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4月28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烟往事记旧人

——读张守仁《名作家记》

    

    

    

    

    

    

    袁恒雷            

    

    2019年初,张守仁历经三年写作完成《名作家记》,从接触过的上百位作家、编辑、文友中,选取了40余名作为代表予以记录梳理,回顾了40多年来他与这些名家的交往历程,“写下长达40多年的编辑忆旧,记下新时期黄金岁月中旗帜性刊物《十月》的风采,录下作家们的音容笑貌、情感历程、生活细节,不让它们湮灭于历史尘埃之中。”这本极具个性化的写人记事文集,堪比一部个人视角的改革开放40年来的文学简史,是研究相关作家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

    张守仁是个讲故事的高手。都说20世纪80年代是文学的黄金年代,在张守仁的记述中,处处可以感受到这一点,小到登门组稿约稿,大到一些文学会议的盛况,比如1985年中国作家协会在南京举办的中短篇小说及报告文学的颁奖会议,引发了“群英荟萃、记者云集、举城欢腾”的效果,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时代景象啊!

    本书记述的各个作家多有鲜明特点。比如倚马可待的张笑天,源于功夫在诗外;再比如生态文学的几位重要作家,苇岸、邓刚、郭雪波、徐刚、胡冬林等人,他们写作的领域不同——森林、沙漠、河流、大地等,他们的故事各具特色,但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大地的赤子,都以各自的方式热爱着这片土地。所以,在书中,作者多次强调,通过采访众多作家,他深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爱国。“所谓爱国,就是爱我们脚下的绿色土地,爱绿色土地上飘扬的五星红旗,爱红旗上空蓝天里掠过的一行白鹤,爱白鹤飞往的、远方黛黑的山岚,更爱锦绣河山上勤劳、实干的伟大人民。因此,我对那些以民为本,将自己命运和祖国命运紧密相连,在文学园地里辛勤笔耕,且给予我温暖、友情和支持的作家朋友们,永怀炽烈的感激之情。”

    张守仁的文章既是个人化的,又留有显著的时代印迹。他记述的许多轶事是鲜为人知的,譬如他和铁凝都擅长跳舞,并在南京笔会时斗过舞——再现了他们年轻时候的热情奔放;铁凝送他的赵州梨,因为他在地铁上贪恋读书,下站时慌乱中忘了拿,事后懊悔不已,又不敢告诉铁凝,怕辜负了人家的一番美意。作者运用倒叙、插叙、顺叙等多种写人记事手法,甚至动用说书人、小说技巧等多种艺术手段,使得文本趣味十足、故事性十足,诸多作家的形象在他的讲述中变得立体饱满起来。

    张守仁在记述这些往事的过程中,还配发了许多罕见的照片。如他在一本文史杂志上,看到一帧1993年11月冯牧和陈荒煤受中国作协委托专程去上海探望九十大寿的巴金的照片:三位作家笑容可掬,神态自若,是极为难得的作家群像;在讲述冰心故事时,配发了冰心一张精美的油画肖像——刊登于1989年第一期《十月》封二。两位世纪文学老人的图片非常珍贵,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是第一次看到。这些鲜见的照片,让本书具有了可贵的收藏价值。

    另外,笔者还注意到,虽然每篇文章是以一个作家为主题,但作家们显然不是孤立的,往往一个作家,跟着带出一群作家的相关轶事。比如在讲述徐迟时,很快引申出了汪曾祺、蔡希陶、冯牧等一大批作家的故事,这种以点带面的写法大大丰富了文本。同时,也正是因为张守仁在多次笔会采风时与作家们日夜相伴,与他们交流创作心得,才能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他对作家们的创作能力、创作特点非常熟悉,态度也非常诚恳。当杂志缺少某类好稿时,他会找准相应的作者寄赠样刊,并附上热情洋溢的约稿信。甚至他会登门拜访约稿,切实体现了对创作的尊重,作家们自然也乐于回馈这样的知遇之恩。编辑与作家之间,不仅仅是普通的编写关系,更成了挚友、诤友。同时,张守仁也见证了作家作品的不断诞生、生活境遇的不断改善。

    通过张守仁的行文,我们一起追忆了一段难忘的文学岁月。众位作家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后,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集体爆发,无数名篇佳作诞生。张守仁身处其中,全程参与、见证了其中的诸多大事小情,并通过本书,翔实记录了那个黄金年代。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