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信部公布的首批24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菲仕电机、索诺工业自控设备、中意液压马达、荣大昌办公设备、长城精工等5家宁波企业成功入选。图为菲仕电机组装自动线。 |
金 虹 韩超群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特点分析 1、呈现“三中心多热点”格局。工信部公布的第一批24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集中于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为代表的三个中心区域(占比达到59.3%);并且在上海(17家)、深圳(8家)、成都(7家)、天津(6家)、北京(5家)、广州(5家)、宁波(5家)、苏州(5家)等城市呈现单极热点,表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成长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大的正相关性。 2、深耕细作于特定领域。长期专注主业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共同特点。248家企业涉及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零售业等5个行业门类的51个细分领域,其中,95.16%的企业集中于制造业。入选企业成立时间在10年以上的达到84.7%,从事特定细分市场时间均在3年及以上。 3、关键领域创新优势突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7.0%,其中91.12%企业设有国家级或省级研发机构;高达96.37%企业的主要产品属于产业技术基础领域、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领域等“四基”领域,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和不可替代性。 4、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病毒暴发,“专精特新”企业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截至今年3月,全国2万多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复工率达到53.6%,24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复工率高达91.4%,而部分传统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则受冲击较大。 国内外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经验借鉴 1、注重政策引导,重视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国内外各地重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加强规划与政策引领。例如,韩国、美国发布中小企业相关促进法案,推动中小企业扶持政策走向规范化、法制化。上海市自2011年来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打造了从顶层规划设计到构建全方位的服务体系。 2、注重专项培育,合理确定准入门槛。国内外先进地区在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过程中,均注重明确评价标准,建立专门培育库。例如,日本建立潜力高利基企业、高利基企业和全球高利基企业的分类体系,予以对应的特殊支持。上海明确“专精特新”企业的量化要求,对入选企业要求在行业细分市场列全国前十名,拥有相关专利或专有技术等。苏州市构建了苏州市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导向评价平台。北京市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计划2019年至2020年培育认定近千家。 3、注重优势延续,提升专注度与创新性。国内外先进地区在培育过程中引导企业坚持创新发展、加深专业技能,取道“窄而深”、突出“精而强”。例如,德国企业有在细分领域深耕发展的传统,致力于将某一类或某一项产品做到全球领先水平,德国拥有超过1400家隐形冠军企业,占世界总量的将近一半。山西省深化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工作方案,鼓励中小企业开展技术、管理、商业模式和产品及服务创新,形成特定领域独家独品企业。 4、注重渠道开拓,提升专业市场占有率。国内外先进地区注重多措并举,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海内外市场开拓,融入大企业配套体系之中。例如,日本政府梳理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成功案例,为准备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商谈和咨询服务,并建立中小企业出口信用和风险担保机制。上海组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地对接中国商飞等央企,为企业融入央企供应链创造机会;利用“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国际市场拓展推进会”等平台,推介优质企业和产品。 5、注重生态优化,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国内外先进地区注重营造有利于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发展环境。例如,资金方面,四川省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方案,为企业分类定制专属融资服务,一年期贷款利率最高不超过5%,免评估、中介等费用;知识产权方面,上海将“专精特新”企业优先纳入上海市专利试点企业,支持企业积极申请专利,享受专利资助政策;人才方面,厦门自2018年开办“专精特新”企业创新研修班,开展股权激励、股权融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等丰富多样的课程培训。 加快培育发展我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1、强化政策链 一是拉高战略定位。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塑造成为宁波制造业发展“金名片”,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定企业家信心,引导制造企业集中优势做强主业。二是凝聚工作合力。建立做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长效机制和更具针对性的科学工作体系,建立跨部门工作小组和联席会议制度,提高部门间协作效率,协调解决发展瓶颈问题。三是实行分类施策。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潜在培育对象进行长期扶持,并坚持分类指导、因业施策,对不同的行业根据其规模、增速等特征,分门别类地设定对应政策门槛。 2、培育企业链 一是遴选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入库”培育。定期筛选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入选“小巨人”培育库,建立动态管理机制,鼓励企业向“窄而深”“精而强”方向发展。二是挖掘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潜在企业。做好摸底储备,及时发现、全面掌握,重点关注高新技术领域的新兴企业,加强日常跟踪,将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培育范围,扩大培育企业群体。三是推动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向单项冠军企业提升发展。对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要求,引导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和品牌竞争力,力争尽早发展成为单项冠军培育企业。 3、打通产业链 一是支持企业嵌入式发展。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大与世界500强、知名央企国企的合作力度,通过技术、市场等领域的深度合作,牢固地嵌入大企业大集团的供应链体系。二是全力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围绕“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全面推进“四基”重点领域产业链的建设与提升,力争在产业链核心环节培育生成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是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积极推动建立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配套体系,建立集基础材料研发、产品设计、先进工艺开发、检验检测以及行业应用于一体的协作机制。 4、强化创新链 一是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继续推广“技术难题揭榜制”,充分利用市内外各类创新资源,协同本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联合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二是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推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参与产业领域技术研发、标准研制,在重点领域超前部署一批重大技术标准,通过试点项目、示范基地等方式,支持企业加强高附加值新产品研发,重点开发一批“专特精高”工业新产品。三是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鼓励企业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着力抓好高端领军人才、优秀企业家和高素质产业人才等三支队伍建设。 5、提升价值链 一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我市知识产权综合运用和保护第三方平台建设,完善知识产权诉调对接机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商业秘密常态保护机制建设。拓展“保险+维权+服务”商标保护模式,推广应用“商标专用权保险”。二是强化行业标准制定。鼓励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标准的制定起草工作。将标准建设与打造专精特新产品相结合,通过标准化工作,为专精特新产品的组织生产、市场准入提供技术依据。三是强化企业品牌培育。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争创“品字标浙江制造”“浙江制造精品”等省级以上品牌,争取在关键基础件等领域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建立健全品牌激励与保护机制,支持企业强化品牌推广。 【作者单位:市智慧城市规划标准发展研究院(市工业和智能经济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