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图 张 悦 |
一、2019年工作回顾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对宁波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深入实施“六争攻坚”行动,突出稳企业、增动能、保平安,以深化“三服务”推动“六稳”措施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进展。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985亿元,增长6.8%,总量跃居全国城市第12位,居计划单列市第2位;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68.4亿元,增长6.4%;工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增长7%;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9170.3亿元,增长6.9%,出口额跻身全国城市第5位;实际利用外资23.6亿美元,增长19.7%;研发投入强度接近2.8%,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4.8%。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1个,总数居全国城市首位,市场主体突破100万户,成为国家“双创”示范城市。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升格为国家级展会,前湾新区获批建设,栎社机场三期工程建成投运,宁波舟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1.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753.5万标箱,分别保持全球第1和第3位。营商环境企业家满意度居全国前三。10个民生实事项目圆满完成,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64886元、36632元,分别增长7.9%和8.9%,收入比缩小到1.77:1,第10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一)狠抓稳增长,经济保持平稳运行 支持企业稳定发展。主动为企业减负活血帮困,全面落实增值税率下调、困难企业社会保险费返还等政策,全年为企业减负473.4亿元。实施融资畅通工程,普惠小微贷款增长28.1%,民营经济贷款比年初增加332亿元,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下降0.15个百分点。深入一线服务企业,全年为企业解决各类难题2万多个。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出台稳外贸“新十条”,实施“225”外贸双万亿行动,“订单+清单”监测预警系统上线企业13591家,出口信用保险政策覆盖面达到30.3%。跨境电商进口交易额增长42.6%。在第二届进博会上达成的意向采购额居全国交易团第5位。推进扩投资促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1%,交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2.5%、13.3%。实施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三年行动,启动改造提升132家,完成96家。商品销售总额增长11.9%,网络零售额增长20.1%。 (二)狠抓强产业,实体经济发展壮大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打造“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7.8%、8.7%。规上企业技术改造实现“三年全覆盖”,传统制造业水平指数位居全省第一。市场主体壮大升级,新增上市企业7家,入选全省首批“雄鹰行动”培育企业14家,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推动数字经济加快发展。举办首届世界数字经济大会,支持新一代人工智能、软件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加快5G应用和产业化,建成5G基站3000多个,软件业务收入增长25.1%,集成电路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7.7%。推动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6%。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均超过两万亿元,获批创建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海铁联运箱量增长34.5%,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1200万人次,快递业务量超过16亿件,入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首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5.4%,旅游总收入增长16.2%。推动农业经济提质增效。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2.6%。抓好生猪稳产保供,全年出栏87.4万头。高标准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获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三)狠抓增动能,发展活力不断激发 强化创新驱动。启动甬江科创大走廊建设。新引进产业技术研究院8个,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15家。攻克关键核心技术110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财政科技支出增长58.6%,技术交易额增长57.5%。新增各类人才21.9万人、全职院士8名,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城市前列。强化开放带动。16项工作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沪嘉甬铁路完成工可编制,金甬铁路、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一期全面开工。积极推动杭绍甬一体化、甬舟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17+1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举办第二届世界“宁波帮·帮宁波”发展大会,获批浙江自贸区宁波联动创新区,梅山保税港区实现整体封关,江浙沪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落地实施。实到内资1368亿元,引进境外世界500强投资项目8个。强化改革推动。所有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197个民生事项“一证通办”,99%的事项“跑零次”可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实现“最多90天”,企业注销便利化改革全国领先。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整治提升低效企业862家,新建提升小微企业园28个。消化利用“批而未供”土地4.6万亩,处置“供而未用”土地2.5万亩。国有建设用地二级市场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 (四)狠抓补短板,三大攻坚战取得积极进展 有效防控重大风险。稳妥处置民营企业流动性风险、“两链”风险和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P2P网络借贷法人机构全部出清,不良贷款率降至1.06%。启动“一城一策”试点,房地产市场运行平稳。有力开展精准扶贫。扎实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全年落实帮扶资金6.8亿元,安排扶贫项目242个,在国家考核中获得“好”的等次。有序推进污染防治。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7.1%,PM_2.5平均浓度下降至每立方米29微克,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83.8%,“污水零直排区”覆盖85%以上的乡镇(街道)。 (五)狠抓提品质,城乡融合发展加速推进 加强市域统筹。构建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财政政策体系,启动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统筹重大片区和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前湾新区、临空经济示范区、南湾新区、东钱湖区域和国际会议中心、展览中心等规划建设。大力提升城市品质。“口”字型城市快速路实现闭环通车。轨道交通总运营里程接近100公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列为新一轮全国试点,完成改造235万平方米。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推动全民参与垃圾分类,城市洁化美化序化不断提升。加快乡村振兴。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13.6%,基本消除年收入30万元且经营收入10万元以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完成31.6万人的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建成美丽乡村示范镇12个、示范村54个、A级景区村庄274个。 (六)狠抓惠民生,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稳就业成效明显。积极援企稳岗,新增城镇就业25.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61%,欠薪治理工作领先全国全省。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老年助餐服务覆盖75%的城乡社区,95%的养老服务机构实现医养结合。退役军人“四级五有”服务保障体系全面建成。改革低保标准调整机制。建成“残疾人之家”152个。职工医保与生育保险制度合并实施。公共服务不断改善。