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黄合 通讯员施寒潇 孔丹芸)五一假期,“蟹大人”创办人、“85后”“青农创客”陈仲没有停下“折腾”的脚步:淘宝直播销售、线下露营体验、短视频营销投放……对于早早投身电商的“蟹大人”来说,突如其来的疫情,并没有给销售带来多大影响。 “农产品的消费模式变了,卖货模式变了,消费人群也变了。经过六七年的酝酿,我们积累了比较好的平台流量基础,去年线上销售额就有2000万元左右。”关于青蟹的生意,陈仲一家三代做了40年,终于在这年轻一代手中,“蟹大人”走出宁海、走向全国。 在宁波,已有成千上万名“青农创客”投身广袤农村创业创新。他们有文化、有眼光、懂网络、会营销,他们变身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乡村振兴大军里的新鲜血液和有生力量。 站在这些“青农创客”身后的,是贴着“青创农场”标签的青年农业创业品牌。2016年年底开始,宁波团市委联合市农业农村局、商务委、农科院等单位,整合各类涉农资源,为有志于从事农业领域创业的青年提供场地、技术、政策、金融、培训和渠道等方面服务,支持服务青年农业创业创新。 创业初期缺资源、缺资金,提供地租减免、免费创业见习、基本报酬补助、小额贷款利息减免等优惠政策;创业初期体量小、抗风险能力弱、试错成本高,引入专业创业管理服务公司,采用“酒店式管理+学院制孵化+项目化运作”运营管理模式;缺乏创业经验、团队有短板,邀请资深农业专家、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为导师…… “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宁波建成青创农场72家,其中省级示范性青创农场12家,市级示范性青创农场20家,共吸引1537名青年返乡,安排农业就业青年2187人。”团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青农创客”就像是鲜活的“鲶鱼”,搅动了农产品市场的一江春水。 在慈溪,学土木工程专业的胡晶金既是“青农创客”,又是继承父辈产业的“农二代”。“农产品也要调结构,否则容易碰到发展瓶颈。父亲那一代农民种蔬菜靠规模,利润不高;我用品质拉住客户,用定制化服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胡晶金说。 有着多年留日经历、扎根象山的“青农创客”朱文荣,则打算在浒苔生产研究的基础上,向民宿、农旅综合项目方向发展,预计这些项目开发对带动周边农民致富的作用也将会越来越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