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5月09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冲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镇海擘画美丽生态画卷

崛起的镇海新城
环境优美的九龙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近年来,镇海将“生态驱动提升发展环境”作为首要发展战略,把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作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区域生态竞争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主抓手,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高颜值”,经济发展“高质量”。镇海正深入实施生态、创新、城市化、民生“四驱动”,实现环境、产业、功能、福祉“四提升”,建设美丽镇海、活力镇海、品质镇海、幸福镇海。

    

    “生态驱动提升发展环境”      列为首要战略

    

    

    保护环境既是重大的政治责任,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

    十多年来,镇海区生态建设的接力棒从未中断。多年来,镇海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环境立区”“绿色发展”理念,先后将“生态环境整治”和“生态驱动提升发展环境”列为首要发展战略。近年来,镇海更是把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作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激活区域生态竞争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抓手,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2003年,镇海区在全省率先提出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7年镇海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8年被评为首批“浙江省生态区”,2014年被评为“国家生态区”。2016年,镇海区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把“实施生态驱动加快提升发展环境”作为建设港口强区、打造品质之城的第一战略,以高度的自觉和实践担当,展开生态文明建设新布局,出台《镇海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7年-2025年)》《镇海区实施生态驱动提升发展环境五年行动计划》等文件,明确了生态文明创建目标,提出到2025年生态文明发展的建设体系和治理能力走在全国前列。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一任接着一任干!镇海区以打硬仗的决心、钉钉子的韧劲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屏障更加巩固。

    生态文明思想在雄镇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去年,镇海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6.9%,较2013年提高11.6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28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降低26微克/立方米;煤尘、扬尘整治效果明显,城区降尘量较2013年下降近90%;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地表水环境质量市控以上点位达标率100%,水中主要污染物氨氮、总磷浓度比2014年分别下降68.7%、53.2%,率先在全市成功创建“污水零直排区”。

    

    持之以恒铁腕全域治污      守护蓝天碧水

    

    

    蓝天白云、青山碧水是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镇海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统筹推进蓝天保卫战、治水升级战、固废清零战三大污染防治攻坚行动,畅通绿色生态发展之脉。

    十八大以来,镇海区投入100多亿元实施清洁空气、五水共治、节能减排等专项行动。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摸得着、闻得到、看得到”的环境问题,镇海下猛药、出重拳。

    镇海是临港工业区,也是全省最大的煤炭中转基地,煤尘污染问题一度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镇海铁腕开展“清洁空气”专项行动,打好蓝天保卫战。镇海建成总长7000余米的防风网闭合工程,推动港埠公司煤码头及堆场、后海塘煤场搬迁整治,在主要道路和建筑工地安装智能喷淋和颗粒物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在全市率先实现镇(街道)颗粒物自动监测全覆盖,镇海老城居民彻底告别“开窗见尘”的困扰。同时,镇海在全市率先发布《工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治理方案》,推进有机废气整治三年行动。实施镇海电厂整体搬迁改造,完成镇海炼化等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和禁燃区外高污染燃料锅炉淘汰,去年启动燃气锅炉废气低氮燃烧改造,烟气排放水平持续降低。

    镇海以“五水共治”行动为抓手,推进水生态修复,加强水污染防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治污先治源头。镇海两年投入资金22亿元,推进污水零直排建设,完成企业雨污分流1896家、老小区雨污分流改造126个、河道清淤150公里。到去年年底,全区建成污水管网600余公里,清淤排水管网498公里,镇(街道)全部通过省级“污水零直排”验收。全区223条河(段)、380多公里河道和320多个小微水体,实现“河长”全覆盖。镇海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镇海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及北区污水处理厂、华清环保工业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标工程,推进姚江东排镇海段、镇海东排南线主体工程、新泓口强排泵站等项目建设,提升区域防洪排涝能力。同时,注重将水体治理与岸线美化、环境塑造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建设水系景观,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成为百姓身边常态。

    镇海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的原则,推动土壤污染防治各项措施落地生效,打好净土保卫战,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

    持之以恒的努力,镇海区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去年,镇海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2013年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发布以来的最好水平,同时成功捧回全省治水最高奖项“大禹鼎”。

    

    智慧监管编织“天罗地网”      污染无处遁形

    

    

    镇海在坚持系统治理的同时,创新生态管控和环境监管措施,智慧环保系统建设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多年来,镇海致力于构建高科技、智慧化环境监控体系,编织覆盖全域的智慧监管“天罗地网”,用智能的“大脑”和锐利的“眼睛”使污染无处遁形。截至目前,镇海区已累计投资2.5亿元建成水、气、危险废物、噪声、放射源和辅助监控等六大监控系统,对170余家企业实施排放末端监测监控,实现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排放24小时动态监管全覆盖。在辖区内布设建成4套常规因子、4套特殊因子、1个负氧离子监测点,配套建立城郊烟气监控系统,实现环境质量变化动态闭环管理。在辖区10条骨干河道布设建设成15套地表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位和70余个地表水监测断面,实现辖区各镇(街道)的水环境指标监控的全覆盖。目前,镇海立体化、全方位、多维度的“鹰眼与犬鼻”监测监控网已构建形成,成为全国环境监测布点密度最高的县级行政区。

