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思与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4月09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抢抓国家用地审批政策调整机遇

加快推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增长

资料图(来源:海曙新闻网)
资料图 (来源:江北发布)

    

    

    

    编者按

    

    3月1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授权和委托用地审批权的决定》,其核心内容有两条:一是将国务院可以授权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二是试点将永久基本农田转为建设用地和国务院批准土地征收审批事项委托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首批试点省份为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广东、重庆,试点期限1年。这项政策对于目前我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推进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宁波必须抢抓机遇,积极响应,认真研究,加快谋划,把政策机遇转化为投资快速增长的良机。

    

    方建新              

    

    深刻理解国家用地审批政策调整

    

    对于这次在新的《国家土地管理法》实施不久、又是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背景下推出的用地审批政策调整,应该作深入研判,正确理解。

    第一,用地审批政策调整是我国进入新时期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必然之举。为了更好地推进新的土地管理法的贯彻实施,更好地调动地方的主观能动性,以放权促改革、促治理体系的完善。中央政府把具体的管理事务下放给地方,更多地把精力集中到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大事上。从本质上讲,这是一项管理体制改革。

    第二,用地审批权力下放到省级,是放权而非放松。放权是在严格执行《国家土地管理法》的前提下实行的,实际上是给地方政府科学管控土地压实了责任。国家明确对土地的管控不会放松,尤其是对永久耕地的管控决不会放松。权力下放有助于地方能够因地制宜地制定更加切合当地实际的土地管理政策,采取更为有效的用地办法。

    第三,此项政策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背景下推出,也是国家为了应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的一项有深意的举措。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世界经济近期有衰退的迹象,对我国外贸外资影响极大。为了应对挑战,启动内需,促进投资稳定增长,通过下放用地审批权限,来调动地方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地方政府更加科学地管好地用好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来促进投资增长,保持经济稳定发展。

    第四,此项政策对土地分类管理的趋向十分明晰。基本农田要严控,永久耕地要严守,生态用地要保护。同时对一些低效、低产、荒废的土地提出要提高使用效率的要求。对已批的建设用地提出要加快利用的要求。对于农田和生态之外的土地也留出了科学利用的空间。这对发挥地方政府更加高效地管好地、用好地,提供了一定的自由空间。

    第五,这项政策是带有试探性和阶段性的。对于第二项政策,明确试行期为一年,如果用地情况出现偏离,国家会及时收回政策。而且第二项基本农田转变为建设用地审批政策的实施范围为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广东、重庆等八个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省市。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这些地区发展的用地需求,另一方面这些地区的社会治理能力也相对较强,政策比较容易把控。

    

    及时把握用地政策调整机遇

    

    此次国家用地政策调整,对于宁波是一次很好的机遇。作为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宁波是国家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基地,用地需求旺盛,建设用地短缺的问题长期困扰投资增长。尤其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世界经济的背景下,作为外贸大市的宁波经济发展的压力更大。要深入研判国家政策,抢抓用地政策调整良机,推动宁波经济稳定发展,特别是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稳定较快增长。

    第一,市级相关部门要抓紧政策研判与对接。研究我市的国土空间规划,认真查看宁波卫星遥感地图,看看哪些区域还有利用空间,特别是空地、荒地、滩涂和山杂地等。要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用地,红线不能碰、绿线不要松。在红线控制的前提下,调整用地规划,适当增加建设用地量(包括工业、基础设施、房地产等),以改善我市投资环境,这是促进投资有效增长的当务之急。

    第二,积极与省政府及省有关部门汇报和对接,争取省里的大力支持。这次政策下放到省级,计划单列市或副省级城市都没有审批权,省级部门的支持是关键。因此,必须抓紧与省有关部门的联络联系,要积极进行项目准备,争取尽早得到用地指标。按照惯例,省里批地是按照投资项目进行的,要及时做好投资项目前期准备,上报的投资项目要尽可能与国家和省里的战略和规划挂上钩,体现项目服务国家和省战略的功能,这样才能更好地争取到省里的支持。

    第三,探索改革土地的使用方式。建议这次推出的建设用地,除房地产用地外,尽可能探索采用租用等形式。过去一直采用的工业用地拍卖方式,现在看来存在诸多问题,成为目前我市产业园区土地利用率不高、投资强度不高、单位面积产出不高的重要原因。长达40年的用地权益,使目前工业用地调整困难重重,成本居高不下。也造成少数工业企业不关注主业发展,专注于以地融资,搞所谓资本运作。如果以租地方式操作,可以有效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一是租地让投资方更加谨慎用地(多租无用),用地效率大大提高。二是投资成本大大减少,拍地成本在投资中占据较高比重,租地使项目前期成本大大降低。三是消除投机心理,租地无法融资,只能专注本业,引导企业专注实业。四是便于土地调整,效益不好、经营不善的企业会主动退租。管理部门还可以用调整租金方式随时调整产业布局。

