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美丽家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3月25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工智能工程师:打造充满智慧的机器人

▲魏文杰在介绍人工智能机器人。
(陈朝霞 摄)
▶魏文杰在调试配送机器人。(陈朝霞 摄)

    海曙某医疗观察隔离点使用机器人点对点统一配送饭菜;在宁波栎社国际机场、铁路宁波站等人流量密集处,5G巡检机器人实行全景无死角巡逻、远程可视化指挥、进行实时广播,还能在5米之外测温,误差在0.5摄氏度之内……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一个个有着可爱外形和聪明大脑的智能机器人出现在公众视野,有效降低了人员交叉感染率,提升了防疫管控水平。智慧战“疫”的背后,开发设计这些机器人的人工智能工程师随之引起了大众兴趣。

    3月18日,记者来到位于丽园北路海曙区众创空间的宁波市锐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采访人工智能软件工程师魏文杰,了解从事这一职业需要付出的智慧和汗水。

    

    

    

    

    

    记 者 陈朝霞

    通讯员 崔 宁        

    

    ◀28岁已是“老同志”

    上午8点半,魏文杰来到办公室后,开始对自己负责设计的一款智能消毒机器人的各项数据做最后的确认,为这一机器人第二天在宁波市行政服务中心现场调试并投入使用做好准备。

    魏文杰今年28岁,毕业于浙江万里学院信息技术专业,获硕士学位。2018年4月入职“锐曼”公司后,一直负责智能机器人的软件研发。

    虽然不到30岁,但是魏文杰笑称自己是公司的“老同志”。“公司智能机器人研发团队有10多名成员,平均年龄二十五六岁,所学专业除了计算机、信息技术、通信工程等与IT相关专业外,还有机械制造、广告、工业设计等。”魏文杰告诉记者,他所负责的软件设计部分是在硬件基础上进行的,好比建造房子,硬件是房屋的基础设施,房屋内装修就是软件部分,两者缺一不可,而工业设计师的职责就是为智能机器人设计出美观实用的外形。

    趁魏文杰“埋头苦干”的时间,记者参观了一下公司大厅,立刻被其中展示的各类憨态可掬的机器人所吸引。这些机器人大小体形不一,其中有一个手掌就能握住的迷你机器人,有胸前挂着液晶显示屏的半人高的“机器人娃娃”,还有像碗柜一样装着按钮的无脸机器人。

    原来,“锐曼”公司作为海曙区重点引进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声源定位、唤醒识别、视频通讯等15项专利,2017年底落户海曙后,便为宁波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研发出宁波第一台智能机器人,不仅有取号、导航、打印等服务功能,还能回答咨询。随后又研发出餐厅菜品配送机器人,这次防疫期间捐赠给海曙区的两台配送机器人就是在此基础上优化升级改造完成的。而最新研发的搭载消毒喷雾装置的智能消毒机器人则是根据防疫中出现的新需求而推出的。

    魏文杰告诉记者,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谁掌握核心技术,谁就能走在科技前端、占有市场先机。“2018年底,公司自主开发出智能机器人导航功能所需要的核心技术——激光模块,一改此前需要进口的历史,也将智能机器人的成本降低了一半左右,这无疑极大地推动了智能机器人的应用落地。

    ◀将复杂的原理落地简单化

    9点多,在确认数据准确无误后,魏文杰现场测试了智能消毒机器人的工作性能。记者看到,这款智能消毒机器人高约1.2米,“长着”小小的四方脑袋,胸前怀抱着一个长方体的消毒喷雾装置。在接到工作指令后,它便在约100平方米的办公室内灵活地走动起来,遇到办公桌等物体时便主动绕开,转身朝另一方向前进。其间,胸前的喷嘴不时喷出消毒喷雾。

