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 昊 信息化云奔潮涌、气象万千。宁波的网信事业勇立潮头、踏浪而行。 在全国率先出台网络安全工作规则,制定《网络强市建设实施纲要》,构建宁波0574市域治网模式,多项网信工作成效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去年市委网信办挂牌以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市委宣传部的精心指导下,我市网信工作蹄疾步稳,“四梁八柱”逐渐成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不断壮大,“数字宁波”的发展成果让企业和群众有了更多的便捷感和获得感,网络空间日渐清朗,互联网发展和治理不断开创新局面,为当好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提供更加坚强的网信支撑。 数字宁波:构建发展新格局 在全省率先开展“5G+工业互联网”试点,推动雅戈尔等试点应用;历时不到4个月,宁波鲲鹏生态产业园实现项目签约到首款宁波造“鹏霄”服务器发布;全市行业骨干企业数字化设备联网率48%以上,智能制造指数居全国城市第5位…… 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围绕产业集群化培育、企业数字化赋能、城市智慧化提升,展现出生气勃勃的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 2019年的数据显示,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676亿元,同比增长14.8%,总量位居全省第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64%,较2018年提高0.19个百分点。 市发改委负责人表示,我市通过实施“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推动智能芯片、智能信息设施、工业机器人等领域技术攻关,构建起了多层次数字宁波创新体系。 为了夯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基础,我市强化规划引领,推进集成电路“一园三基地”建设,加快引进布局中芯宁波、甬矽电子、群芯微电子、普芮玛半导体等产业上下游企业,逐步形成了以高压模拟、射频芯片等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同时,发挥工业互联网、软件及芯片设计等优势,加快宁波软件园(核心区)建设,引进落户华为、中软国际等软件企业200多家,软件信息产业集群在宁波蔚然成型。 市经信局负责人表示,宁波智能制造不断升级,智能化改造加快,工业互联网试点率先开启,工控网络安全不断强化。数字赋能为宁波发展插上了新的翅膀。 智慧宁波:让城市变得更“聪明”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阻隔了人与人近距离的接触,却未能阻挡数据的流动。 从划分疫情风险的“五色图”,到精准把握个人健康状况和行动轨迹的“甬行码”,再到政企联动搭建起一个个信息录入平台……自疫情发生以来,一个由各行各业信息汇集而成的数据网络在甬城大地悄然铺开。 危机之下,线上消费、云医院、甬行码、掌上办公等应用大放异彩。“数字宁波”融入每个市民的日常生活。在防疫防控的背景下,宁波用大数据书写了社会治理的新答卷。 我市加快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养老、智慧文旅、智慧城管等各领域应用。宁波云医院平台电子处方累计达188万人次。“甬上云校”为疫情防控期间停学不停课提供技术支持,开课总数超过800节,收看人次超180万。推行“宁波全域一码通”,强化大数据智能研判,加强人员精准性管控,有效支持疫情防控和“三复”工作顺利开展。 我市强化数据共享能力,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建设“浙里办”APP宁波站点,开通掌上办事3000多项。大力推广“掌上办公”,“浙政钉”全市累计注册人数超过18万人,位列全省第一。疫情期间,为加快企业复工复产、了解各类政策,开发复工项目申报平台、9G助企平台,实现了“不见面”办理和企业帮扶。 市大数据局负责人表示,我市加大公共数据治理,推进共享数据在“无证明办事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公共数据共享体系全面建成,全市累计提供836个数据共享接口,归集了49个部门的702个信息资源,总计达36亿条数据。 “网红宁波”:传播宁波好声音 “看完有想去宁波旅游!”“为身为宁波人而自豪。”“低调务实的一座城,选择宁波,选择未来!”4月26日,微信公众号“长图汽车站”推送的长图《阿拉宁波人图鉴》,引发市内外网友热烈关注,在各大网络平台转发,短时间内阅读量迅速突破1000万。 市委网信办负责人表示,我市创新开展高水平网上正面宣传。策划开展宁波城市形象“走上网、走出去”系列活动,持续开展“NB轰红”短视频大赛,深化“暖新闻传播工程”,推出了“风雨之抱”“钢琴奶奶”等700多个网上正能量宁波故事,“挡刀女孩”“支教奶奶”等暖心故事刷屏朋友圈。 疫情期间,联合“人民视频”推出的“胡锡进连线宁波”网络直播,在全国133家网络媒体及平台推送,当天点击量1360余万人次。开设的“甬抗肺炎”等网络议题,集纳“暖新闻”4000余条,总阅读量超5亿人次,为打赢疫情防控战凝心聚力。 网络空间是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 近年来,我市借力网络唱响“宁波好声音”,打造浓墨重彩的网上城市形象宣传氛围,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同时,我市不断强化涉网犯罪打击整治。市公安局负责人表示,去年开展的“净网2019”行动,侦办涉网刑事案件1117起,把打击锋芒对准侵犯公民个人隐私、“网贷”黑灰产业,坚决维护网上公共安全。 为防范化解重大网络风险,我市强化网络基础风险防控,制定了网络安全事件和安全漏洞处置细则,处置网络安全预警通报148起,成功化解10起网络安全事件,为全市信息系统找出漏洞,打好“补丁”,不断构建市域网络安全防控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