新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校各20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8%,小学放学后校内托管全面实施。我市成为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组建县域医共体25个。成功举办亚洲举重锦标赛、首届龙舟世界杯和首届全民运动会。文化建设深入推进。深化文明城市创建,部署开展“五整顿两提升”,1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3人获评省道德模范。全面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开工建设文创港。平安建设得到加强。开展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整治百日大会战,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4.7%、33.6%。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基本建成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扎实做好防灾减灾,取得防御超强台风“利奇马”的全面胜利。 一年来,我们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加强国家安全、军民融合、人民防空、民族宗教、信访等工作,哲学社会科学、档案史志、妇女、青少年、关心下一代、老龄、慈善、红十字、侨务、港澳台等工作实现新的发展。 一年来,我们持续深化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高质量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574件、市政协提案524件,提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5件。法治政府建设水平居全国城市前列。大力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严格执行减轻基层负担30条,深入整治“文山会海”。一般性支出压减5.7%。 各位代表!今年以来极不寻常,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部署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迅速落实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和省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指令,在市委常委会的领导下,坚决推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硬”。疫情防控初期,我们按照“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策略,全力推进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精密智控,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本地确诊病例“清零”,实现了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疫情防控形势平稳向好后,我们因时因势调整工作着力点和应对措施,强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积极推动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率先建立企业复工应急机制,出台实施系列援企惠企政策,深入开展“三服务”,以最快速度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经过全市上下的艰苦努力、顽强拼搏,我市本地疫情防控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当前,国际疫情持续蔓延,给我市巩固拓展疫情防控良好态势、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带来重大挑战。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不断巩固疫情防控持续向好形势,为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二、2020年主要目标任务 今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六争攻坚”行动的交卷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深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浙江考察,第一站就来到宁波,这是新时代浙江、宁波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对宁波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强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疫情防控要慎终如始,复工复产要化危为机,改革开放要不断深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要补齐短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率先突破,生态文明建设要先行示范,全面从严治党要走向纵深,奋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浙江要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我们要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不负殷切嘱托,强化使命担当。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宁波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浙江、对宁波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实市委的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继续唱好“双城记”,深入推进“六争攻坚”行动,持续稳企业、增动能、补短板、保平安,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力推动宁波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模范生。 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我们要坚定信心、克难奋进,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努力化危为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抓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建议奋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要坚守底线、强化“六稳”,细化落实“六保”措施,全力抓项目、扩投资、稳外贸、促消费,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维护稳定大局,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要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大力培育新产业、发展新技术、抓好新基建、扩大新消费,加快推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新兴产业壮大发展、服务业倍增发展、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一)坚定不移抓实体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 精准高效服务企业。着力帮扶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大力实施“五减”共克时艰行动,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全力降低企业水电气和物流成本。深入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增加首次贷、信用贷和无还本续贷,普惠小微贷款综合融资成本较上年降低0.5个百分点,制造业贷款增长10%以上。支持市场主体创业创新、做优做强,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及过会企业8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8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净增“小升规”企业320家。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创新引领,研发投入强度3%。全力推进甬江科创大走廊建设,启动建设甬江实验室,推动产业技术研究院提升发展。深入实施“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攻克关键核心技术100项以上。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支持力度,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000家。全年技术交易额达到220亿元。新设海鸥人才专项,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400个,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 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发展绿色石化、汽车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推进20个百亿项目和102个十亿项目,开展新一轮智能化改造,推动企业增资扩产,新建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30个,新增工业机器人2800台,工业投资增长10%。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培育10条“四基”产业链。新认定首台套产品20项。实施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擦亮宁波制造金名片。 【下转A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