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播中的瑜伽教练。(张倩 摄) |
记者 徐展新 “本以为只是过个春节,没想到放了一个超长的‘寒假’!没有学员、没有业绩,越空闲,越焦虑。”这是宁波某健身机构教练卢鑫的无奈,也是整个运动消费市场近几个月遭遇的困境。 藩篱之内,新生事物却在茁壮生长。 暂离工作岗位1个月后,朋友给苦恼的卢鑫提了个醒——“不管出不出门,人都需要运动的,要不考虑搞搞‘云健身’,开拓一下客户资源?” 为此,习惯了在健身房“撸铁”的卢鑫尝试下载运动健身APP,购买摄像设备,学习简单的视频拍摄、剪辑技巧,在APP的社交页面上传健身视频并进行简单教学。闲暇时,卢鑫还在直播平台展示“健身餐”制作过程。 从事瑜伽教学工作15年的杨萍,也在疫情防控期间尝到了线上直播的“甜头”,50多次直播吸引近30万人次观看,建的三个直播授课群也全部爆满。 “线上授课的时长、内容基本和线下相同,但互动效果出乎意料。”杨萍发现,线上课程吸引了许多初次接触瑜伽的爱好者,会在课后询问各类问题,表达对瑜伽的喜爱、希望继续学下去的愿望。 疫情笼罩下,互联网成了健身机构打响品牌、吸引客户、招揽生意的新渠道。 记者注意到,疫情防控期间,宁波某健身房推出了“陪伴式”健身模式,通过社交媒体组建社群、制定方案、互相监督,收取一定费用,对“全勤”会员进行奖励。宁波某体育舞蹈教育平台开发线上课程,吸引教师入驻,让“宅家”的体育舞蹈爱好者释放压力、强健体魄。 3月21日启动的全市一人一技全民健身体育技能公益培训活动,也主攻线上“阵地”,联合甬派客户端推出健身项目在线直播。羽航体育、首发足球俱乐部、克凡跆拳道、“春晖”体育舞蹈等宁波知名体育品牌纷纷加入,佐证了“云健身”模式蕴含的市场潜力和社会价值。 另一方面,希望保持身材、追求健康生活的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平台采购健身器材,让健身产品的线上交易额陡增。京东大数据显示,仅春节期间,平台上跳绳、哑铃、拉力器、划船机、自营瑜伽垫的销售量就同比增长了56%、60%、109%、134%和150%。 兼具娱乐、健身两项功能的游戏设备更是成为电商“爆品”——除夕至正月初六,京东游戏机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200%,其中拥有多款健身体感游戏的设备“Switch”贡献了近一半的成交额。“价格涨得飞快,但商品依旧卖断货。这些健身体感游戏成了宅家时释放压力、宣泄情绪的出口。”无论“80”后的父母,还是“90”后的上班族,都有着类似的感受。 “线上平台大多有‘本地’频道,不少人在看视频、看直播后私信问我工作单位,希望在疫情过去后找我联系。哪怕只有10%的转化率,也比天天赋闲在家好多了。”试水“云健身”后,卢鑫重新燃起了信心。 疫情防控期间,杨萍和十多位“小伙伴”一起开展健身直播课程,吸引近500万人次关注。庞大流量的聚集,意味着满满的商机。“接下来,我们还会继续加强线上直播!”杨萍说,她对健身直播的美好未来充满了期待。 冬去春来,宁波的体育场馆将在严控疫情风险的前提下陆续开放,加大优惠力度、发放消费券、延长开放时间、增加活动频次等惠民举措也蓄势待发。线上线下“比翼齐飞”的运动消费市场,正在迎接“新生”。 随着物质条件的日益富足,人们愈发重视自身健康,希望通过科学运动来强健体魄、抵御病灾。此次疫情绊住了外出运动的脚步,却让更多教练投身“云健身”,让运动相关产品的线上销售井喷。这不是特殊时期的昙花一现,而是运动消费市场持续扩大、加速升级的信号。 发展新形态的运动消费,宁波有基础、有需求、也有未来空间。 统计显示,宁波健身器材制造和运动防护用具制造产业的年产值超过44亿元。去年,宁波网络零售额超过1900亿元,同比增幅达20.1%。当前,宁波已经吹响了做大做强重点领域新兴产业的“号角”,提出在健康服务、健身产品等领域聚焦发力,发展好医疗健康产业,对宁波运动消费市场而言,这无疑是一大重要利好。 有志于在运动消费市场大展身手的甬上弄潮儿们不妨抓住机会,放手一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