,结果发现进出的大门因疫情防控需要被封了,周边道路也因地铁建造被拦住。 老人不知该往哪里走,一转就没了方向,此时又累又饿。民警带老人在派出所食堂吃了中饭,又联系上老人的女儿,确认无误后将老人送了过去…… 类似的案例不少。 2月16日中午12时,慈溪市新浦镇社区保安服务大队队员岑松校将当地水湘村村民王敬飞的感谢信转发到了工作微信群。就在前一天下午1时多,王敬飞跑到派出所报警,称他93岁高龄的老父亲外出理发走丢了。 民警随后调取大量公共视频查找线索后,终于有了发现:一老人沿着环镇南路往东步行,随后又沿双庆浦路往南而去。警方立即发动街面巡逻员和家属团一起查找。最后,克服村道封闭等种种困难,他们在双庆浦大桥边南侧,发现了正由几名热心群众搀扶着的老人…… 暖心事背后的故事令人叹息 今年年初,有两起救援很令人暖心,但背后藏着的故事又令人叹息。 1月14日晚上7时多,高速交警蔡天宇接到报警,称G92杭州湾环线高速往宁波方向290公里处有老人误上高速。蔡天宇找到老人并将其带下高速,却发现她意识时而清醒时而模糊,无法顺利交流,而且说的是方言,又没有手机。最终还是派出所出手,查到了老人的暂住地及房东的信息,由此联系上了她的家人。原来,他们准备1月5日回安徽老家过年,老人骑车外出买年货,然后人就不见了。失联9天后,老人才幸运地被找到。 1月4日夜间,一名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误上高速并且在第一车道内漫步逆行,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危急时刻,一名交警不顾自身安危,在滚滚车流中冒死横跨8车道将其救下。 两起老人误上高速的警情,细细分析就能发现共同点——当事老人神志时而模糊,无法有效交流,身份信息因而成谜。最终的结果都是要绕一大圈才能帮助他们回家。 “如果走失老人各方面状态都不错,一般不会出现大问题。怕的就是那些患病老人,走失后安全风险会急剧上升。”有民警告诉记者,根据目前案例分析,很大一部分走失老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阿尔茨海默症,这类老人往往走着走着就不知道去哪里了。 被找到后又因无法进行有效交流,使得救援人员缺乏其身份信息,导致联系不上其家人。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也在逐年增多,所以近年来老人走失警情不断。 此外,还有语言障碍问题。很多老人说的是家乡方言,有些还不识字,迷路后就找不回来了,连问个路别人也听不懂。 防走失还需“陪伴+科技” 老人频频走失是家庭之伤,也是社会之痛。如何有效防止老人走失,离不开家人和社会的关爱和陪伴。尤其是在疫情尚未解除之际,家人应引起重视,做好相应的监管工作,特别是那些有过走失记录的老人。 除了平时要多陪伴老人外,还可以从其他方面想办法。 常用的“土方法”,就是将写有家人联系方式的卡片放在老人的衣兜里。但在众多警情中,民警发现有些老人会将放在口袋中的联系卡片扔掉,或者老人压根就没意识到自己走丢了。所以,“土方法”是被动式的求助,对状态良好的老人更有效。 另外,还需从科技应用上想办法。如果家里有经常走丢的老人,建议家人为其配备智能手表。这样家人可以实时查看老人的动态,一发现走丢就可以立即处置。在今年的“110宣传日”上,省公安厅就试点发放了一批智能防走失手环。 “这些都是预防措施,老人走丢了,还是应该第一时间报警。”民警提醒市民,当家中老人走失时,应及时拨打110电话求助。报告老人走失的时间、地点和老人的姓名、年龄、口音、体貌及衣着打扮等。留下联系电话和联系人的姓名并保持通信畅通。若家属自行找到走失的老人,应向110报告销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