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泽军 40年前的那个初夏,一天下午,我从部队回家探亲。刚进家门,餐桌上一张崭新的4开4版《宁波报》映入眼帘,内心不由得一阵惊喜。母亲告诉我,这是在报社工作的邻家叶叔叔刚刚送来的。我放下行李,迫不及待捧起报纸,一目十行阅读起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宁波报》,内心充满了喜悦。呵,我们宁波终于又有了自己的报纸!20世纪70年代初期,儿时的我在街头报刊栏看到过纸质粗糙的《宁波大众》。后来《宁波大众》停刊,八年了,宁波没有自己的报纸。那时,日常看到的只有《浙江日报》或者上海的《解放日报》。在这些用今天的话说是“高大上”的报刊中,想看到宁波本地“透骨新鲜”的新闻,并不容易。那个夏日第一次看到《宁波报》的兴奋与亲切感,终生难忘。 年轻时在宁波服役,部队营区周围生长着群众栽种的杨梅树,每年夏至前后,粒粒正圆的殷红杨梅鲜艳欲滴。指战员严守铁纪,秋毫无犯。我被战友们的精神所感动,在1982年6月,给《宁波报》写了标题为《满山杨梅红熟时》的报道,这是我第一次给宁波日报投稿。几天后,《宁波报》在第三版刊登了我的稿件,并加了“编者按”,称我和战友们的表现,如同当年解放军解放锦州时,路过苹果园不吃老百姓一只苹果一样,体现了新时期人民解放军高尚的情怀和艰苦奋斗的革命本色。令人欣喜的是,没多久,《宁波报》在庆祝八一建军节发表的社论中,援引了我所写的报道内容,对战友们的表现再次给予高度评价。就是从那时起,我与宁波日报结下了数十年的缘分。 20世纪80年代初,那是一个知识“饥荒”的年代,国家刚刚经历了十年动乱,教育资源稀缺,学习途径又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了社会培养高等教育人才的重要手段,这也是那个特殊时期最符合个性化学习的方式。当年,我妻子也参加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哲学专业考试的全省十几万名自考生中,成绩名列第一,被誉为自考“女状元”。宁波日报闻讯派资深报人朱梅华老师等赴我妻子所在的部队采访。我妻子所在的部队地处半山区,距市区来回路途遥远,且多为沙土路。在那个交通远没今天发达,没有私家车的年代,朱梅华老师一路风尘仆仆,个中辛苦可想而知。朱梅华老师在我妻子简陋的集体宿舍里,面对面采访。临近中午,我妻子请朱梅华老师一行到食堂就餐,被婉言谢绝。透过朱梅华老师任劳任怨、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让我看到了宁报人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感受到了宁报人对党的新闻事业无比忠诚。 几十年来,在与宁报人的接触中,我还深切体验到了宁报人敢于担当的精神。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在工作中了解到本市一家企业为节省成本,对职工实行裁员,而且说裁就裁,想裁谁就裁谁,我对此现象指名道姓写了一篇批评报道。我在报道中指出,在特定情况下,企业可以经相应程序裁减人员,但应当提前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意见。裁员应依法公开,职工有权了解真实情况。报道在宁波日报发表后,这家企业业主纠集数人到我单位,嚷嚷着报道损害了其商誉,要求赔偿,还要去报社讨说法等。我单位理所当然回绝了那些无理要求。但那番折腾多少给我在精神上带来一定压力。在我就此与栏目编辑老师沟通时,编辑老师在再次确认报道属实后,明确表示,新闻舆论监督就是针对社会上某些组织或个人的违法、违纪、违背民意的不良现象及行为,通过报道进行曝光和揭露,抨击时弊、抑恶扬善。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编辑老师勉励我放下思想包袱,继续写出更多更好的批评性稿件。或许,那位编辑老师对当年这件“小事”已经忘却,但我对她昔日那份担当、那份弥足珍贵的支持,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今年年初,受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政府有关部门为避免人员集中可能引发输入性和聚集性疫情,作出今年清明期间暂停有关祭扫活动的决定。我为此向宁波日报写了一篇评论稿,宁波日报在3月21日第一版《甬城晨笔》栏目中予以刊登。细读之下,经过编辑老师精雕细琢,这篇一事一议、理从事出的评论稿,标题更加新颖,立意更高,更具针对性,语句也更加自然顺畅。但我至今不知是哪位编辑老师帮我修改的。这些年,我有约500篇稿件被宁波日报刊用,涵盖新闻报道、时事评论、法制宣传和散文诗歌等,20余次被评为年度优秀或积极通讯员。纸墨飘香中,确有我的努力,但更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耐得住寂寞、有着甘为他人作嫁衣精神的宁波日报编辑老师们的艰辛奉献。正是编辑老师幕后默默无闻的付出,使得如我这样没有经过一天新闻专业培训的通讯员,也能源源不断把文字变成铅字。这一点,作者知道,但广大读者未必知道。亲近宁波日报近40年,有多少宁报编辑、记者等老师于风霜雨雪、历程曲折中雪染双鬓,衣带渐宽。他们把知识和心血,无私地倾注在通讯员稿件上,体现出的是一种蜡烛精神:为了照亮别人而燃烧自己,只要还能燃烧,就决不吝惜自己的光焰。 时光流逝,四季更迭。值此《宁波日报》复刊40周年之际,谨向《宁波日报》致敬!向所有宁报老师致敬! 如果宁波日报曾经感动过您、影响过您,如果您的一段人生轨迹曾经被宁波日报记录,或者您与宁波日报有过特殊的感情与联系,请您拿起笔来,讲述“我与宁波日报”的故事。纸质来稿请寄至“宁波市宁东路901号宁波日报报网总编室”,邮编:315042。电子版来稿请发至nbrbzbs@s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