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4月23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目标

兴业富民 提质增效

——宁波吹响“4566”乡村产业振兴集结号

稻谷收割。

◀乡村产业招商项目签约现场。

◀慈溪正大蛋业自动化生产线。


本版图片由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记者 孙吉晶 通讯员 康庄严 卢修龙

    

    东方风来满三江,四明大地尽朝晖。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浙江、宁波考察时强调,要抓紧抓实农业、畜牧业生产,确保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货足价稳,确保农民的“钱袋子”富足殷实。

    为进一步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市委、市政府近日正式印发《高质量推进“45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要做实4个绿色基础产业,做精5个特色优势产业,做强6个现代加工流通产业,做深6个新型融合产业,全面吹响乡村产业振兴集结号。

    

    

    发挥农业基本盘和“三农”压舱石作用 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排在首位的“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2019年以来,我市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乡村振兴发展势头强劲,在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中获得优异成绩。宁波市乡村振兴战略要继续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就要在乡村产业振兴上闯出新路、作出表率。当前关键要回答好以下三个问题:

    一、后疫情时期,农业稳产保供、提质增效的文章如何做实,作为经济社会“压舱石”和“战略后院”的地位如何进一步加强?

    二、今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乡村产业如何交出高分答卷?

    三、面向“十四五”,我市乡村产业发展要继续走在全国全省前列,争当城乡融合先行者和乡村振兴排头兵,我市的短板在哪里?优势在哪里?工作载体和抓手是什么?

    围绕以上三个问题,市委、市政府深入进行调查研究,专门就乡村产业发展多次进行专题研讨,近日出台了《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指出,要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创新链、完善服务链,更好发挥农业基本盘和“三农”压舱石作用,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专家表示,《行动方案》充分体现中央和省委的总体要求,在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支持等方面充分衔接,相互对应。“《行动方案》紧扣我市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五年规划,明确了‘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提出的政策举措都有较强的操作性。”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21个重点产业

    高质量培育“4566”乡村产业

    

    

    

    

    在《行动方案》中,我市乡村产业发展主要突出“兴业富民”和“提质增效”两个导向。按照“产、加、销、消”产业链全闭环的要求,将宁波乡村产业分为四大类21个产业,即“4566”乡村产业:“4”就是做实粮食、蔬菜、畜牧、渔业4个绿色基础产业,“5”就是做精现代种业、精品果业、茶产业、花卉竹木、中药材5个特色优势产业,第一个“6”就是做强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主食加工、出口加工、商贸流通6个现代加工流通产业,第二个“6”就是做深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文体康养业、乡土特色产业、乡村能源环保产业、乡村数字产业、乡村现代化服务业6个新型融合产业。具体来说,就是围绕“做实”“做精”“做强”“做深”八个字,聚焦四大类21个重点产业: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面积、提产量、增效益。到2025年,建成100个粮食绿色高产示范基地、100个优质稻米示范基地,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165万亩以上,年产量稳定在65万吨左右。

    保障蔬菜有效供给。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优化生产布局,丰富产品种类,提高生产能力。到2025年,建成100个放心蔬菜保供基地,蔬菜播种面积保持在120万亩以上,年产量稳定在220万吨左右。

    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坚持以标准化、绿色化、循环化、规模化、数字化、基地化为引领,加快建设大型现代化生猪养殖场,统筹推进家禽、奶牛产业提档升级,加强地方品种资源保护和利用。到2025年,新建5个年出栏10万头的标杆性猪场、10个年出栏万头的标准化猪场,生猪自给率在70%以上。

    加快渔业转型升级。实施渔场修复振兴行动,优化捕捞产品结构,加快发展远洋渔业。实施“蓝色渔仓”建设工程,加快名优特色水产品养殖基地建设,提升水产品产出能力。到2025年,水产品年产量稳定在100万吨左右。

    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加快种业强市建设,发展“甬优”系列杂交水稻、瓜果蔬菜、畜禽水产和花卉苗木等优势种业,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企业。到2025年,培育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种业集团5家,种业年产值达到60亿元。

    培育高端精品果业。提升余慈杨梅、奉化水蜜桃、象山柑橘、宁海白枇杷、地产葡萄等区域优势水果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发展猕猴桃、香榧、樱桃、蓝莓、西瓜、甜瓜等精品果业,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到2025年,建成50个高标准绿色精品果园,水果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年产值达到50亿元。

    发展高效茶产业。加快茶产业“机器换人”和多茶类开发,建设针形茶、条形茶、蟠曲茶、扁形茶四大茶产区,打造彩色茶叶先行示范区和茶叶出口的重要港埠。到2025年,建成彩色茶园综合体10个,茶园面积稳定在20万亩,产值达到15亿元。

    提升花卉竹木产业。推进四明山红枫樱花、三十六湾五针松、慈城微型盆景、北仑杜鹃、西坞茶花等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到2025年,建成现代花卉高效栽培示范园区5个,花卉竹木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00亿元。

    传承发展中药材产业。建设浙贝母、麦冬、红豆杉、铁皮石斛、西红花、山黄精、玉竹、金线莲、三叶青等特色中药材基地,发展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剂和中药保健品及相关产业。到202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年产值达到10亿元。

    壮大农产品初加工。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加强农产品初加工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加工中心。引导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建设一批专业村镇。

