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4月14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农民画,为乡村文化振兴扛起大旗


朱碧云农民画工作室文创产品。(受访者供图)

澥浦农民画合作社负责人蒋勇展示游客体验农民画时创作的作品。
(崔小明 摄)

朱碧云(左二)在农民画公益课堂上辅导学员。(受访者供图)

朱碧云抗疫作品《听,春天的风儿吹过》。
(朱碧云农民画工作室供图)

制图 金雅男

    

    

    这些天,镇海区澥浦镇正在筹备一场农民画展。这场展览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主题,将于4月18日在天一阁博物馆举办。

    据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不完全统计,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宁波的农民画艺术家和爱好者宅家抗疫,创作了上千幅作品,赞美一线抗疫英雄、宣传普及防疫知识。其热烈奔放、质朴粗犷的风格让人耳目一新。

    宁波农民画,这个有着悠久历史、散发着乡土气息的独特艺术门类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

    

    历史悠久 明清时期已经广为流传

    

    

    

    农民画源于民间丹青绘画,明清时期已在宁波地区广为流传。早期的农民画以神仙人物、梅兰竹菊、凤凰牡丹、虫鱼鸟兽等为题材,主要绘制在农村的墙头、屋檐、灶头、大门等处。如今,在镇海区澥浦镇的一些农村老宅里仍能找到不少这类绘画作品。但宁波农民画作为一个艺术门类被叫响,主要应该归功于农民画家高妙兰。高妙兰出生于1901年,是象山县东陈乡王家兰村人,自幼随母亲、嫂子学习女红,靠剪纸绣花度日。新中国成立后,她开始画画。1956年,她把自己的一件作品寄往北京献给毛主席。毛主席指示有关部门把她的作品转赠给国家博物馆,并给她回信,亲切地称她为“农民画家”。高妙兰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她的画作生动有趣,形象优美逼真,构图极富装饰性,色彩艳丽鲜明,充满对生活和劳动的热爱,潘天寿称她是“中国农民画里程碑式的人物”。受高妙兰影响,宁波农民画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遍地开花,流布广泛。这一时期的农民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除了传统题材,更多反映时代变迁、描绘生活生产、宣传时事政治,比如《大炼钢铁》《我们有了电》《拖拉机耕田》《农业学大寨》《精选早稻好良种》等,具有深深的时代烙印。

    改革开放后,宁波农民画从宣传画逐渐走向欣赏性民间绘画,各地农民画得到长足发展。奉化、慈溪等地也出现了一批农民画爱好者,其中不乏田间劳作的农民、摇橹撒网的渔民。他们经常把海上的美景、丰收的喜悦用画笔记录下来。1988年,奉化、慈溪分别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全国现代民间画画乡”。在镇海文化馆工作的王复才、王正均、毛炳全等全面梳理农民画的历史、内涵和技法,培养了一批扎根农村的民间创作队伍。澥浦农民画在镇海籍著名画家华三川的帮助下,声名远播,涌现出金仙、谢秉君等优秀农民画家。

    但从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市场经济浪潮席卷全国,农民画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自此沉寂了30余年。

    

    找回乡愁 沉寂30余年后逐渐回归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很多人开始追寻记忆中的乡愁,“冬眠”的传统文化不断被“唤醒”。在各地党委政府和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下,农民画逐渐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

    澥浦镇党委政府决定把振兴农民画当作乡村文化振兴的抓手,四处寻找农民画的传承人。最后,他们找到了45岁的高妮娥,她当时在一家工厂当仓库保管员。有了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高妮娥已经成为澥浦农民画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高妙兰去世后,她的嫡传弟子顾圣亚扛起了象山农民画传承的大旗。奉化农民画则形成了以国家一级美术师胡永法及其女儿胡玲玲等

    

    人为代表的农民画家队伍。慈溪农民画形成了余海君、朱碧云领衔的创作队伍。

    为了让农民画传承发展有场地、有阵地,2019年年底,镇海区澥浦镇斥资20多万元,在郑氏十七房景区建成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的澥浦农民画美术馆。到美术馆参观的游客,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免费体验农民画的创作。澥浦镇还在澥浦小学、澥浦中学、十七房村、汇源社区、十七房景区等地开设了澥浦农民画创作传承基地。

    2017年,象山县成立高妙兰农民画院,总投资90余万元,由高妙兰成就展示室、生活馆、画院培训室及农民画展馆等组成。慈溪市美协农民画艺委会主任朱碧云在横河文化中心设立农民画工作室,从2018年起,每周四下午举办公益培训。

    在艺术工作者的努力下,宁波农民画近年来诞生了一批精品力作。2018年年底,澥浦镇在浙江省美术馆举办了农民画专场展览,展出的100幅作品,都出自当地农民、渔民之手,这是宁波农民画首次在省美术馆专题展出。2017年,象山县周万能的农民画作品《欢乐中国年》和顾圣亚的农民画作品《收获的季节》分别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展“综合画种·动漫展”和“壮丽70年·阔步新时代”全国农民画创作展。2017年,慈溪农民画家余海君创作的《24节气宁波篇》、朱碧云创作的《谁道茶香不醉人》入选中国文联主办的“中国精神·中国梦”全国农民画创作展。

