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4月16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热血担当 护佑生命

    

    

    

    记者 王佳

    

    荆楚春已至,暖阳慰人心。

    当第一时间获知被按下暂停键的武汉“重启”,董绉绉感到温暖和欣慰。

    在武汉战“疫”一线,担任宁波市援助湖北抗击新冠肺炎紧急医疗队临时党委委员、病区科主任的董绉绉,带领130名医疗队队员成建制接管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一重症病区。

    在48个日日夜夜里,他和战友们就是在这里夜以继日地与死神较量着。

    紧急改造病区

    悬壶入荆楚,白衣为战袍。

    2月8日,负责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东部院区重症医学科的董绉绉收到医院成立援鄂医疗队的消息,想都没想就报名了。“我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党员。去病人最需要的地方,就是我们最初的誓言。”

    初到武汉,正是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时。2月10日凌晨,宁波市援鄂医疗队到达驻地,董绉绉连夜忙碌,接收分三批到达的队员行李,确保防护物资和医疗设备齐整,并动手安装。

    尽管已经有所准备,但当日,医疗队就遇到了棘手的事——病区虽然经过一定改造,却仍不符合“三区两通道”的基本要求。一直到晚上,董绉绉还在忙着协调解决。

    仅有硬件改造远远不够,董绉绉同时对防护措施、诊治流程加以完善。病区于2月11日凌晨如期开放,接诊患者没延误一分一秒。此时的他,已48小时没合过眼。

    “准备工作细致充分,才能为收治患者托底。”病区的如厕处是蹲坑,对严重缺氧的重症患者而言,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董绉绉敏锐地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但在“战时”状态,人手紧缺,设施一时无法改进,他提出增配马桶支架,规定重症患者必须在床旁吸氧下如厕。

    时间就是生命。在董绉绉的带头坚持下,病区“污染区”24小时有医生值守,每班次都有能熟练使用呼吸机的医生在岗,以应对突发状况。

    挺过艰难时刻

    最艰难的时刻,对于董绉绉来说,是第一个星期,当时频频的“遭遇战”给白衣战士们的体力和意志带来巨大考验。

    48张床位,病区开放后的第一个24小时便收治了37名患者,6个小时后,床位满员且全是重症及危重症患者。

    医护人员处于满负荷战斗状态,人员还需要磨合,各类复杂的设备也需要调试对接,挑战接踵而至。而刚入院的患者,情绪大多恐惧、焦虑,病区气氛凝重。

    “稳住阵脚,不是仅靠几句鼓舞人心的话就能做到。”董绉绉和队员们着力研究解决方案,明确分组诊疗和组长负责制,强化包括三级查房制度在内的所有核心医疗制度,确保整个团队的高效运转。

    “我们多一些办法,患者就多一分希望。”董绉绉带领医疗专家组,集智攻关疑难重症,建立完善“因人定案”“对症用药”“个性治疗”等精准施治方案。

    抗疫战场上,中医药治疗全程参与,一批新疗法、新技术进入临床,“全程化”疏导、“个性化”配餐、“亲情化”护理等治疗方案付诸实施,为患者打开康复之门。

    2月23日,病区首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愈出院,提振了众人的信心。

    不放弃每一个生命

    从医17年,一直在重症室工作,董绉绉深刻理解守望生命的含义。

    48个日夜,收治了86名重症、危重症患者。每一名患者的病情、病史,董绉绉都熟记于心。

    94岁的周奶奶,是病区收治的整个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年龄最大的患者。

    救治周奶奶,是一场与病魔较量的激烈战斗。新冠肺炎、心衰、高血压……老人身患多种疾病,且已年过九旬,救治期间出现多次险情。董绉绉和队友始终没有放弃,对症施治,并量身制定更加精细化的营养支持方案。在团队的精心救治和照顾下,3天后,周奶奶就能够自主进食,体温正常,20多天后,周奶奶无需吸氧,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达到出院标准。

    病区一名85岁的老年患者,因有亲人被感染,内心缺乏安全感。每次查房,董绉绉都要特意跟老人多聊几句,还交代队友“多给老人说些宽心话”。

    一些高龄患者表达困难,董绉绉和队友就把常用的查房词汇制作成通俗易懂的“趣味沟通卡”,让彼此的沟通更加顺畅。

    ……

    在病区患者中,60岁以上老人占七成多,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转归为治愈的超过88%。

    “面对疫情,逆流而上,是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天职,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董绉绉说,在武汉战斗的日子,将是他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

    

    国家有难,党有召唤,我必赴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冲锋在前是我的责任和担当。齐耳的短发、脸上一条条被口罩挤压的勒痕和粗糙泛红的双手,是我们奋斗的痕迹。只有奉献的青春才更能彰显无穷的青春力量,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无悔的青春回忆。

    北仑区人民医院门诊护理主管、护师 赵李艳

    2003年“非典”肆虐时,我正在读高三,当时看到白衣天使上战场,热血澎湃;工作后,总能听说医护人员冲在一线的故事,对他们佩服不已。在这场战“疫”中,我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就是不忘自己的初心、致敬那些用行动诠释这份职业意义的前辈们。

    慈溪市人民医院医疗健康集团护士长、副主任护师 孙益青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