    “设计这套消毒应用软件花了2个多月时间。与一般扫地机器人主要进入千家万户不同,这款消毒机器人应用到公共场所的概率高,对技术要求也更高。由于其体积大,为避免撞到行人或物体,我们为它设计了时时让人功能。”魏文杰介绍,赋予机器人各项基本功能后,还需要在实施具体落地作业时,根据现场会议厅、公共走廊、办公室等特定的消毒场景、面积、所需消毒时长和自动充电位置等,当场构建消毒地图、设置合理的消毒路线,将复杂的原理变为简单的“傻瓜式”操作,并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2月10日,海曙区某隔离点配送机器人的现场落地作业,就是魏文杰具体实施的。“当天,我穿着隔离服、戴着隔离眼镜‘全副武装’进入隔离点,根据现场具体实景和隔离人员所住房间的间隔距离,绘制出现场3D地图,还在机器人需要停留的位置张贴辅助定位二维码,同时设置了叫房号和等候功能,确保机器人能独立稳定运行。”魏文杰说,当天落地作业花了约半天时间,自己越是精益求精让机器人越“聪明”,医护人员就能根据机器人携带的液晶屏上的提示更加便捷地操作。

    在魏文杰看来,人工智能软件设计师面临的除了要应对技术的不断优化升级,客户需求的千差万别也是一个挑战。软件一般是根据客户要求订制化开发的,每一位客户的要求不一样,因而每一款软件都是不可复制的,前期沟通和调研工作量很大,“在设计前,我会根据每一位客户的要求,查找国内外资料,找到理论上可行、经济成本合适的最佳方案。”

    ◀需要终身学习

    一个上午,魏文杰在调试消毒机器人的各项基本功能时,手机里不时跳出各类信息,全部来自他负责的智能机器人项目客户。原来,除了为机器人设计出智能“大脑”,他们团队还是智能机器人“生病”时的“医生”,要持续跟踪智能机器人运行状况,对其进行硬件故障维修和软件升级等工作。

    魏文杰向记者展示了手机中的几条信息,是前几天宁波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相关人员咨询其大厅内投用的智能机器人的软件升级问题。

    魏文杰告诉记者,这台机器人投用两年来,随着政策的不断更新,他已为其进行了数次资料更新,同时随着技术不断迭代,还在不断完善其界面和语料库信息,让机器人越来越“成熟和完美”,“过去机器人只有大臂可以活动,如今能做到手指弯曲;过去机器人一旦发生故障,后台只能通过模拟故障从中查找原因,再现场比对寻找症结所在,而现在全部实现了远程操控,在后台联网就能迅速查找分析究竟是硬件还是软件问题,并在第一时间解决。”

    魏文杰坦言,随着智能机器人越来越多地融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人工智能也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作为一名人工智能工程师,薪水较高,同时也面临着巨大压力。

    “这一职业入行门槛高、对专业知识要求也高,并不是通过快速培训就能胜任的。”魏文杰简单列举了他在学校所学的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物流工程、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C语言、java编程等,“掌握了这些专业知识只是第一步,人工智能技术变化快,需要终身不断学习跟进,关注前沿技术、了解最新发展趋势,并让自己的设计走在科技前端,创造出事业发展的广阔空间,否则很快就将被淘汰。”

    魏文杰还希望宁波人工智能产业配套更加完善,“近年来,市场对人工智能机器人需求量迅猛增加,然而宁波作为国际港口城市,还没形成智能机器人上下游产业链,计算机配件等高新技术龙头企业缺乏,在研发智能机器人时,往往需要去深圳等地采购各类配件,这无疑阻碍了宁波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记者手记

    

    人工智能工程师这一新型职业走进读者的视野,是与人工智能产业的迅猛发展密不可分的。

    2017年,“人工智能”一词被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人工智能技术标准、服务体系和产业生态链,培育若干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骨干企业,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到2025年,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到2030年,使中国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与发展前景巨大的人工智能市场相比,从事人工智能相关职业的人才却相对不足。我国各大高校在2017年前后,才开始设立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大类专业,培养专业人才。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无疑是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打造智慧城市的“发动机”,如何通过政策驱动,将它高效地变为城市智慧产业支撑,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宁波作为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行者和探路者,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期待人工智能之光在国际港口名城宁波更加耀眼。(陈朝霞)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