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4月28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殷湾渔火

    

    

    四明田文

    

    时光倒流百年,夜幕降临,烟波浩渺的东钱湖畔,渔家村舍透窗之灯,停泊渔船挂桅之灯,湖畔妇女织网之灯,星星点点,构成了东钱湖十景之一的“殷湾渔火”。

    殷湾是一个背山面湖的半岛,村民的房屋建在临湖的狭长地带上,不少人家庭院外就是碧波荡漾的湖水。

    据史料记载,早在唐朝时,始祖应彪在鄮县翁洲安家,到了宋代,应彪十五世孙自吕国卜居东钱湖应家湾。“殷”本为“应”,后人修史或笔误为“殷”,或因“殷”有殷实富足之义,故名“殷湾”。此地的另一大姓郑氏,祖先于唐时从河南荥阳迁徙至陈州,后隐居杭州。北宋元符年间,郑清之(南宋宰相)的曾祖郑毂,官为鄞县助教,他在鄞县“大池头”筑宅而居,庭园内有一棵槐树,郑宅为此又称“槐堂”。后来,郑氏一脉在东钱湖殷湾定居。由此可以推论,在800年至1000年之前,殷湾就有人居住了。

    有水必有鱼,有鱼必有渔民。东钱湖周边世代居住着渔民。而且,东钱湖最早还是通海的。从唐宋时起,就有殷湾人出海捕捞作业的记载。他们驾“大对船”外海作业,每年中秋时节,渔民祭神鸣炮,三百余艘“大对船”浩浩荡荡驶向镇海口,集中于沈家门,然后扬帆远海,历时8个月,至次年三月满载而归。其他时节,渔民们大都在近海作业,或者划着小木船湖内捕捞,用游丝网捕获湖鱼湖虾。

    “大对船”是明朝永乐年间由东钱湖人发明的,即用两条船拉开一顶大网捕鱼。后来,各地渔民纷纷仿效,“对船”捕鱼风靡各地。

    东钱湖镇文化研究会会长戴良维认为,东钱湖“对船”,有的留在舟山,有的出入湖海。出入湖海的船,途经莫枝堰,过中塘河,在宁波九眼碶下甬江,出镇海,直奔舟山渔场。东钱湖“对船”最多时,有500多对。

    每年中秋时节,东钱湖千帆竞发,次年三月捕捞回来,“大对船”停靠在家门口,夜间,渔民在船头高挂一盏桅灯。此时,灯火星星点点连成一片,景色十分迷人。

    “燃竹初红落照余,轻舟系处且停渔。杏花坛外烟拖淡,枫叶村前影透疏。常爱日临争暖酒,不愁星映待烹鱼。游丝大网分争利,数姓殷湾卜宅居。”这是清代忻恕在《殷湾渔火》中描述的景象。

    戴良维分析,殷湾渔火最盛于南宋,其时宁波经济文化相对较繁荣,东钱湖上官员往来较多。从下水、韩岭至莫枝、宁波有航船通行。陶公岛与殷湾村之间,有一条狭窄的航船通行水道。每当夜航船驶过湖面,船灯隐约可见,犹如流动的星星。

    “水阔烟深望渺然,霎时渔火满前川;客舟过处添愁思,疑是寒山寺外眠。”清代忻宇春将殷湾村与姑苏城外的寒山寺相比较,诗中透露出淡淡忧愁与浓浓思乡之情。

    自唐宋以来,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上世纪50年代,殷湾渔火一直在东钱湖上闪闪烁烁,明明灭灭。

    “烟生晚饭几渔舟,有客相看倚画楼。枫叶芦花相掩映,斜风细雨半沉浮。鸥眠应怕余光逼,鱼戏还惊倒影流。明灭殷湾浑不定,云山夜夜助清幽。”清代忻鉴描绘的东钱湖渔舟晚泊景色何其美丽:炊烟升船,鸟宿芦苇,一湖清幽。

    上世纪50年代,有不少外地人来东钱湖谋生,他们以船为家,捕鱼为业。白天在湖上捕鱼捞虾,摸蛳螺,捉河蚌。晚上,挂上桅灯,在船头的小灶上生火做饭,延续了“烟生晚饭几渔舟”的诗意。后来,随着渔业队集体化,渔民洗脚上岸,殷湾渔火渐渐消失。

    殷湾村以渔火闻名,但村中并非都是干粗活的渔民,倒是出过不少官员名人。宋代宰相郑清之,航运先祖郑世彬,工商巨子项莲荪、孙祖荫、郑佩民,中国早期电影摄影师郑崇兰,都是从这个小村走出去的。

    岁月沧桑,百年过客。时光让这些人物都成为云烟,所幸村中留下了不少古代建筑。行走村中,一幢幢古民宅映入眼帘。30余条弄堂,有的以姓氏为名,如陈家弄、张家弄、盛家弄、孙一房、郑三房、七姓门等;有的以数字来称呼,如元六房、廿二房、三八房、廿四间等。

    众多古建筑中,“老廿四间”和“新廿四间”,最有名气。“老廿四间”是一处清早期建筑,又称“走马楼”,为硬山顶重檐两层楼房,院内设中、后两个天井,东、西各两间弄堂,南北两侧朝路面有大小两个墙门,地面全部铺石板。一个家族集聚而居,体现了儒家文化孝的理念。

    村中有名的古建筑还有文昌殿、三官殿。最为气派的要数万里里,弄堂宽3米,深60米,由三进房屋组成,每进20米深。第一进和第二进都是四间一弄,第三进为三间一弄。房屋为青砖木结构,阔檐巡,下铺红石板,墙门高大,整个建筑恢宏大气。

    村中最豪华的建筑当数已有400多年历史的郑氏宗祠。整座宗祠布局独特,为“九进十明堂”,堂内雕梁画栋,还有朱熹的题词:“槐里诗书门第,杏坛礼乐名家。”郑氏宗祠的正堂上悬挂着“庆袭槐堂”匾额,据记载,是宋理宗御笔赐给丞相郑清之的。现在的镀金大字,为殷湾郑氏后裔、已故甬上著名书法大家郑玉浦先生所书。

    宰相郑清之就在这忠义之门、书香之家成长。年少时便知书达理,聪慧过人。嘉泰二年,赴临安太学深造。嘉定十年,考取进士。嘉定十六年,任国子学录,其后又担任了皇子赵昕的教师。之后,赵昕做了皇帝,号理宗。绍定六年,郑清之任丞相。三年以后,因政敌排挤,郑清之被罢免回了老家。

    当年,这里官员聚居,民众富裕,有“陶公山一山,弗如殷家湾一湾”之说。

    近代,我国第一代电影摄影师郑崇兰,于1947年拍摄了进步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如果郑崇兰尚在,应该请他拍摄一部《殷湾渔火》。

    如今,东钱湖渔业队还在,已划归水上旅游公司。为推动乡村旅游,村中已开有几家临湖餐馆和临湖民宿。村支书孙爱萍说,月底将举办首届殷湾渔火文化节,重现“殷湾渔火”的诗意景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