    

    植根沃土 扛起乡村文化振兴大旗

    

    

    

    今年是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很多专家认为,乡村文化振兴,农民画大有可为。

    农民画源于农民的生产生活,是植根农村文化沃土的绘画艺术。千百年来代代相传,早已成为农民群众的情感纽带和精神寄托。因为进入门槛比较低,上至耄耋老人,下至7岁孩童,都可以拿起画笔挥毫添彩。农民画不再让广大农民觉得绘画艺术遥不可及。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悄然改变,其艺术风格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还有了“东方毕加索”的美誉。慈溪朱碧云农民画工作室公益培训班开班时,名额常常被“秒光”,参加的人既有机关干部,也有企事业单位员工,还有种粮大户。

    振兴农民画,对于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有重要意义。澥浦镇的农民画传承基地每周举办一次农民画创作活动,每期都有几十人参与。很多人逐渐喜欢上了农民画,远离了酒桌、牌局。大家你赶我超,比谁画得好、画得多。农民画大多描绘农民生产生活的场景,比如打场晒粮、赶牛耕田、渔区趣事,既源于生活,又将生活艺术化,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澥浦镇一名老信访户自从喜欢上农民画后,经常参加村委会组织的农民画培训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与镇政府、村委会的干部有了深入接触,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最终化解了他心中多年的疙瘩。

    大力发展农民画,有望带动农民致富、产业兴村。澥浦镇成立了农民画合作社,致力于澥浦农民画衍生产品的开发、销售。据合作社负责人蒋勇介绍,他们开发的抱枕、围巾、雨伞等50余种乡村艺术文创产品,曾获得宁波市十佳文创产品案例奖。一双从网上买来的普通布鞋,经村民们手工绘上农民画后,身价陡增。澥浦农民画合作社多次参加义乌文博会,其文创产品深受欢迎。慈溪朱碧云农民画工作室尝试开发了书签、环保袋、马克杯等,受到广泛赞誉。象山县的农民画骨干经常被请到景区,现场展示农民画绘画技巧或者指导游客画农民画,既普及推广了农民画,又为景区集聚了人气。

    

    

    突破瓶颈 确保有序传承广泛普及

    

    

    

    宁波农民画虽然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但要全面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长期以来,很多人一直用“傲慢”和“偏见”的眼光看农民画,有的认为“土”,有的认为“俗”,还有的认为艺术水准不高,搞农民画创作降低了自己艺术家的“身份”。很多专业画画的人不愿意从事农民画创作,导致农民画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缺少创作骨干和领军人物。奉化农民画传承人胡玲玲说,近年来,她一直在物色传承人,前后也带过几个有绘画基础的徒弟,但没有一个坚持下去,有的觉得太辛苦,有的觉得没前途。所以要借乡村文化振兴的契机,破除陈旧观念,拓宽农民画进入各级各类展览和评奖的渠道,搭建平台,给农民画展示展览的机会,让从业者有发展前景。

    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农民画发展天壤之别。澥浦镇党委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进行扶持,使农民画断代30年后重新恢复生机和活力。经过10年努力,该镇农民画有人才、有队伍、有阵地、有产业,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有的地方部门领导换了后,不能持续扶持,农民画不受重视,缺资金、缺平台,几个传承人势单力孤,创作队伍日渐萎缩。为此,有关部门要将农民画的振兴纳入乡村文化振兴的总体规划,出台政策、安排专项资金,确保农民画有序传承、广泛普及。

    在推动农民画走市场化道路的同时,还需大力培养创意营销人才。绚烂多姿的农民画如何与现代创意相结合,让衍生产品更具吸引力,是各地都在积极探索的课题。有的农民画传承人既要创作、推广、普及,又要进行文创产品研发、销售、管理,不堪重负。业内人士呼吁,应推广澥浦镇的做法,将创作、普及视作公益文化事业,由传承人和传承基地负责,文创产品开发销售由市场主体——农民画合作社负责。农民画既要拥抱“市长”,又要拥抱“市场”,只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出一条阳光大道。

    

    全国数十个农民画之乡 争妍斗艳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除宁波外,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陕西宜君、南京六合、安徽萧县、西安鄠邑、江西永丰、延安安塞、江苏邳县(邳州)、上海金山等数十个农民画之乡。

    分散在全国各地农村、牧区、渔岛、社区的数十个农民画之乡,以自己的方式记录着最广大群众对时代的感受。农民画在创作手法上,依靠农民独创的绘画语言,讲情不讲理,构图不受空间和时间的束缚,色彩不受自然真实的局限,形体不受常规比例的制约,大胆地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形成了虚中见实、土中见雅、拙中见美、乡土气息浓郁的风格。

    (崔小明 整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