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 子 很难想象,花20年时间写一本书,会是何等的奢侈。20年,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林华烨用的不是绳,也不是水,而是她前半生的日常。日常就是生命。 我看到了一部由生命体验构成的书。林华烨的《花谢,花会开》分成四小辑,一为“纸短情长”,二为“桃李春风”,三为“心暖花开”,四为“山光水韵”,是作者20年的散文、随笔和小品文、速写类的创作积聚。书中的一些篇目,犹如河边散落的石子,历历可见可辨那特有的美。 于是乎,《最美丽的相遇》来了。“等不及想见到你,不知你是否还能感受我所有忐忑的心情?”这篇文章的开头令人心头一热,没有切身的感受,是写不出来的。这是母子之爱,是一个母亲从怀孕到孩子出生的刻骨铭心的爱的经历。生命的萌芽,生命的躁动,生命的诞生,每一刻,都是生命自己在说话。 《家有乳儿》是上一篇的延续。包括后续的几篇,都是关于母子之爱这一主题,都是从爱的自然真挚中,品味初为人母的激动与欣慰。一直到《带着蜗牛去散步》《敬畏生命》,这一个系列的散文出现了一个高潮。前者是作为一个母亲对于培育新生命的责任和思考,“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催它,唬它,责备它……”后者是作者从儿子险遭车祸的瞬间获得的生命感悟,那是生命的无法承受之重。 在《月圆人不圆》一文里,作者对生命充满感激,这缘于父亲的逝去。人类是宇宙中自然而然的存在,生生不息,周而复始。对于具体的个体而言,生命的诞生无法决定,生命的结束亦无权决定。作者在文章里清醒地意识到生命轮替的意义:“月圆月缺,花开花落,燕来燕往,人生潮起潮落。”这可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相媲美,“向死而生的意义是: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一朵花的美丽在于它曾经凋谢过。人当诗意地栖居。” 人性的关怀和温暖,是作者久久不能忘怀的生命之美,这在《愿天堂里没有疾病》和《永远跌不碎的歌》里,有浓墨重彩的体现。两篇都是为悼念逝去的文学老师而作,前者是在《宁海报》上刊登其处女作《湖、雾、火》的编辑、县作协原主席徐群飞,后者是给她教学上极大帮助的儿童文学作家杨明火。林华烨怀念两位老师生前的点点滴滴,虽然都是一些小事,可这些小事如珍珠一般,珍藏在她的心里。 关于生命的另类体验,作者写出了与别人不一样的情愫。如《与酒无缘》源于一次醉酒体验,作者写道:“酒是一道风景,而我此生注定只能远远地欣赏。”在《戏缘》里,作者回忆了童年观“社戏”的欢乐,那是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少女时代。在《紫藤花,开过》里,作者体悟到了生命的灵性,并伴有哲思。在《最美是书香》里,作者深情地写道:“书,如一位挚友,真真挚挚,温暖着我的灵魂……”这是生命不断升华的希冀所在。 对于大自然的体验,是这部书的又一亮点,这一系列文章中,犹以《月夜游双山》和《日出沧海》为佳。且看《月夜游双山》拟人化的开头:“盼到退潮了,太阳像个蹒跚学步的小孩子,一蹿一蹿的;又极像恋家的莘莘学子,在离乡时,不情愿地一步一回头地走下山去。那条浅灰的水泥道随着海水的浅去而隐约清晰起来。海面上风平浪静,烟波浩渺,云笼雾罩。此时的双山就如一个披着面纱的少女。”文章奇短,不到千字,从白天写到晚上,诗一般隽永,如果没有精湛的概括能力,难以达到。《日出沧海》里对大自然的描摹更加精彩。这两篇文章的发表相距了10多年,相比上篇,《日出沧海》不仅语言上更有质感,在生命体验程度上也有极大提高。 林华烨想用这部书告诉世人,体验生命并不仅仅是为了活着。就像亚里士多德所说:“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每天反复做的事情造就了我们,然后你会发现,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幸福是把灵魂安放在最适当的位置。”
|