    第四,要认真研究供地方向。固定资产投资用地的主要方向是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用地和房地产用地。这三类用地都需要细化分析。基础设施建设是政府可以直接主导的投资,也是启动投资的主力军。我国前一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就是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的,事实证明效果很好。但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适度,过多和过于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会造成巨大浪费,前期我国一般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有较大投入,设施体系已基本完善,不宜重复投入。新一轮的基础设施建设应关注5G等新兴信息基础设施,以及卫生健康、养老、文体等民生领域为主,这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产业投资应关注宁波已有一定基础,且未来有较好发展前景的智能设备、仪器和智能家电等。房地产项目要关注文、体、旅、健、会等相关的新型房产,要与目前的传统房地产有所错位发展。

    第五,要强化投资服务体系建设。目前投资综合管理部门抓投资管理缺少有效抓手。一是管理环节有欠缺。在整个投资管理过程中,只有项目审批或上报才有一定管理权,项目招商、建设和后续运行及评估等基本管不了。二是投资要素管理有欠缺,投资项目所需的资金、土地等要素基本管不了。因此,很多时候投资管理部门推动投资往往感到有力使不上,建议由投资综合管理部门牵头建立“固定资产投资综合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把与投资活动有关的各个环节——项目谋划、项目设计、可行性研究、审批服务、建设管理、项目后评估、政策咨询、技术咨询、融资服务、技术成果转让、土地申请、招商服务、人才招聘及培训、会计师事务、法律服务、市场开拓、运行管理,等等,通通纳入综合服务平台之中,由各类市场服务主体企业以会员制形式加入平台,提供相应专业服务。平台由市发改委监管,由专门的平台运行公司(主要是信息服务公司)负责具体运营。这样就能把项目投资的各个环节打通,投资方能够在平台上找到所需的各类服务,同时还能在平台上自由挑选满意的服务主体,投资管理部门就能够通过平台延伸职能,把自己的意图贯彻到项目投资的各个环节。更重要的是,一系列活动均采取市场化运作,公开、公平、公正、高效,符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方向,是对“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深化。

    第六,启动重点区域开发。可以考虑推进象山港区域和三门湾北岸开发。从我市投资的重点区域看,过去的投资重点区域在北部(包括北仑、镇海和杭州湾新区等),目前北部区域的用地空间基本饱和,建议空间开发的重点向南转移。目前,南部的三门湾北岸和象山港区域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可供下一步投资项目安排的重点区域。同时,也是带动宁波南部区域加快发展的有力举措。象山港区域是生态敏感区域,不宜搞工业开发,应谋划文化、体育、会务、休闲旅游、养老和生态居住等项目,可以作为宁波中心城区的拓展区来谋划,建议研究制定优惠政策,用BOT方式向发达国家招商引资,以国际化视野打造现代化港湾;三门湾北岸区域可以打造第二个国际级的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该区域拥有较丰富的滩涂资源和较平整的土地,而且目前也已启动了若干产业园区,拥有一定的产业基础,而且类似于北部杭州湾新区,滩涂等非基本农田较多,生态环境容量较大,今后可以进一步整合集聚成片,打造成重量级的制造业生产基地,以吸引国家级的重大项目落户。

    (作者为市博士联谊会秘书长)

    

    

    加快宁波音乐产业人才培育

    

    

    胡晓梅         

    

    近几年来,宁波重视发展音乐产业,积极打造音乐城市品牌,但音乐专业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宁波音乐产业发展和“音乐之城”城市品牌打造最直接的瓶颈。针对我市目前存在的高校音乐专业开设较少、音乐人才培育数量不足、人才供应链不够完善等问题,亟待通过有效举措,着力加快宁波音乐产业人才培育,为宁波音乐产业发展和音乐城市品牌打造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支撑。

    一是进一步完善夯实针对音乐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自2017年我市启动“音乐之城”建设以来,各级政府已在原有文化创意相关人才政策基础上推出了《宁波音乐港音乐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新乡村音乐发展计划》《音乐宁波2020》等政策措施,接下来应进一步夯实政策基础,细化每项实施措施,全力协助企业和人才享受政策福利,保障现有政策顺利落地并开花结果,让政策措施真正发挥出预期效用。比如,相关部门出台对优秀音乐人、优秀音乐作品进行资助和奖励的具体细则,细化对不同类型音乐人才的招募孵化计划等。

    二是进一步加快全职和柔性引进音乐人才的步伐。近几年我市邀请到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中国音乐学院前院长赵塔里木、音乐学家杜亚雄、歌唱家龚琳娜等音乐大师为宁波交响乐团、宁波童声合唱团等音乐团队进行艺术指导,也针对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青年精英人才、青年留学归国人才推出了安家补助和购房补贴政策。但音乐人才有其特殊性,不能完全按照学历、论文、项目、专利等条件予以评判。除了统一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以外,各级政府可以根据需求制定专门的艺术人才引进政策,或针对在音乐创作、表演和运营传播方面的领军人物实行一人一策,引进更多的音乐专业人才。同时,对于高端音乐人才,除了以安家费和创意启动资金的方式引进并留住人才外,还可以灵活考虑项目合作、入股等其他多种方式,促使核心人才团队长期留驻在宁波。

