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毅 明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作为人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劳动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基础手段。换句话说,人要活着,就得劳动;要活得好,活得有滋有味,更得劳动。 当我们阅读古时的文学作品时,会发现其中不少与劳动有关。譬如《诗经》里的“国风”,以及后来陶渊明的田园诗、李绅的《悯农》等,吟咏歌颂的都是劳动之美。从其中或诙谐、或沉重的语句,我们可以看出,劳动是辛苦的,也是幸福的。无论是采桑、绩麻还是插秧、种豆,有了它们,人方能很好地、快乐地生活。从前人留下的诗句里,我们不难看到劳动的文化之美。 劳动之美,始于心中,成于足下。劳动能够创造价值,所以它不仅是美的,还是光荣的。意大利人托马斯·康帕内拉在《太阳城》中描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并提出了“劳动至上”“劳动光荣”的思想,深受后人推崇。显然,劳动之所以光荣,是因为它让很多人得到了实惠。 我们能够拥有今天的美好生活,离不开所有劳动者的努力:我们能享受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是因为有包括环卫工人在内的城市美容师日夜忙碌;我们能吃到新鲜的蔬菜水果,是因为有许许多多的农民朋友早出晚归,在田间辛勤劳作;我们能用电无忧、用水不愁,是因为有无数的电力和水利工作者风里来、雨里去……没有劳动,所谓的“美好”就无从谈起,所以高尔基说,“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 劳模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词汇,它在无形中将劳动变作了一场竞赛,尽管拔得头筹也未必有什么实质性的奖励,但大家仍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争相进位,以至于成了一种流行风尚。 劳模的这种自觉,便是我们常说的“劳模精神”。从掏粪工人时传祥、“铁人”王进喜,到挂箱服务的徐虎、“最美售票员”李素丽,再到如今的“万能电工”钱海军。劳模精神折射出的实际上是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反映出的是一个民族在某一个时代的人生价值和思想道德取向。一位劳模就是一面旗帜、一根标杆、一个榜样,每一个时代所推举出来的劳模,都代表着该时代的先进生产力和健康向上的力量。 我们的时代需要劳模,老百姓需要劳模,而劳模不分岗位、不分职业,只要有心,各行各业都能出劳模。作为后来者,我们应该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将每一次“要我做”变成“我要做”,用劳模精神为劳动之美作一个完美的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