    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关键技术升级与集成应用,建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发展海洋生物制品和生物医药产业。到2025年,建成农产品集中加工示范园区10个,培育年产值50亿元以上的全国农产品精深加工百强企业1家、10亿元以上的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家。

    发展综合利用加工。加快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开展副产物综合利用加工,推进“生产-加工-产品-资源”循环发展。到2025年,培育形成副产物综合利用典型模式30个。

    提升主食加工。推广中央厨房发展模式,研制一批安全、营养、

    

    方便的多元化主食产品,开发一批功能性及特殊人群膳食相关产品,培育一批主食加工产业集群。到2025年,培育全国主食加工示范企业10家。

    扩大农产品出口加工。提升优势出口农产品加工水平,支持农业企业“走出去”融入全球农产品供应链。到2025年,建成省级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8个,培育年出口额1000万美元的农业龙头企业40家,农副产品出口额达到200亿元。

    优化乡村商贸流通。健全乡村商品市场、专业市场、服务市场体系,建设一批乡村大型超市和特色街区。完善农村物流骨干网络和配送体系,推进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综合体系建设,实施“邮政在乡”、升级“快递下乡”。到2025年,建成农村物流服务网点2300个。

    拓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开展“春观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农趣”活动,实施“民宿+”工程,打造一批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乡村休闲旅游“打卡地”。到2025年,培育省级旅游风情小镇10个、休闲乡村15个、农家乐集聚村18个,建成省等级民宿130家,乡村休闲旅游年接待游客达到9000万人次。

    加快发展乡村文体康养业。挖掘河姆渡稻作等农业文化,建设农业农村文化博物馆,实现建制村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创新乡村康养新产品、新模式,打造一批乡村康养特色村。推动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传统运动赛事入乡进村,培育6个省级运动休闲小镇。

    做精乡土特色产业。加强传统工艺保护与传承,支持传统工艺振兴,开发一批兼具宁波特色和创意的传统手工产品。实施农家传统特色小吃振兴计划,培育50家有影响的农家传统特色小吃制作主体,打造10个农家传统特色小吃园区(街区)。

    加快发展能源环保产业。挖掘利用生物质能,因地制宜发展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乡村资源回收和循环经济,开发垃圾分类、污染处理装备,推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作物秸秆、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地膜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在98%以上。

    壮大乡村数字产业。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打造宁波数字乡村大脑,拓展智慧农业、信任农业、可视农业等业态,推进“5G+”乡村产业、乡村治理、民生服务融合发展。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创建,推广农社对接、网络直销等新模式。到2025年,创建数字乡村融合发展示范点100个、电子商务专业村200个。

    健全乡村现代化服务业。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业,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养老托幼、环境卫生、婚丧礼仪、修理装饰等生活性服务,推动农村生活服务业提质升级。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到2025年,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000家。

    

    十大专项行动

    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平台构建行动。建设以10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为重点的生产加工平台,以10个城郊美丽乡村综合体和30条乡村振兴示范带为重点的融合发展平台,以普惠金融和农信担保为重点的金融服务平台,以电商进村和电商服务企业为重点的电商平台,以“两进两回”(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为重点的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平台。

    主体培育行动。开展创业创新,实施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推进现代农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推动农民合作社提质增效,加快农业企业转型升级。到2025年,培育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400家、示范性农民合作社200家、农业龙头企业350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00家,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25万人。

    品牌振兴行动。实施农业品牌体系建设“11122”工程,即打造1个市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0个特色农产品产业区域公用品牌、10个县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0个知名农业企业品牌、2000个绿色优质农产品主体品牌。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快农安信用体系建设,全面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

    绿色发展行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创建,广泛应用种养结合等绿色种养技术,推动乡村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管控,做好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理,全面推行农药购买实名制、化肥使用定额制,加大近海岸滩涂养殖环境防治力度。

    科技创新行动。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完善技术创新推广机制。实施“泛3315计划”,加快引进现代农业发展紧缺急需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团队。搭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加大应对动植物重大疫病和气象灾害技术研究,提升农业防灾减灾科技应用水平。

    基础提升行动。建成高标准农田226万亩,农田旱涝保收面积占基本农田面积的80%,设施农业面积达到55万亩。完成海塘提标改造建设100公里以上、干堤加固60公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0座。打造宁波区域特色的智慧农业云平台,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到100%,农村5G网络基本覆盖乡镇和重点建制村。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开放合作行动。扩大农业对外合作,建设农业对外合作交流基地,支持农业企业参加各类境外展会。深化对台农业交流,巩固提升与中东欧、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合作,鼓励农业企业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加大乡村产业招商引资,引进培育一批国内一流的现代农业企业总部。

    资本赋能行动。市财政统筹安排乡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培育乡村产业振兴示范带、农产品集中加工示范园区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制定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分阶段逐步提高用于农业农村的投入比例。组建市级农业农村投资平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产业发展。加快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落实小微企业融资优惠政策。推动抵押融资,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

    用地保障行动。合理确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比例,新编县乡国土空间规划保障一定比例的计划指标用于乡村产业发展,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计划指标支持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盘活闲置集体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简化设施农业用地备案手续,设施农业用地可以使用耕地。

    改革集成行动。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推行农业“标准地”改革。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激活利用,有序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构建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加快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深化“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加快“最多跑一次”改革向乡村延伸。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