    三是进一步构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音乐教育体系。一方面,应争取引入高端音乐院校,提升音乐教育水准。宁波当前还没有一所音乐院校,专业教育相对薄弱,引进高端音乐院校是提升宁波音乐教育水平快速而有效的方式之一。宁波籍音乐家也有意推动这方面的工作,比如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俞丽拿一直致力于创设上海音乐学院宁波附中附小。各级教育部门应利用发展音乐产业的大好契机,发挥宁波籍音乐家的影响力及其资源作用,破除障碍、创造条件,积极推进国内外高端音乐院校的加盟与落户,弥补宁波这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要拓宽音乐人才认知,积极拓展培养全产业链人才。宁波院校在开展音乐专业教育、助力音乐产业发展时应拓宽视野,不仅加大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更要拓宽对音乐人才的认知,除音乐表演、音乐师范生和音乐理论研究外,结合宁波“宁波制造”在音乐产业中的优势,积极拓展培养音乐产业发展所需的其他门类人才。

    四是进一步支持推动后备和业余音乐人才培训培养。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促进主要针对幼儿和中小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的音乐培训市场有序健康地发展,使其成为营造音乐城市氛围,培育音乐人才发展的沃土。另一方面,要加快形成“梯队式”交响乐艺术发展与普及机制,借力借助宁波交响乐团等专业团体在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方面具有的优势力量,帮助支持带动宁波青少年交响乐团等业余团队更快成长。同样,其他成熟的专业表演团体也能够利用自身的经验和优势,为业务团队的成长添砖加瓦。

    五是进一步发挥音乐企业优势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同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部分,宁波本土的不少影视文化企业已经意识到人才培育的重要性,宁波龙泰影视有限公司、宁波卡酷动画制作有限公司、宁波民和影视动画股份有限公司、象山影视城等影视机构已在着手开展影视人才培训,充实人才智库。宁波音乐企业中,像海伦钢琴、大丰实业和音王音响均在各自领域内发展较好,却没有拓展产业链,涉足专业人才培养。音乐企业身处市场之中,对产业当前的状况和人才需求比较了解,又具有实践操作经验,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应该通过政策或其他方式鼓励音乐企业举办培训活动,或与高校联手培训人才,共同推进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宁波音乐产业发展。

    六是进一步通过举办赛事发掘培育更多音乐人才。举办赛事是挖掘人才的常用方式之一。近年来,不少宁波本土音乐人才通过各类赛事出现在公众视野。宁波市音乐家协会自2010年至2019年连续举办的八届“我的城市我的歌”歌曲征集评选活动等,为发现和挖掘宁波本土音乐人才,推动本土原创音乐力量的集聚与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今后可以组织更多类似活动,挖掘词曲创作、编曲、演唱演奏,以及乐曲后期制作等各方面人才,同时建议将这些活动与相关人才培育政策结合,对从中涌现出来的优秀音乐人进行相应培训,为其提供创作及制作扶持,协助作品传播,为宁波音乐人才的不断涌现与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作者单位: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别让好习惯随“疫”而去

    

    

    王玉堂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好转,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正在加快恢复,但在疫情防控期间形成的戴口罩、少聚集、勤洗手、多通风、使公勺、用公筷、拒绝野味、行拱手礼、咳嗽遮口鼻、衣物常换洗等良好行为习惯,切不可随“疫”而去。

    “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健康的肌体得益于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有研究表明,影响健康的因素中有60%与生活方式和行为有关。疫情袭来,人们面对健康和生命威胁,不得不改变长期形成的一些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疫情持续好转,工作、生活逐渐恢复常态,疫情防控期间形成的好习惯,也应该坚持下来、传承下去,使之成为行为常态。

    俗话说,“积习难改,本性难移。”其实,当危及健康和生命的时候,任何习惯都可以改变。对现代人来讲,破除陈规、革除陋习,告别不文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明智的选择应该是主动适应现代社会节奏,躬身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不要让健康威胁倒逼行为习惯。这既是善待自己,也是保护他人,更是对社会负责。

    毛泽东同志说过:“天灾是一件坏事,但是它里头含有好的因素,你要是没有碰到那个坏事,你就学不到对付那个坏事的本领。”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无疑让很多人明白了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提高了“对付那个坏事的本领”。

    而如何从我做起、从日常生活点滴做起,除陋习、树新风、讲文明,把一些好做法、好习惯及时以法规、制度、公约等形式固定下来,使之成为人们的思想自觉、行为自觉,真正让文明引领风尚、让习惯成为自然、让行动护航健康,则是当下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