    镇海还不断探索管控机制创新,以经济杠杆倒逼减量排污,从2009年开始就在全省率先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污染物总量替代和交易制度试点。去年以来,完成33个行业近300家企业的排污许可证核发和登记。在镇海经济技术开发区、i设计小镇试点“规划环评+环境标准”改革,简化审批程序,提升服务效率。开展建设项目规范化清理,完成6000余个未批先建、未验先投项目清理。

    此外,镇海构建起高效的环境安全监管体系,始终坚持“5+2”“白+黑”无缝执法模式,深化落实“双随机”抽查机制,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态势。去年在全市首创“365”生态环境大巡查,建立全员参与、全域覆盖、全程闭环的新型巡查机制。辖区企业对环境的知法守法意识明显增强,近三年实现环境质量逐年提升、环境处罚和环境信访逐年下降的可喜局面。

    

    绿色创新双轮驱动发展 产业华丽转型

    

    

    

    作为全市的重点产业集聚区之一,镇海区第二产业占GDP比重高达70%。面对日益趋紧的土地、能源、环境等资源要素,镇海在淘汰落后产能、推行清洁生产、发展新兴产业等方面持续发力,走出了一条绿色创新双轮驱动发展的新道路。

    果断抛弃高能耗、高排放、低效能的粗放型发展模式。“2017年以来,镇海区累计完成18个落后产能淘汰项目,整体关停企业8家,淘汰落后(过剩)产能93.2万吨,腾出用能空间9.1万吨标准煤,盘活存量土地439亩;关闭了两家钢铁生产企业,淘汰47万吨钢铁过剩产能。”镇海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镇海严格产业准入,从产业集聚、土地利用、能源消耗、环境功能区四个维度对工业产业实施准入管理,坚决将用地多、污染高、低水平的项目过滤在“绿色门槛”之外,去年否定不符合产业导向项目上百个。

    2017年以来,镇海区全面推进两高行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累计在紧固件、铸造、化工等行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63家,带动企业绿色化技改投入2亿多元,腾出用能空间3万吨标煤,年可节水22.6万吨。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获评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绿色园区,镇海炼化、巨化化工、朗盛石化三家企业获工信部绿色工厂称号,镇洋化工、夏厦齿轮、家联科技、镇利化学四家企业获市级绿色工厂称号。2017年至2019年,在新项目不断上马、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的情况下,镇海区单位GDP能耗实现逐年降低,单位GDP用水量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镇海不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强化亩均绩效评价,实现对用地3亩以上工业企业和规上服务业企业全覆盖,全区区属工业企业亩均税收从2016年的25.2万元提高到31.8万元,被评为“全省亩均税收十强”区。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进产业高端化。镇海紧紧抓住甬江科创大走廊建设契机,推进中官路双创大街建设,大力培育数字经济、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推进石墨烯等新材料产业发展。近4年来,新引进科技信息、研发设计、新材料类企业千余家,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经济比重年均上升1个百分点,宁波市产学研高地的形象初现。

    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镇海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已经显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去年地区生产总值1021.6亿元,首次跃上千亿台阶,较2016年增长25%。

    

    建设生态美丽宜居镇海 打造品质之城

    

    

    

    镇海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统筹城乡建设全过程,以“大都市、大花园”要求,全面优化城市形象和环境面貌,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友好型社会。

    镇海坚持建管并重,在做大做强城市主体功能的同时,将精致建设的理念贯穿于城市发展始终,全力提升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质、塑造城市气质,全力打造集北部交通枢纽、双创中心、产业高地于一体的宁波主城北中心。

    乡村承载记忆,田园孕育希望。近年来,镇海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出一条产业与形象共提升、内涵与特色相结合、城市和乡村融合发展的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之路。以“九龙问茶”等4条风景线和美丽乡村综合体为重点,推动美丽乡村从“盆景”变“风景”。

    打造生态环境屏障,构建生态安全空间格局。镇海划定9.2平方公里的生态红线保护范围,严禁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无关项目。在滨海产业区与城镇集居区之间设置产业缓冲区、防护林带、生态缓冲区,形成“海洋—工业—城市生态带—城市功能区”的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积极推进产业与人文、环境三者之间和谐共生发展,全力打造具有镇海特色的绿色生态屏障。

    城在林中,林在城中。造林绿化持续开展,在246平方公里的镇海,已矗立起郁郁葱葱的人工森林,尤其是宁波植物园与海天林带、港城林带等生态防护带一起,在宁波北面构筑起三道“绿色屏障”。同时,镇海充分挖掘可利用的造林空间,打造了蛟川生态园、沿江绿化带、绿轴体育公园等一批林带绿地生态景观综合体,建成九龙湖省级湿地公园,成为群众亲近自然的好去处。目前,镇海森林覆盖率23.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人均绿地面积16平方米,为全市最高,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

    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切实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竞争力,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前来镇海投资创业,一大批优质项目前来镇海落户发展。2016年以来,镇海区外来人口每年增加1万余人,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中石化宁波新材料研究院、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等国家和省级大院大所相继落地。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