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5月09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我的良师益友

    

    

    吴志庆

    

    阅读《宁波日报》是我每天要做的功课,这习惯已坚持了20多年。若哪天没看,心里会有失落感,好像“三日不吃咸齑汤,脚骨酸汪汪”。

    10年前,曾参加“我与《宁波日报》”征文活动,我写的《日报是我带回军营的“土特产”》登在2010年5月14日《宁波日报》A7版,承蒙编辑部老师的厚爱,我获得了“《宁波日报》十大最忠实读者”称号,还应邀出席日报创刊61周年暨复刊30周年专场音乐会。我至今仍珍藏着那张音乐会入场券、报道当日活动的报纸和获奖证书。

    记得读高中时,我到村委会办事,翻阅《宁波日报》,当时报上刊登了小说连载《林则徐在镇海》,爱好文史的我被该文吸引,细细品读。从那以后,我经常往村委会跑,直到把那篇连载小说看完。就这样我渐渐爱上了这份四开四版的党报,成了村委会蹭报的常客。高中毕业后,我应征入伍。虽然身在军营,远离故乡,但我对家乡的党报有一种难以忘怀的感情,每次回家探亲总要去村委会翻阅新旧党报,休完假,就把一大摞没有看完的报纸当做“土特产”带回军营。一是自己慢慢“品尝”,二是让同乡战友也了解家乡的发展和变化。

    记得我被日报录用的第一篇稿子是《一个军人母亲——记梅山乡妇女唐裕凤》,该文刊登于1991年12月《东海军民》版面。讲述的是一个梅山籍战友的母亲在丈夫患重病多年、两个女儿相继去世的逆境中,坚强地撑起家,报喜不报忧,鼓励儿子安心服役报效祖国的事迹。此稿见报后,引起了不小反响。更令我惊喜的是收到日报编辑老师的亲笔鼓励信,信虽不长,字里行间却透着关爱,似股股暖流温暖着我的心。编辑老师特别嘱咐我好好关注这户虽命运多舛仍情系国防的军人家庭。多年来我没有忘记那位编辑老师的嘱咐。2008年,见证这户军人家庭17年变化的我,为战友家庭幸福、事业有成感到高兴,撰写了《向母亲敬个军礼》,刊登在2008年8月1日的《东南商报》。

    10多年来,我与《宁波日报》采编人员互动密切。有些编辑、记者虽未曾谋面,但电话中、微信里已经很熟悉了,他们给了我不少帮助和鼓励。2012年5月,我写了《老村长的包》一文向日报投稿,编辑老师并没有因叙述散乱、文体不规范弃稿,而是耐心地进行启发和指点。根据编辑老师的意见,我反复修改,以他30多年来背过的各式各样的包以及包内的便民资料为主线,将其爱民事迹用这根线串起来,于是这篇人物通讯就活了起来。《老村长的包——记大榭太平村村委会主任胡修品》2012年6月1日在《宁波日报》等报刊登出后引起不小反响。当时市委组织部一位领导看后还特地打电话给大榭开发区管委会领导,对此文表示了肯定。

    在日报编辑的指导下,我的新闻写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10年间曾两次获评日报优秀通讯员,两次获评日报积极通讯员,120多篇稿件被录用。

    时与日报为伴,愈发感受到日报是集时政要闻、民生新闻、人文历史等于一体的“百科全书”。有的栏目,收集起来,一年下来装订成册。至今我已装订了20多本。在大榭工作的这20多年里,我从报纸上收集了大量关于大榭开发以及经济、社会建设的报道,为《大榭地方志》编纂提供了资料。

    十年,弹指一挥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闻媒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很多人通过手机、电脑获取新闻信息。而日报为了图变和适应新时代,不断进行革新改版。在这个数字化阅读、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年代,我仍青睐高大上且有情怀、有温度的《宁波日报》。一张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日报到手,先看新闻,若有《四明周刊》《时评》《茶座》等版面则在晚餐时斟上一杯白酒,浅饮慢酌,细细品味,阅到尽兴处,犹如醍醐灌顶,一口美酒下肚,快哉!或品茗慢读,在氤氲的茶香中感受纸质日报的温度,阅罢或抄或剪,自得其乐。

    作为业余基层报道员,我始终是《宁波日报》的忠实读者。每天拿到报纸的那一刻,总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和依赖感。与其说日报是我的精神食粮,不如说是我的良师益友。

    更多优秀来稿见中国宁波网“我与宁波日报征文选登”。

    

    如果宁波日报曾经感动过您、影响过您,如果您的一段人生轨迹曾经被宁波日报记录,或者您与宁波日报有过特殊的感情与联系,请您拿起笔来,讲述“我与宁波日报”的故事。纸质来稿请寄“宁波市宁东路901号宁波日报报网总编室”,邮编:315042。电子版来稿请发至nbrbzbs@sina.com。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